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金融影響生活方式,或將改變金融體系格局金融

投資屬性的式微,功能屬性的增加折射出來的不僅是金融屬性的變化,更多的是金融對于人們生活影響逐步深入的體現。
文/孟永輝
消費金融、普惠金融、生態金融等金融新概念的不斷出現都在說明金融與人們生活深度結合的趨勢愈加明顯,以致于未來的金融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將會源自人們的生活,并落腳到人們的生活上。這種趨勢似乎印證了凱文-凱利此前提到的“金融將會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預言,他表示隨著科技對人們生活影響的逐步深入,金融將會一種手段讓這種影響力最終落定。同其他科技對人們生活的改造一樣,互聯網技術對人們生活習慣的改造則讓金融更多地體現出某種互聯網特質——不斷開放、不斷共享,最終導致以大數據、智能科技為代表的諸多科技都開始與金融行業產生聯系,并持續不斷地應用到金融領域之中。
這其實是一種趨勢,亦是一種必然。
大數據在行為分析上的應用,智能科技在風控上的逐步展開都在讓金融呈現出越來越多的發展可能性。因為大數據和智能科技的很多應用都和人們的生活相關,人們的日常行為能夠通過數據進行展現,智能科技將會取代人類進行更多的工作……所以,未來的金融則呈現出更多生活性的特征。在外部技術對金融行業產生影響的前提下,圍繞著生活衍生而來的消費金融的增加則成為金融衍生領域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點。盡管目前的互聯網金融已經影響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它依然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根據有關統計資料顯示,2015年,我國消費信貸的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19萬億元,同比增長23.4%,隨著以分期貸款、信用貸款為代表的消費金融的逐步鋪開,相信這種增長還有進一步提升的可能性。消費金融的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從一個側面表明金融與人們的生活開始產生越來越深刻的聯系,另外一個方面則表明我們的消費金融發展依然處于一個相對較為低級的階段,還有很大的市場發展空間。
盡管我國消費金融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但仍和西方發達國家存在一定差距。因為在2015年年末,我國的消費信貸占整體信貸規模的19%,這個數字與西方發達國家的60%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國內消費信貸規模在整體信貸當中占據的比重較低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國內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依然以現金消費為主,只有大額消費才會使用信貸。我國消費者在進行普通商品的購買時,通常會選擇現金支付的方式,并不會用消費信貸的方式進行支付。以購買手機、電腦、數碼相機等電子設備為例,很多消費者會選擇用現金支付的方式來進行,而很少為選擇時下比較時興的分期付款的形式來進行,盡管一些年輕用戶會選擇使用信用卡的形式來進行消費,但是這種消費形式并沒有涉及到信用的層面上。
出現這種問題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國內消費者的年齡結構主要是以70后、80后等群體為主,由于這一群體的消費者的消費觀念比較保守,特別是年齡較大的消費者并沒有使用消費金融的習慣,在他們看來使用消費金融非常不方便,甚至還有安全方面的隱患——很多時候由于忘記了按時還款,他們還要被收取高額的手續費。消費者消費習慣的守舊和整體消費觀念的壁壘最終讓國內的消費金融并沒有大規模增長。
那么,國內的消費者究竟在哪些消費時才會選擇使用消費金融呢?答案是房產和汽車等大額消費時才會使用。相對于日常生活的瑣碎和難以統計,大額消費的頻次是非常低的,在這一領域借助消費金融形式來進行不但可以減少資金過度消費帶來的拮據,而且能夠讓消費更加具有可預見的增值性。以房產消費為例,國內很多購房者會選擇支付首付的形式來獲得住房,而隨著房價的增長,即使購房者通過信用貸款需要支付一定比例的利息,但是這些利息與房價的上漲相比較來講依然是很低的,所以他們依然會選擇使用信用貸款。
國內消費者目前的消費習慣最終決定了國內市場上的消費金融發展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而隨著互聯網對于人們生活影響的深入,消費者在消費金融上的觀念也將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最終將會讓消費金融在整個心信貸體系當中的比重增加。
第二,金融在國內市場更多地體現在投資屬性上,對于消費端的理解還處于一個相對較為低級的階段。盡管互聯網技術與金融行業的融合讓人們參與金融的門檻有所降低,但是從當前人們參與互聯網金融的整體表現來看,用戶之所以會選擇互聯網金融,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依然在于互聯網金融能夠降低投資門檻,讓傳統金融機構需要層層審批才能獲得的投資機會平民化。所以,我們看到了很多用戶參與互聯網金融其中一個最為直接的目標就是想要投最少的錢,承擔最小的風險,獲得最大的收益。這就是當前互聯網金融市場上用戶心態最為真實的寫照,但是天下畢竟沒有免費的午餐,想要獲得高收益就一定要承擔相應的風險。
盡管互聯網金融降低了投資門檻,但是并不代表它的風控機制會比傳統金融先進多少,因此,我們也看到了諸多P2P平臺跑路情況的發生。但是,值得欣慰的是,我們看到互聯網金融的另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眾籌卻讓用戶獲得了另外一種不一樣的投資體驗。通過眾籌,用戶不僅能夠以極低的數額就能夠參與項目投資,還能夠獲得其他項目相關的衍生性的福利,最終讓眾籌變成了一個具有多種特色的“發光體”。以京東眾籌、聚米眾籌、蘇寧眾籌為代表的眾籌平臺通過以不同的形式切入其中,讓用戶最終變成了互聯網和金融融合過程當中的實實在在的受益者。
然而,我們依然無法否認國內市場用戶對于互聯網金融的理解依然是停留在投資屬性的認識上的現實,只有讓更多的用戶認識到金融除了投資之外,還有更多消費、生活、社交等其他的屬性才能真正讓消費金融在整個金融行業當中的比重有所上升,金融體系的架構才能趨于科學化、合理化。
第三,互聯網金融體系的基本架構依然以投資為主,消費端的切入依然較少。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樣,作為互聯網金融的一種形式,盡管眾籌具有很多特點和優勢,并產生了諸如京東眾籌、聚米眾籌、蘇寧眾籌等優質的眾籌平臺,但是從互聯網金融的產生機制來看依然是以投資為主的,這就導致很多用戶參與眾籌依然是沖著收益來的,而不會關注其他隱性消費方面的收益。
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眾籌當前功能依然是解決項目方的融資難題的,項目方想要通過眾籌主要是想要融到錢,而不是通過眾籌想要向用戶提供某種服務抑或是某種產品等相對較為“軟性”的東西。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互聯網金融顯然并不具備消費金融在整體份額中占據相對優勢的條件。只有等到互聯網金融的功能和作用從融資屬性轉移到消費屬性的時候,互聯網金融體系的基本架構才能發生根本改變,消費金融在整體信貸體系當中的比重才能占據絕對優勢。
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正在發生,那就是隨著以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科技與金融行業的融合不斷加深,人們生活中的所有行為都開始出現金融層面的影子。以時下較為火熱的大數據為例,我們生活當中的行為最終都能找到金融的相關動作作為注腳,通過這樣,用戶在日常生活當中的金融行為不再是金融本身,而是具有了更多生活層面的意義。
未來以互聯網金融為代表的新的金融衍生體所具備的功能和作用不再僅僅只是解決項目方的融資難題,更多地將會代表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在這種生活方式下所產生的一系列的動作將會最終讓金融行業基本結構當中消費端口的比重不斷增加,最終將會讓消費金融在整個消費體系當中的比重增加,從而讓金融不再是以投資為主,更多的將會體現出一種生活方式的轉變上。
結語
當前國內市場上用戶的基本特征最終決定了消費金融在整個互聯網金融體系當中的比重并不會太高,而隨著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日趨成熟,傳統的以解決融資難為主要切入點的互聯網金融體系將會逐步被以解決用戶日常生活便利為主要切入點互聯網金融體系所期待。
投資屬性的式微,功能屬性的增加折射出來的不僅是金融屬性的變化,更多的是金融對于人們生活影響逐步深入的體現。盡管當前用戶通過互聯網金融依然是以投資為主,但是這種投資的頻次、周期都決定了這種金融體系和架構需要不斷改革才能完成讓金融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目標。因為相對于額度較大的投資端來講,頻次、周期較短的消費端所表現出來的張力更加強大,產生的影響更加深遠。
作者:孟永輝,資深撰稿人,媒體人,專欄作者。從事互聯網多年,長期關注行業研究。微信公眾號:menglaoshi007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