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品牌營收增速下滑,安踏何尋下一個“安踏”?互聯網+
導讀
兩年市值縮水2500億
兩年市值縮水2500億
亞運會刷屏,國潮運動品牌“出圈”。
近日,安踏體育(02020.HK)發布2023年上半年業績報告,盡管安踏半年營收近300億,但高營收背后仍有隱憂。
▲圖源:安踏官微
「不二研究」據安踏半年報發現:今年上半年,安踏主品牌的營收增速從上年同期的26.3%下滑至6.1%。目前,安踏面臨主品牌營收增速下滑、經營溢利率下滑等問題,在「不二研究」看來,安踏主品牌營收增速放緩的主要原因在于,其門店擴張速度在DTC轉型中明顯放緩。2022年上半年,安踏的新增門店數為264家,而今年上半年,安踏的門店數量僅增加17家。
安踏是一家多品牌體育用品的企業,專門從事設計、生產、銷售運動鞋服、配飾等運動裝備。
半年報公布后的首個交易日,安踏股價上漲9.83%。截止9月26日港股收盤,安踏報收83.9元/股,對應市值2377億元;對比2021年7月的市值高點5041.71億元,市值已縮水超50%。
「不二研究」據其最新財報發現:今年上半年,安踏營收296.5億元,同比增加14.2%;同期,凈利潤為47.48億元,同比增加32.33%。
今年上半年,安踏的DTC業務增速放緩至21.8%,而電子商務也僅增長1.4%。
此前3月的一篇舊文中(《"中國李寧",能否救李寧?》),我們聚焦于國潮運動品牌的市場格局已發生微妙變化,但仍面臨門店擴張粗放、庫存高企的問題。
時至今日,安踏不僅面臨主品牌營收增速放緩、經營溢利率下降等問題,且直面主品牌邊緣化的風險。
在FILA之外,新品牌矩陣尚未形成,安踏如何尋找下一個“安踏”?由此,「不二研究」更新了3月舊文的部分數據和圖表,以下Enjoy:
作為國潮運動品牌,根據安踏、李寧有限公司(下稱“李寧”,02331.HK)、特步國際(01368.HK,下稱“特步”)公布的2023年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安踏收入首次突破近300億元;李寧業績增收不增利,毛利率下滑;特步凈利率持續下滑。
經過數十年的市場洗練,國潮運動品牌正在崛起。在「不二研究」看來,當業績回落,質疑聲漸起,頭頂國貨之光的安踏、李寧不僅需要亮出與之匹配的實力,更需要新的故事。
上世紀80-90年代,國潮運動品牌扎堆成立。僅按成立時間考量,并沒有國潮元老與新貴之分;若就國潮概念而言,李寧和安踏不僅是開創者,也是現階段的領軍人。
很長一段時間內,國潮運動品牌“割據混戰”,并爭相登陸資本市場。
2004年,李寧率先登陸港交所,成為首家上市的中國體育用品公司,且銷售額創下歷史新高;安踏也在2007年成功登陸港交所。
▲圖源:安踏官微
以國潮品牌安踏為例,「不二研究」發現,在其經過巔峰與低谷的跌宕起伏,營收處于第一梯隊。
財報數據顯示,2004-2011年,安踏的營收規模迅速增長,從3.11億元飆升到89.05億元。
2007年,安踏剛上市時,營收達29.89億元;同年,李寧則以43.49億元的營收反超安踏。
由于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飛天點火”的利好刺激,2008年,安踏營收46.27億元,增長率高達57.97%。
同年,李寧的營收暴增至67億元;特步則剛剛完成香港上市,營收28.67億元;361度彼時還未上市,其營收為13.5億元。
2009年,安踏凈利潤達到12.51億元,同比上漲39.8%;同年,安踏收購FILA品牌在中國區的商標使用權和專營權,此后,FILA品牌收入幾乎占據安踏營收的半壁江山。
「不二研究」注意到,2011年是安踏業績的分水嶺。當年安踏營收達到89.05億元。
但頭號玩家的位置從2012年發生變化。「不二研究」發現:2012年,安踏營收為76.23億元,同比下滑14.40%;但其營收首次超過李寧;后者當年的營收為67.39億元。
此后,安踏與李寧漸漸在諸侯混戰中脫穎而出、競相“跑馬圈地”,并在2018年引入國潮概念,將其定位轉向高端化+年輕化;后被業內視作運動品牌的國潮帶路人。
時至今日,國潮競爭的格局似已初步穩定,安踏暫居國潮運動品牌頭把交椅。
「不二研究」據年報數據統計,已上市的四家國潮運動品牌2023年上半年營收排名分別為:安踏以296.4億元居首;李寧則以140.2億元排名第二;特步以65.2億元排名第三;361度的營收為43.1億元。安踏在2023年上半年的營收,遠超過后三者之和。
從毛利率的角度來看,安踏也擁有絕對優勢:2023年上半年,安踏的毛利率為63.3%;同期,李寧、特步和361度的毛利率分別為48.4%、42.9%和41.7%。
據安踏最新發布的半年報顯示:2023年上半年,其營收為296.45億元,同比營收增長14.2%,相比2018年全年總營收105億元,呈現翻倍式上漲。
除李寧外,安踏、361度、特步、的凈利潤均呈增長趨勢,根據各家2023年半年報數據顯示,其凈利潤增長分別為32.3%、27.7%、12.7%;而李寧的凈利潤同比下滑3.11%。
在「不二研究」看來,諸多國潮體育品牌的擴張路上,安踏、李寧代表國潮元老相對穩固的地位,但國潮運動品牌仍面臨增速放緩的問題。當“國貨紅利”減弱,國潮品牌也需要找到更有競爭力的長板,來贏得市場的關注。
2018年,一度被業內視作運動品牌的“國潮元年”。
歐睿數據顯示,2011-2018年,阿迪耐克的市場份額穩步增長,市占率的峰值一度高達37.9%。
鮮明對比的是,部分國潮運動品牌掣肘于擴張粗放、庫存高企等問題,同期丟失不少市場份額。
2017年,在經歷一輪“洗牌”后,部分國潮運動品牌開始走出困境,并陸續觸底反彈。
2018年,李寧以“悟道”系列在巴黎時裝周打響“國潮”第一槍;與此同時,阿迪、耐克的市場份額從2008年起下降。
▲圖源:李寧官微
據淘數據顯示,2021年3月,李寧首次取代阿迪登頂淘系銷售額第一,安踏及FILA緊隨其后。
「不二研究」查閱半年報后發現,截至2023年6月30日,安踏、李寧、特步、361度的門店數量分別為6941家、7448家、6443家、5642家。
在線上渠道方面,國潮運動品牌從2008年開始陸續入駐,最早入駐的李寧比耐克早了4年。
「不二研究」發現,在愛國浪潮的助力下,銷售額的提升率先從線上渠道顯現。據天貓發布的2021年618運動戶外品類成交數據,國潮運動品牌預售成交額同比增長超500%,會員量同比增超60%。
2022年618期間FILA、李寧、安踏、特步占據品牌店鋪成交額TOP10,其它新秀暫未入榜;今年618期間天貓運動品牌銷售榜中,FILA、李寧、安踏占據品牌店鋪成交額TOP5,而361度、特步也進入TOP20。
截至2023年9月21日,國潮運動品牌的淘寶官方旗艦店粉絲數量分別為:安踏2432萬、李寧2979萬、特步1132萬、361度911.5萬。
「不二研究」認為,線上渠道對營收的帶動作用不容小覷。以安踏為例,其最新財報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安踏體育電商營收46.35億元,較2022年上半年增長17.7%;電商收入的總營收比重為30.8%。
「不二研究」注意到:國潮運動品牌的市占率不斷攀升,甚至超過海外運動品牌。
據歐睿數據,2020年耐克和阿迪的市占率分別為19.8%和17.2%,安踏與FILA合計共占15.4%,李寧市占率為9.0%,特步僅有4.7%。直至2022年,后者超越前者,占據更大市場份額。根據信達證券研報顯示,2022年耐克和阿迪市占率合計為28.2%。
在「不二研究」看來,打響知名度、提升市場份額,幾乎是所有國潮品牌的共同祈愿;目前,國產運動品牌在國內市場上的競爭優勢和品牌影響力正在逐漸提高,但要突破耐克、阿迪達斯等的重圍,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9月23日,在杭州亞運會上,361度、安踏、李寧不少國潮體育品牌獲得全球曝光的鏡頭。
據「不二研究」不完全統計,安踏共贊助了9支中國國家隊,目前獎牌數為11枚;361度贊助超10支中國國家隊及多個亞洲代表團,且為杭州亞運報道團隊專門設計服裝裝備,這也已經是其連續四屆亞運會露出。
▲圖源:unsplash
亞運會曝光確實帶來可觀銷量。以安踏為例,其推出的中國體育代表團領獎鞋紀念版售價為899元,在短短兩天內,僅天貓官方旗艦店銷量就超100+雙,產生超10萬收入。
然而,杭州亞運會曝光的成本也是十分高昂的,雖然杭州亞運會的贊助費用暫未對外公布,但根據「不二研究」以歷史贊助費的公開數據作為估算,《網易體育》曾報道稱,2009年安踏簽約中國奧委會時,安踏保守估計付出超過6500萬美金。
在此前的2021年東京夏季奧運會中,根據抖音電商發布的東京奧運會期間平臺銷售數據顯示:東京奧運會期間(2021年7月21日-8月8日),平臺體育用品銷售額同比增長365%;阿迪達斯排名第二,知名國貨品牌李寧和安踏也躋身前五。
▲圖源:東京奧運會官微
此外,據抖音818新潮好物節數據顯示,2021年8月1日至18日期間,體育用品銷售額同比增長407%,但特步、361度等榜上無名。這對業內來說更像一場突然而至的大洗牌。
在「不二研究」看來,借力野性消費的國潮熱終有盡頭。品牌無法指望消費者的熱情支撐起長久營收;在情緒冷卻之后,往往會面臨口碑的反復。如果產品質量不能達到消費者的期許,“國潮”營銷只會加速淘汰。
根據國務院發布《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2025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將達到5萬億元。當全面健身計劃開啟,中國體育產業5萬億藍海將至。
目前,國潮運動品牌的增長速度已經集體趨緩。「不二研究」認為,安踏仍面臨主品牌營收增速放緩、經營溢利率下降等問題。
在「不二研究」看來,安踏想要通過多品牌維持業績的持續增長,不僅要承擔背后巨大的財務壓力,還要面臨主品牌邊緣化帶來的風險。
在FILA之外,新品牌矩陣尚未形成,安踏如何尋找下一個“安踏”?
本文部分參考資料:
1.《國產體育品牌頻頻"出圈" 未來國潮還有哪些挑戰》,中國青年報
2.《小白說—聊聊五大國產運動品牌》,戶外李小白
3.《「國潮」救李寧?》, 觀潮新消費
4.《安踏天價簽約中國奧委會,贊助費或超6500萬美元》,網易體育
5.《洋品牌撐起了安踏國潮第一的假象》,真故研究室
6.《運動五巨頭,誰最強?》,定焦
作者 | 藝馨 祿存
排版 | Cathy
監制 | Yoda
出品 | 不二研究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