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外灘大會人文觀察:打開人機共生的大門觀點

今天是2025外灘大會的最后一天。如果要給它做一個總結,那么始終堅持與引領科技為人的技術價值觀,一定是它的獨特氣質。
今年的外灘大會,有一組人機同框的畫面很出圈:
女孩遛著智能仿生機器恐龍逛展,一路被人圍觀;情感陪伴機器女孩一臉不高興,程序員解釋,隔壁的機器人打鼓太吵,“不吵了她才會高興”……
打開人機共生的大門,2025外灘大會試圖構建一個更為廣闊的對話平臺,讓科技從宏大走向具體。
在這里,人工智能、具身智能、可控核聚變等等不再是孤立的技術議題,它們被置于社會福祉、倫理規范與文明發展的坐標系中重新審視,并標記上堅實溫暖的人文錨點:如何更好的處理人與機器的關系,面對未知的各種可能。
今天是2025外灘大會的最后一天。如果要給它做一個總結,那么始終堅持與引領科技為人的技術價值觀,一定是它的獨特氣質。
“單有速度,不是進步”
盡管已經做了無數暢想和準備,2025年,科技浪潮的紅利觸達每個人的速度之快,仍然超出大部分人的預期。
當提問和思考的能力不再專屬于人類,今年的外灘大會嘗試打開人機對話的通道,向全球主流大模型發出邀請,收集到AI最想向人類提出的十大問題。這十個問題又回流到會場內外,為思考和觀察人類實踐提供不一樣的視角。
很多來自AI的問題已經非常具體和現實:“在利用我來降本增效之外,哪些崗位需要永遠留給人類來做?”、“你會為了孩子自身的能力不退化,而主動屏蔽我的各種幫助嗎?”、“當我越來越強大,你會擔心自己養虎為患嗎?”……
來自大會的討論,則是期待與警惕交織,興奮與焦慮同在。
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張宏江提醒,AI已經成為我們的助理,很快會變成伙伴,我們已經清晰的看到AI將會對年輕人就業帶來沖擊。張院士建議,從今天開始我們就要考慮,未來能給年輕人創造什么樣的機會。
“人工智能為人類各領域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視角和價值,但也正在沖擊人類的主體地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黨委書記鄭慶華指出,不僅要讓AI與人類的價值對齊問題,確保人工智能向善,人類也要主動對齊AI,確保負責任地應用AI。
72歲的退休上海護士孔基華,卻有著樸素的樂觀。在外灘大會上,她被AI醫療能做的事深深震撼,感慨這對解放醫護勞動力、幫助病人前期治療有很大作用。“但機器畢竟不是人。”她覺得,盡管AI能做的越來越多了,但沒法替代人,“AI對病人的體貼”跟醫護人員不能比擬。
作為新生代的科技實踐者,宇樹科技創始人兼CEO王興興給出的解法是, “忘記過去的經驗,AI時代非常公平,只要聰明,愿意做事,荒漠中終會長出參天大樹。”
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吳翼認為,與其擔心競爭和被取代,不如從自身找到優勢,“AI時代非常重要的是減少噪音,保持熱情,想清楚自己在哪方面比AI更強。”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終身教授&Hillbot創始人蘇昊蘇昊則強調,未來能夠有勇氣破除舊的認知框架、去擁抱新形態、愿意學習和挑戰的人會更有競爭力。
“單有速度,不是進步?!薄度祟惡喪贰纷髡哂韧郀枴ず绽J為,真正值得我們擔心的不是技術本身,而是人類的選擇,為了商業優勢,不顧安全邊界部署技術的沖動。歷史已多次證明,速度和安全可以并存,但前提是我們構建自我修正的機制閉環。
“人類需要被保護的地方,就是AI前行的方向”
如何與技術浪潮共存,真正為所有未知的可能做好準備?
外灘大會預演了這樣一種“人機共生”的未來:
會場里套著保安服滿場巡邏的是機器狗;
廚房里顛勺的機器人,不斷把炒好的紅燒肉倒進盤子;
老人穿戴著助行外骨骼,輕快地走動;
按摩床上,機械手臂正在模擬中醫手法給患者做理療;
扒拉在人身上搖頭晃腦的卡皮巴拉是一個AI萌寵;
集“急診室”、“名醫館”于一體的 “AI診室” AQ,正在模仿真人醫生看診思路,循序漸進引導用戶提供更準確的信息,給出針對性建議;
……
在外灘大會上,“科技為每個人”具像化了。從老人到小孩到女性,AI不止是提升效率的工作,而是已經成為普通人的生活日常。從「浪潮將至」到「未來已來」,人機共生的世界打開大門一角。這些人機同框的畫面,則讓AI和科技的“大敘事”進一步具化成生活日常的“小片段”。
我們聽到的故事,不再是機器如何戰勝人類,而是AI如何輔助醫生進行更精準的診斷,讓偏遠地區的患者也能享受到普惠的醫療資源;我們看到的案例,不再是算法如何精準地推送商品,而是數字支付如何讓身處世界任何角落的小商販,都能公平地參與全球貿易;我們討論的未來,不再是虛擬世界對現實的逃離,而是如何利用科技保護文化遺產,如何為殘障人士構建一個無障礙的數字生活空間。
這種科技為人的理念,貫穿了大會的始終。它傳遞出一個明確的信號:技術的價值,最終要用人性的尺度來衡量。
當然,就像每一輪科技熱潮開場時一樣,我們也在這里圍觀了一些人類努力托舉機器的小現場。
有機器人朝足球奮力一踢,反倒自己先來了個腳下一滑,場外圍觀的女足運動員給它比心打氣。機器人出門巡場,兩個人類跟在身后為它打傘。實際上,場內幾乎每個機器人身邊,都站著幾個人類程序員隨時救場。
而在那些人類需要保護的時刻,機器人也在準備著上場。在外灘大會的“機器人職業技能表演賽”上,機器人翻越崎嶇高地,操作電箱閘刀,安插火藥雷管,甚至還在廢墟中成功救出“嬰兒”。人類救援隊長全程圍觀,給這位硅基隊員大大點贊。
現場技術員小哥說的話很戳人:人類需要被保護的地方,就是AI前行的方向。
赫拉利這樣描繪人機之間的互相守護,“人類的力量從來不源于孤立,它來自與陌生人,以及外部世界的合作。衡量進步,不在于技術的速度,而在于技術與人類之間合作的力度和共情的深度。”
追求科學性,更追求人性
作為和新加坡金融科技節、香港金融科技周齊名的科技大會,外灘大會的人文態度與跨界視角,讓這個本屬于金融與科技精英的舞臺,充滿了各種人文細節和科技溫度。
在這里,我們聽到的最高頻詞匯,不是“參數”、“算力”或“顛覆”,而是“經驗”、“學習”、“協作”與“共創”;
在各個論壇和以90后、00后為主力軍的創新者舞臺上,我們頻頻遇見來自哲學、社會學、人類學、未來學、藝術等人文社科領域的面孔與聲音;
在外灘展區里呈現的,是追求“科技為每一個人”的產品和技術解決方案。
“科技之上,還有人文”,這其實不僅是外灘大會的態度,也是全球學術界和科技界已然成型的共識。放眼世界,越來越多的大學和科技企業在AI時代浪潮中,在AI與人磨合共生的過程中,在技術紅利與倫理風險相伴相生中,選擇了站在人的這邊。
“全球的人工智能治理正走向促發展和柔性監管的方向,即建立一個敏捷的治理體系,以包容審慎的態度來構建負責任的人工智能安全?!敝袊畔⑼ㄐ叛芯吭焊痹洪L魏亮介紹說,2025年7月《人工智能安全承諾》已有阿里巴巴、百度、螞蟻集團等18家行業領軍企業參與披露,形成了20條實踐標簽,43條安全的案例,推動我國人工智能安全治理邁入體系化、透明化、實操化的新階段,也為全球貢獻“以人為本、智能向善”的中國方案。
當關于“人之為人”的反思,以及對捍衛人類決定權的警醒,一遍又一遍地在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會議上發出,這些聲音就會逐漸內化成我們的共識與常識。
2024年圖靈獎得主、“強化學習之父”理查德·薩頓在外灘大會主論壇上的分享有一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蕩氣回腸:“人工智能是宇宙演化的必然下一步,我們應以勇氣、自豪和冒險精神來迎接它?!?/p>
他將宇宙歷史分為四個時代:粒子時代、恒星時代、復制者時代和設計時代。他認為人類的獨特之處在于“把設計推向極致”,創造出能自己設計的事物,這也正是今天通過人工智能所追求的目標。人類至少是催化劑,是助產士,更是開啟宇宙第四大時代——“設計時代”的先驅。
這些由外灘發出的人文反思,有相互驗證,也有觀點爭鋒,但無論如何,一個基本共識已然清晰:人機共生已成事實,走向它的每一步,我們都要走得穩健而有智慧。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