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馬加收1元包裝費,環保豈能“強買強賣”快訊
1元錢引發的這場風波,其實也是在提醒各平臺、經營者,尊重消費者才能實現口碑提升,將環保成本傲慢地置于消費者身上,只會折損品牌形象。
文/熊志
圖源:澎湃新聞
2024年元旦過后,盒馬App購物時收取1元包裝費引發網友廣泛關注。盒馬客服透露,從1月1日開始,盒馬線上平臺開始收取包裝費,因為材料升級為了生物可降解材質的塑料袋,這主要是出于環保考慮。
盒馬的此番操作,引發一片吐槽聲。很多消費者表示,不管買了什么商品,下單都要加收1元材料費,且無法取消該選項,這是打著環保的旗號搞捆綁消費。
部分App也顯示虛包裝費 圖源:澎湃新聞
盒馬被罵冤不冤?要指出的是,其實一些商超、外賣平臺早已對線上購物加收包裝費或材料費。而在盒馬,今年開始從免費到收費,消費者難免出現心理落差。
不過,哪怕收取包裝費已是普遍現象,也并不等于都合情合理。按照盒馬的說法,之所以要加收包裝費,是依據“限塑令”等相關要求有償提供塑料袋包裝服務,這一說法顯然難以讓人信服。
“限塑令”的初衷是用價格杠桿引導人們改變消費習慣,少用塑料袋或者用更環保的替代品,進而減少塑料制品的使用。比如很多消費者現在去超市買東西,會自帶一個布袋子,而不是選擇超市提供的收費塑料袋。
因此,“限塑令”是建立在尊重消費者自由選擇權的基礎上,倒逼消費者作出更環保的選擇。但在盒馬的收費模式下,消費者根本沒有選擇的余地——只要下單就必須花費包裝費使用塑料包裝,甚至整箱牛奶、大桶食用油、袋裝大米等并不需要額外包裝的商品,也需要包裝費。
如果為了減少塑料對環境的影響,盒馬應當為消費者提供更環保的選項,比如無包裝送貨。必須交包裝費的“捆綁銷售”反而擴大了塑料袋的使用,和“限塑令”的環保初衷背道而馳。也無怪有網友表示,與其說是落實“限塑令”,更像是“強買強賣”。
面對消費者質疑,盒馬方面表示,“顧客在收到商品后,可根據其實際情況選擇是否需要包裝袋,盒馬會根據顧客具體的訴求做退費處理”。
強制收取包裝費用,本身就涉嫌侵犯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設計退費通道,看似是規避了侵權的問題,實際上還是將責任轉移給了消費者,消費者操作起來也麻煩。更不合理的是,有消費者稱,“盒馬的退費不是退錢,而是退優惠券”。
線下購物,可以自由選擇是否用付費塑料包裝,線上下單,卻必須強制支付材料費,這無疑是不合理的。1元的包裝費消費者并非支付不起,也未必不愿意支持環保事業,盒馬要想獲得認可,起碼應該尊重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把要不要塑料袋的選項還給大家,在倉儲、物流、配送等多環節上優化流程,才能真正讓“限塑令”落到實處。
1元錢引發的這場風波,其實也是在提醒各平臺、經營者,尊重消費者才能實現口碑提升,將環保成本傲慢地置于消費者身上,只會折損品牌形象。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