幣改風波:一場被圈錢游戲耽誤的自我救贖?區塊鏈
通證是幣改的激勵手段,發行通證本身并不意味著幣改的完成。
最近,Fcoin在幣圈的出鏡率有點高,多半原因可以歸于兩個字:幣改。
這家黑馬交易所曾憑“交易即挖礦”縱橫幣圈,但以燒錢補貼為本質的模式終究難以為繼,隨著交易量下滑和FT幣價暴跌,Fcoin近來也是動作頻頻。
其中,由Fcoin張健牽頭設立,得到通證經濟領軍人物元道、孟巖二位支持的“幣改試驗區”,已經成功在幣圈掀起波瀾。
所謂幣改,簡單來說,就是幫助已經相對成熟的互聯網和傳統企業發行和應用通證,并以此來支持實體經濟。幣改的使命,就是打破傳統企業中心化痼疾,為企業、為社會帶來生產關系變革的福音。
那么眼下,由Fcoin率先發起的這次幣改嘗試會一舉成功嗎?
1.幣改成“不良資產打包上市”?
許多人驚嘆于Fcoin交易挖礦模型的精妙設計,張健也因此成為幣圈人眼中的營銷天才。但當營銷與幣改聯系到一起時,卻未必是好事。
有人認為幣改是“煙霧彈”,Fcoin明顯流量不夠了,所以盯上了沒有發幣的實體企業投資者的流量,而所謂幣改,不過是換一個馬甲發幣,是變相融資。
但幣改支持者、CSDN副總裁孟巖卻辯稱,幣改不等于發幣,幣改應該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是業務的通證化改造,讓組織形態蛻變為社群組織,另一層就是幣圈自律和改造。
但就目前來看,兩層含義無論哪一點都像是一個巨大的坑。通證化改造不難理解,但對一些傳統大公司來說,以社群自治方式維持發展還是有些激進,況且內部盤根錯節,也不那么容易改造;至于幣圈自律,Fcoin所倡導的幣改,最初目的或許是讓成熟企業為幣圈背書,但如此是否就能消除幣圈的投機成分?更何況某些幣改企業本身就存在問題,到頭來反而拖累幣圈。
當然,所有這些討論都還停留在理論層面,那么幣改的具體進程究竟能否為自己正名呢?
2.樣板項目遭diss,首個公示項目退群
事實上,Fcoin的幣改之路也并不順利,至少目前來看是這樣。最近,Fcoin幣改試驗區的首個公示項目Bizkey宣布退出,并表示“不上Fcoin”。但從Bizkey回應來看,這次“退群”更像是一次友好分手,除了肯定幣改的意義以外,Bizkey還透露了一個關鍵信息:“QOS插隊成功。”
QOS正是Fcoin幣改試驗區的首發項目,其正式上線剛好就在Bizkey宣布退出的后一天,多少讓人懷疑有提前溝通的成分在里面。QOS旨在通過公鏈與聯盟鏈混合的底層操作系統,打造“下一代企業級應用社區”。
那么作為幣改第一幣的,QOS首戰究竟如何呢?結果卻是,第一天開板漲停,第二天開板跌停,第三天凌晨出現BUG,QOS/ETH漲跌幅超過限制,QOS微信群內一片哀嚎。
QOS幣價走勢
QOS微信群聊天記錄,截圖來自網絡
周一晚,張健在Fcoin電報群內接受社區用戶采訪時表示,QOS不是漲跌停板的問題,具體原因比較復雜,不做解釋,但會為此做出補償。針對上幣的失誤,QOS已作為FCoin官方上幣的最后一個項目,官方已經放棄了上幣權,將權力下放給用戶。
張健此舉,似乎是試圖讓聲名狼藉的幣改項目,暫時與Fcoin保持距離。補償與放棄上幣權,或許能暫時安撫投資者,但幣改的前路卻更加迷茫了。
3.幣改≠發幣,Fcoin的嘗試只是開始
8月5日,幣改滿月,Fcoin幣改的另一名支持者元道在朋友圈轉發了“幣改自治社群滿月公告”,并澄清了大家對幣改的一些誤解。他提到,幣改自治社群不會對任何項目進行簡單的主觀判斷,其工作是通過自治社群幫助項目演化發展,但項目是否是好項目,完全由私募投資者決定。
元道朋友圈截圖
無論是張健宣布Fcoin放棄上幣權,還是元道澄清幣改自治社群不對項目做判斷,從中都可以看出,Fcoin領頭的這次幣改嘗試,至少目前不算成功,而且由于牽扯上幣發幣,很可能反被Fcoin身份的特殊性所累。但是如果幣改不這么改,又該怎么做呢?
現在,又有人提出了“鏈改”、“票改”,核心仍是圍繞推動通證經濟賦能實體經濟,只不過將重點從“幣”上轉移開,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規避監管風險,另一方面,倡導者似乎也是有意引導人們關注賦能本身,而非發幣。
歸根結底,“幣”,或者更確切說是通證,是幣改的激勵手段,它能夠把人們在經濟組織中所擁有的權利和義務價值化。但發行通證本身并不意味著幣改的完成,幣改要完成的去中心化使命,包括公司制度的重構、商品全生命周期的上鏈等等,發行通證應服務于這些目標。也只有這樣,“幣”才能立足于實體經濟,而非只是投機倒把的工具。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