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者如雷軍,原來也有造車焦慮快訊
過去兩年,雷軍對于談論造車始終保持著低調態度。他堅持“兩年不談造車”,哪怕是在一年一度重要的《年度演講》上。
過去兩年,雷軍對于談論造車始終保持著低調態度。他堅持“兩年不談造車”,哪怕是在一年一度重要的《年度演講》上。
這兩年,小米也從未為新車造勢,關于小米造車,外界只能從小道消息中感知。
12月17日,雷軍接受央視采訪時,首次談到了造車,這場不到30分鐘的采訪,涉及到的造車內容并不多。我們注意到,強者如雷軍,也擁有造車焦慮。
這一次,雷軍談到了關于小米造車進程的一些深度思考。
“守正出奇”——這是雷軍造車的原則。
雷軍說,“總體來說,三年前我覺得造車還是挺難的一件事情,我有足夠的敬畏之心,做了一下用戶調研,用戶覺得小米汽車一調研大家就說科技、生態。我就定了一個原則,叫‘守正出奇’。”
我們能檢索到的雷軍首次談“守正出奇”,是雷軍在小米遭遇“至暗時刻”,逆轉頹勢的創業經驗。這次,他要把它再次用到小米造車事業上。
2017年,當小米走出創業以來的第一次成長危機后,雷軍在談到這次逆轉時就曾說過,“守正比出奇更重要”。
這一次,小米做了幾件事:
在產品上,不能因為過于追求宣傳上的亮點,而造成生產或質量的不穩定;
在渠道模式上,推翻小米最初的單純依靠電商平臺模式,開始大規模鋪設線下渠道。
這是雷軍創業經歷中寶貴的思考,守正出奇的前提是,先做好產品。
回到造車這件事,雷軍對于造車的核心其實就是,要造一輛好車。
過去兩年,小米建設了自己的工廠,這意味著,從生產制造能力上,小米決定自己把關。這也是小米從決定造車開始就定下的規則:不借助外部力量。
小米汽車工廠進展 圖源:網絡
與此同時,雷軍還提到,小米決定造車時曾做過用戶調研,提到最多的是“科技和生態”,這也成為小米造車的一個產品內核。
最近,隨著更多小米汽車和小米技術的發布,即將上市的小米首款車型,在核心技術能力上,有不少創新之處。
就在今年10月底,小米發布了一統人、車、家生態的自研系統——小米澎湃OS,這場發布會雖然“含車量”不高,但是小米已經讓整個行業意識到,這可能是繼鴻蒙OS后,顛覆汽車智能生態的又一重磅。
小米澎湃OS發布 圖源:網絡
最近兩年,手機與車機智能終端與生態的統一,正在成為刷新智能汽車座艙體驗的新力量,而小米以“萬物互聯的共有底座”的自研操作系統,展現出了小米汽車的智能座艙生態能力。
當然,小米在技術能力上的布局,還包括如今如火如荼的智駕競賽,小米對于智駕能力的唯一一次披露,是在在2022年小米發布會上演示泊車智能解決方案。結合過去兩年小米在產業鏈上的諸多投資,這一切都指向小米對自研智能駕駛的決心。
在此次央視采訪中,雷軍也首次提到,小米的第一輛車,投入了3400名工程師,研發投入超過100億。
“我們是用了10倍以上的投入。有這樣的把握以后,我是抱著志在必得的方式來做的。”雷軍說。
圖源:雷軍公眾號
從蔚小理的發展路徑,以及最近正在沖刺美股IPO的極氪披露的信息來看,一家造車企業在起步階段的研發投入,一年通常在20億-40億之間,在沒有獲得一定市場份額以及資本市場的認可時,造車企業通常很難拿出比肩老牌車企的研發投入實力。
而雷軍為小米造車定下的規則是“十倍投入”。
即便如此,雷軍仍然有造車焦慮。
他說他既擔心首款車上市沒人買,也擔心大家都買,卻要長時間等待。
這種焦慮很復雜,這說明,即便有此前創業經歷的鋪墊,和大手筆的研發投入,對于造車,雷軍仍然無法在如今復雜的局面中看到清晰的結果。
在雷軍過往的創業經歷中,有與時代浪潮失之交臂的時候,也有站在機會的風口奮力一搏的時候。
在進入人生的第三次創業階段,“創業教父”雷軍充滿了敬畏之心。他曾一度在造車大潮的滾滾洪流開啟之時,猶豫很久,當義無反顧決定造車時,雷軍就開始抱著決戰的心態。
最近小米汽車即將進入真正上市階段揭開神秘面紗,雷軍的造車焦慮或許也將在市場檢驗中達到頂峰,但雷軍還是要堅定地站在小米汽車前,這是雷軍的夢想之火,也是他正在點燃的更美好的事情。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