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了么只能緩慢生長快訊
已經很多年沒打開餓了么了。
作者|鹿堯
已經很多年沒打開餓了么了。再次登進頁面,平臺送來了老用戶回歸的大額無門檻優惠券,加上商家補貼,一共12元,點了一杯奶茶,只花了幾塊錢。
用真金白銀給用戶折扣和優惠,一直是互聯網上的慣用玩法,這點在外賣平臺上體現最明顯。不同平臺上的商家重疊率極高,對于用戶來說,哪家送的更快,買同樣的東西更便宜,遇到問題售后的服務更好,這三點,直接影響一個消費者的購買決策。
那么回到現實情況,按照慣例看,被阿里收購的餓了么,現在的處境有點擰巴。
作為阿里本地生活里的成員,飛豬的酒旅業務向來是利潤比較肥厚的一塊,高德不論是在內部的自由度上,還是外部業務的拓展,動靜都不小。這樣一對比,在財務數據和戰略規劃上,餓了么的聲音太模糊了。
此前發布的2023財年業績里,對這塊業務有著類似的闡述,受益于消費需求的逐漸舒展,帶來了訂單量和GMV的直線上升。但這些算是人之常情,并且等過了一段時間之后,難免得回到正常的水平線上。
再者,將“虧損收窄”歸功于餓了么,比較牽強。此前我們分析過外賣生意,得出的結論是這個模式賺大錢很難,訂單量的增長除了是外部環境影響,也和更大力度的補貼息息相關。如果僅說訂單量增長,是否為實際轉化過的有效訂單,以及這里的訂單量來源于飛豬還是餓了么,也并不清楚。
另一方面,從內部人員口中得知,餓了么的內部,包括組織和業務上的變動非常多,這不僅僅是用“市場變動劇烈”的理由能搪塞過去的。
所以虧損收窄不排除是因為自身,以及其他業務線被裁革,直接縮減了成本換來的。這就很好理解財報里強調的“餓了么每筆訂單的單位經濟效益持續錄得正數及同比有所改善”這句話。
如果站在投資者的視角,更看重標的的長遠發展和未來想象力,這時候餓了么就不是一個理想中的選擇,它的想象力和發揮空間看起來很有限,這是我們這次要討論的話題。
01
餓了么有些尷尬
毫無疑問的是,如果僅從產品功能性的視角來看,餓了么的確是個非常好用的外賣軟件。
行業里最關鍵的四個角色,商家、用戶、平臺、騎手,分別來看,根據去年10月發布的藍騎士報告里,餓了么有114萬騎手,現在應該更高,不過相比美團在人數上差距并不小,數量比在6:1左右,這里不排除有騎手統計方式上的差異。
很多人會再三強調,餓了么與美團之間的斗爭,最后是以前者被攻城略地結束,但毫無疑問的是,餓了么是個更加垂類的餐飲外賣軟件。它的檢索做的非常細,品類劃分很全,頁面也更加集中和整潔,突出餐飲外賣的需求。
作為用戶去實測也會發現,餓了么的商家入駐率相對更高,這里平臺規則上的差異還不得而知,不過也正因此,餓了么只能是一個外賣軟件。
美團的理想是成為一個超級線上市場,功能覆蓋到家到店全品類,即使零售、遠途電商、金融、地圖等等。當我們打開餓了么會發現,首先,從運營手段上看,實際上從給老用戶的拉新體系以及用戶補貼的一系列玩法,和競爭對手沒多少區別,比如助力、天天賺現金、一些游戲規則,相當類似。
有餓了么員工也曾指出,現在內部開新的項目,先去看看美團做了什么,之前很火的拼小圈就是典型的例子,不過餓了么這塊并沒有做起來,現在基本是夭折狀態。
此時拿餓了么和美團做比較,某種程度上來說,意義不大。應該是餓了么+飛豬+高德+口碑+天貓超市,餓了么app內有也有美食團購,點進去是口碑提供的服務。
右餓了么,左美團
口碑在今年初正式確認與高德合并,合并之后進行了大面積地裁員,推測本地生活的業務后面將統一到高德里,在美團抖音的到店團購紅紅火火情況下,它的處境是有些尷尬的。
拋去其他細枝末節,餓了么近兩年討論最多的是,和抖音達成的合作,同時上線直播間和小程序,通過內容場景營銷進行在線交易。不過業界有人認為,通過小程序的形式在內容平臺里呈現,餓了么是相對被動的。并且,這不一定是真的增量,對手的運營手法也在跟著改變。
之前界面新聞有透露,目前抖音已經放棄了自己做外賣的想法,相關團隊已經解散,甚至有聲音傳出他們正在洽談收購餓了么,而這項一直虧損的業務如果從阿里剝離出來,至少不是傷筋動骨。
02
難舍難分的到店業務
很顯然,相比外賣,大家現在的關注點,更多的是落在本地生活的到店里,它為什么賺錢?
我們從一些商家那里了解到,首先是進場費,相當于商家給平臺的坑位費,類似一個固定的場地租金,據了解,一家小型門店在美團上的固定進場費用一年能高達8800元,這和實體商場相比差別可就大了,現實里商場的門店是有限度的,平臺搭建的場景就沒有這種困擾,有多少店入駐,就有多少固定費用賺;
除此之外還有推廣費用,也就是曝光費用,商家考慮的是怎么把門店排在用戶界面的前面,更優先被看到,所以平臺一方面走的是競價排名;另一方面,平臺到店的推廣和花錢買量并不一樣,它對真實瀏覽量和收藏、轉化等并沒有在數據上和商家擔保,用戶點開了,瀏覽了,瀏覽時間有長有短,這些都有對應的扣點,根據效果扣除商家預先繳納的費用,至于時效多長平臺并不擔保。
也可以這么理解,商家花兩百元推廣,暗地里已經標好了兩百元對應多少點擊,多少瀏覽,并且商家門店的優先展示,這些都已經標好了價格,以至于有不少商家叫苦,三百元的推廣費,兩個小時就用沒了,時間長不續費,自家的門店在平臺里沉底很難被搜到。
除此以外,本地生活的業務和地圖很容易掛鉤,不論是看上一家店之后得導航路線,還是在地圖上直接搜索品類,或者看別的路線的時候,商家的門店會不會在地圖上顯示,被搜并且被看到的概率有多大,這背后大多都是需要另外加錢的。
也就是說,只要有商家愿意入駐平臺并且長線發展,橫豎平臺都是有錢賺的,當然前提是有足夠的認可度和用戶流量。
在和商家的交流中我們感知到,對于平臺來說,做到店,是個細活,到店團購的本質是低價爆品,外賣最終比的是物流配送。到家業務更需要組建強大的供應鏈體系,以及強履約模式,到店的生意不一樣,平臺主要做的是優化和引流推廣,尤其是新商家更需要露出,至于具體能不能真實轉化,還有回頭客,團購價格、門店服務、產品質量,等等后期的運營策略,這些是最終的影響因素。
零售的本質是價格與服務,這種情況下,餓了么流失了市場份額,騎手人數相對的少,價格優惠的補貼力度優勢并不明顯,如果說競爭對手的不斷輸血燒錢,是為了給其他賺錢的生意引流獲客,集團在餓了么上是否有持續投入的勇氣,就不好說了。
03
頻繁變動可惜未見起色
有人在脈脈上分享自己面試餓了么的經歷,“面試官不小心說了實話,內部的變動繁多,不僅是為了應對市場變化要進行敏捷應對,但更多的深層次原因是,企業在為自己的輕率決策甩鍋。”
在被外界所詬病的組織問題里,有媒體曾報道,阿里2022財年的最后一個月,集團內部轉崗或外部加入餓了么的員工數量,比上一年同期翻了一番。核心管理班底以M5級別的管理者打底,和幾個M6級資深管理者,這段話如果用員工的解釋,意思是其他部門待不下去的,卷去了餓了么,以至于餓了么內部的領導班子一直在變。
前面我們說餓了么里面的功能不少,但有些界面打開來就成了空白了,這其實透露出大廠里的一個通病,業務繁多,朝令夕改,能做起來的很少,部門組織頻繁變動恰恰提現了這一點。
也有好的信號,比如組織管理流程上優化和偏向務實,以及推進的激勵機制改革,將激勵與長期的業務結果掛鉤,強調結果導向,迫使管理者專注長期的經營和結果。
事實上,所有的互聯網應用最后都會變得相似,尤其在現在,用戶量的增長空間基本上是一定的了,企業思考怎么穩住用戶的時候,不得不去解決用戶使用上的二選一,外賣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過去我們認為,平臺給的補貼越多,越優惠,服務越好,就越吸引消費者;商家層面,種類越多,數量越多,能滿足消費者的多元需求,用戶體量更大,會吸引更多的人群參與進來。這樣的規則至今未變。
在過去的幾年里,餓了么功能性的優化也沒有停止,比如在食品安全、物流配送、企業訂餐等方面。它也有一批自己的忠實用戶,似乎越發安于一種緩慢生長,小富即安的狀態,這或許也讓它成為互聯網應用里特殊的一個存在。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