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科”沒有“科技”香!嘉銀科技是“掛羊頭賣狗肉”?快訊
隨著互聯網金融整治和平臺金融整改,金融科技公司紛紛進行更名,作為老牌P2P平臺之一的嘉銀科技也不例外,在業績狂飆猛進之時,加入了更名大軍。
隨著互聯網金融整治和平臺金融整改,金融科技公司紛紛進行更名,作為老牌P2P平臺之一的嘉銀科技也不例外,在業績狂飆猛進之時,加入了更名大軍。
然而,籠罩在嘉銀科技頭上的投訴浪潮和資質疑云,卻反映出其無法忽視的合規問題。
30天壞賬率上升
去年11月22日,嘉銀金科正式宣布公司品牌更名為嘉銀科技,并表示將全面聚焦科技戰略,繼續助推行業數字化、科技化、智能化的綠色升級。
從傳統金融業務轉向更加注重科技驅動的發展模式,是近年來眾多金融科技公司(FinTech)轉型的普遍趨勢。而從最初P2P借貸領域發展演變而來的金融科技公司,為了加強與原有互聯網平臺的品牌隔離,也順勢改名。
比如,宜人貸在2019年更名為“宜人金科”,拍拍貸也于同年更名為“信也科技”;開鑫貸先是在2016年更名為“開鑫金服”,2020年又更名為“開鑫科技”。
隨著金融監管政策的變化,特別是對金融科技行業的規范化要求日益嚴格,企業通過更名來展示其合規性和對科技創新的追求,符合當前金融市場對于科技賦能金融業態的期待。
嘉銀科技也表示,此次更名不僅是品牌形象的更新,更是嘉銀科技發展戰略的升級,以及對自身技術與服務能力的迭代和進化。
與更名同時發布的,還有嘉銀科技2023年第三季度未經審計的財務報告。
財報顯示,嘉銀科技第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約14.66億元,同比增長64.0%;實現凈利潤約3.24億元,同比增長30.6%;促成交易金額達約242億元,同比增長62.4%。重復借款率從2022年同期的63.8%上升至71.5%。平均借款金額達10972元,同比增長8%,可謂是“一人借1萬,三季度賺超3億”!然而,在營收、凈利及促成交易金額等重要數據均大幅增長的背后,嘉銀科技隱憂仍在,其中之一便是壞賬率。
三季報顯示,截至9月30日,公司30天壞賬逾期率達到1.16%,該數據相比6月末、3月末均有所提升。
另外,嘉銀科技還表示:“無法收回的應收款項、合同資產、應收貸款及其他備抵為人民幣850萬元(120萬美元),較2022年同期增長44.1%,主要由于來自海外市場的貸款量增加。”
這也說明,規模的迅猛擴張與嚴格的風控執行之間存在內在沖突。快速擴大業務范圍會導致逾期貸款基數增加,雖然在某種程度上會暫時掩蓋資產質量下滑的現象,但當增速放緩時,風險問題往往會突顯出來,這是行業內熱衷于急速擴展的平臺所必須直面且無法規避的挑戰。
一位分析人士指出,嘉銀科技未來的利潤率預期并不樂觀,這可能源于其收入結構中貸款便利化服務所占比重較大,而此類業務極易受到市場競爭加劇、信用風險上升以及資金成本增加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從而導致利潤空間被壓縮。
投訴量居高不下公開資料顯示,嘉銀科技成立于2011年6月,由創始人嚴定貴抵押房子貸款,聯合另外三名股東而成立。2019年5月,嘉銀科技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旗下擁有兩個主要的借貸品牌:“你我貸”和“極融”。
2020年11月,“你我貸”發布網絡借貸業務余額清零的公告, P2P在貸余額已經全部清零,標志著“你我貸”自此告別P2P業務模式。之后,該平臺并不直接從事貸款業務,而是為持牌金融機構提供居間中介服務,即助貸。
另外,根據嘉銀科技此前公開的信息,“極融”的營收數據于2019年第三季度并入上市公司財務報表。“極融”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為持牌金融機構提供解決方案。
“你我貸”和“極融”兩個平臺也成為嘉銀科技重要的“輸血”工具。2023年三季報顯示,截至三季度末,嘉銀科技合作金融機構總數達73家,76家機構正在洽談中。
然而,根據黑貓投訴平臺的數據,嘉銀科技旗下的這兩個品牌都面臨著大量投訴的問題。
截至2024年1月22日,“你我貸”的累計投訴量已超過67000條,而“極融借款”的累計投訴量則超過7300條。
從投訴內容來看,兩個平臺的投訴主要涉及“暴力催收”、“高額擔保費”、“貸后服務費”、“砍頭息”、被默認開通黑卡會員服務、利息過高等問題。
比如,有用戶反映在“你我貸”平臺上申請借款時,被默認開通極享黑卡的會員服務,為此需要額外支付一筆會員費。另外,有用戶在還款時發現,除需每月還本付息外,還需償付擔保服務費、貸后服務費,兩項費用之和已超過用戶每月需償還的利息,因此實際綜合年化利率接近36%。這些投訴表明,消費者在使用嘉銀科技旗下借貸產品過程中遇到了諸多問題,包括但不限于對平臺收費透明度、合規性以及客戶服務等方面的質疑。
目前,市場上對嘉銀科技在小貸業務方面的資質問題還存在比較的爭議。盡管公司已經收購了網絡小貸牌照,但旗下的平臺“你我貸”和“極融”卻并未直接使用該牌照開展業務,而是掛靠在其他地方運營。
比如,極融為大連高新園區中融信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大連中融信小貸”)及其委托的極融平臺實際運營方極融云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簡稱“極融云”)及其關聯公司。
天眼查APP顯示,大連中融信小貸成立于2011年5月16日,法定代表人為安彥雄,注冊資本和實繳資本均為1.5億元。2018年4月26日,大連中融信小貸完成工商變更,新增“開展互聯網小額貸款業務試點”,拿下網絡小貸試點運營資質。
同時,大連中融信小貸還擁有極融金選、你我借款、極融借款、你我貸借款、你我借條等5個金融貸款APP的軟件著作權,開發時間集中在2021年。僅從名稱來看,應均為嘉銀科技旗下。
通常情況下,互聯網小額貸款公司獲得的牌照是用于自營貸款業務,而如果旗下貸款APP掛靠在其他小貸公司名下運營,則可能意味著嘉銀科技雖然擁有小貸牌照,卻沒有直接通過自身平臺發放貸款,而是采取與第三方合作的方式提供金融服務。
上述分析人士表示,嘉銀科技這種看似矛盾的做法背后,實際上可能蘊含著復雜的商業決策和合規手段。
從風險分攤與資源共享來說,通過與其他小貸公司合作,嘉銀科技能更有效地分散業務風險,同時利用合作伙伴在市場、技術和客戶資源等方面的優勢,快速擴大市場份額。
從政策適應性布局來看,不同的地區和時期,金融監管政策可能存在差異,掛靠他處便是一種靈活應對政策變化的策略,確保業務連續性和穩定性。
從資本結構及成本考量來說,持有小貸牌照需要符合一定的注冊資本要求,并承擔相應的資金成本。在初期或者資本充足率不高的情況下,借助外部平臺可以降低一次性投入的成本。
這樣的行為之所以引起質疑,一方面,可能是市場對監管合規性的疑問,即是否符合相關金融法規對于持牌機構展業范圍及方式的要求;另一方面,也關乎嘉銀科技自身的品牌建設和風險管理,以及可能影響到投資者和借款人對于公司真實業務狀況的理解和信任度。
不過,根據銀保監會及央行等部門在2020年11月發布的《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其中規定“本省區域內經營的網絡小貸注冊資本應達到10億元,跨省級行政區域經營的網絡小貸需達到50億元,且均為一次性實繳貨幣資本”。這也意味著,一旦該《暫行辦法》實施,大連中融信小貸這類公司將均不達標。
然而,無論原因為何,對于嘉銀科技而言,確保自身業務完全符合監管規定并對外清晰、透明地披露相關信息是十分關鍵的,這樣才能有效打消市場的疑慮,維護公司的品牌信譽和穩健發展。(圖源:嘉銀科技官微、黑貓投訴、天眼查APP等)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