鴻蒙智行,到底還能不能行汽車
去年,鴻蒙智行五界齊發(fā),聲勢浩大;今年,問界獨撐大局,其余四界集體隱身。智界從月銷1.5萬一路滑落到僅剩3000輛,連“鴻蒙大法”都救不了它。一個問題擺在眼前:華為這套打法,到底還能不能行?
去年,鴻蒙智行五界齊發(fā),聲勢浩大;今年,問界獨撐大局,其余四界集體隱身。智界從月銷1.5萬一路滑落到僅剩3000輛,連“鴻蒙大法”都救不了它。一個問題擺在眼前:華為這套打法,到底還能不能行?
曾經(jīng)高喊“賦能千車企”,如今只賦成一個“問界樣板間”。智界銷量五連跌、享界S9上市即啞火,尊界、尚界至今查無此人,整個鴻蒙車隊宛如馬戲團,一匹馬在奔,四匹馬在睡。
有人說,是奇瑞拖了后腿??杉毧磾?shù)據(jù),星紀元ET也沒接住智界掉下來的盤子。再說奇瑞,放話“有分歧聽華為”,已算給足鴻蒙面子。問題根本不在車,而在這套協(xié)作機制本身。
華為今年調了銷售渠道,問界單獨分網(wǎng),高規(guī)格“四界店”占比不到10%。弱勢品牌全被趕去“二界”“三界”,說是精準聚焦,實則斷了流量活水。說白了,問界吃肉,其他“界”連湯都聞不著。
過去的“并網(wǎng)銷售”模式雖粗放,卻能靠問界的人氣帶動其他車型跟風成交。現(xiàn)在一刀切,反而讓智界等品牌自斷客源,銷量雪上加霜。哪怕華為不說,合作車企心里早已有數(shù)。
鴻蒙生態(tài)最大的硬傷,就是用“技術封裝”復制商業(yè)成功。問界走的是“綁死賽力斯”的親密路線,智界等品牌不過是“投緣合伙人”。親兒子和遠房親戚,待遇差得不只一星半點。
賽力斯能放下架子全聽華為指揮,北汽、上汽、奇瑞們行嗎?一個國企,有多少能做到“有分歧時閉嘴”?背后考核KPI、主業(yè)邊界、資源協(xié)同,哪一樣不是約束?想統(tǒng)一指揮,根本做不到。
華為試圖把“智能化成功模型”一套多用,但每家車企戰(zhàn)略訴求不同。上汽要產(chǎn)業(yè)協(xié)同,北汽要品牌上探,奇瑞要體系反哺,各拉各的車,怎能共赴一條賽道?
如今的鴻蒙智行,看似一家聯(lián)盟,實則一盤散沙。問界獨占資源高地,其他界連話語權都難保。品牌沒坐實,產(chǎn)品沒打出,合作關系也逐漸陷入寒意。這不是生態(tài),是集團軍打游擊。
說到底,鴻蒙智行的真正困境不在銷量,而在“復制邏輯”的崩塌。問界能火,是因為“全托管、全投放、全資源”;可當華為無法做到“全面掌控”,其余界就成了半成品商業(yè)試驗。
最諷刺的,是智界最像“民企”的奇瑞,反而摔得最狠。不是奇瑞不努力,而是這場合作,壓根就不是對等博弈。說是雙贏,實則獨贏;說是生態(tài),實則單點成功。
而今再看“鴻蒙五界”,一問界挑大梁,四界邊緣游,渠道收縮、流量斷供、合作焦灼,一切的低效與分裂都寫在銷量上了。問界愈成功,其他界就愈難活,生態(tài)開始自我吞噬。
華為若不調整協(xié)作模式、重構資源配置邏輯,就別再說什么“賦能產(chǎn)業(yè)”。你不能既要讓車企自主,又要求其百分百聽話;也不能既喂問界奶,又讓其他界斷糧求生。
華為這場“車圈帝國夢”,如果只有一個問界,那叫樣板工程;只有五界一起壯大,才配叫“生態(tài)共贏”。否則,再多技術加持,也只是一場數(shù)字泡沫下的產(chǎn)業(yè)獨角戲。
鴻蒙智行,到底還能不能行?答案取決于華為:是繼續(xù)問界獨行其道,還是放下控制欲,真正把五界當作一個團隊來運營。如果后者不行,那前者遲早也會出事。
1.TMT觀察網(wǎng)遵循行業(yè)規(guī)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wǎng)的原創(chuàng)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wǎng)",不尊重原創(chuàng)的行為TMT觀察網(wǎng)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jīng)TMT觀察網(wǎng)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