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保費曝光,新能源車險為什么這么貴?快訊
新能源車險保費規模將達1.3萬億元,2023年新能源車險的車均保費約為4000元,我國新能源汽車商業保險專屬條款發布。
近日,“車圈頂流”小米SU7爆火,隨著首批車主陸續開始提車,其車險價格也引發了關注。
據銷售人員介紹,小米汽車車險首年價格在6000-8000元。對此網友評價不一:有人說這個保費不貴,比預期要低;也有人吐槽新能源車險普遍太貴,省的油錢全搭保險上了。
近年來,“新能源車險貴”頻頻引發熱議。很多車主投訴,在購買車險時保費大漲,甚至被拒保。數據顯示,2023年新能源車險的車均保費約為4000元,而傳統商業車險車均保費約為2200元,前者約為后者的1.8倍。新能源車險為什么這么貴?貴在哪里?未來可能降價嗎?
車主喊貴的同時,保險公司卻在叫虧。數據顯示,新能源車險的賠付率平均接近85%,部分險企車險綜合成本率超過100%,險企的新能源車險業務處在盈虧線邊緣,虧損壓力較大。面對這一現狀,險企該如何破局呢?
車主喊貴:新能源車險究竟貴在哪兒?
新能源車險確實貴。鈦媒體APP找到一份網友曬出的小米汽車車險截圖,圖片顯示,高配版的SU7 MAX算上交強險,保費超過8000元,其中商業險超6700元。對此,有網友表示,這個保險費不便宜,幾乎與50多萬油車保險費接近。

圖片來源:網絡
對于“小米SU7”保險費用和50萬油車接近的問題,小米汽車官方回應,新能源車和燃油車商業險條款不同,新能源車專屬《條款》既為“三電”系統提供保障,又全面涵蓋新能源汽車行駛、停放、充電及作業的使用場景。且還會根據新車/舊車、品牌、車型、上戶類型、險種、保額等多種因素綜合計算,保費價格也不盡相同,不能簡單只通過車價進行比較。
多位險企高管表示,新能源車出險率高、賠付高,是保費居高不下的最大原因。
太保產險董事長顧越在2023年業績發布會上指出,新能源車險成本高的因素包括,一是新能源車智能化集成度高,二是新能源車身結構不同,三是新能源車的駕駛行為和燃油車截然不同,四是社會面上的因素,很多新能源車進行私車營運,即當做營運車使用。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從太保產險的出險率來看,新能源車出險率比燃油車的出險率高出一倍。
鈦媒體APP了解到,高出險率首先與新能源車智能化集成度高有關,這也使得維修成本非常高。新能源汽車相比燃油車搭載了大量傳感器和智能設備,加之車型更新換代快,部分車型銷量偏少,導致零配件難以量產,這些都導致新能源車的維修成本較高。由于新能源汽車的智能化應用相對較多,一些輕微事故,很可能傷及傳感器,車內物件的震蕩很容易砸碎車內顯示屏,帶來很高的財產損失。
其次,新能源車車身結構不同。占據了新能源車成本的40%以上的動力電池,其安裝位置本身發生損傷風險就較大,一旦受損就存在起火、自燃的風險。有保險代理人表示,“很多車型的電池都在車輛底盤上,開車時很容易磕到,一旦發生碰撞,出于安全的考慮,一般就要廢掉換新的,價格貴的就要上萬元了?!?/p>
新能源車的駕駛行為和燃油車也不同。新能源汽車普遍具備智能化和自動駕駛功能,系統比較復雜,一旦失控造成損失會更大。新手在新能源車的受眾中占據很高比例,駕駛經驗相對欠缺,這都使得交通事故的發生概率大幅提升。
最后一個原因是很多新能源車進行私車營運,即當做營運車使用。由于每公里價格便宜,很多人跑網約車都喜歡用新能源汽車,這導致新能源車險出險率大幅上升。東吳證券分析師胡翔曾在報告中指出,新能源車體現出營運車輛占比明顯高于乘用車整體市場中營運車輛占比的特征。
此外,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率還很低,未能達到燃油車的規模效應,保險公司不得不提高保費標準。
從存量來看,新能源車還比較“小眾”。截至2023年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2041萬輛,僅占汽車總量的6.07%。不過,從增量來看新能源車增長迅猛,年增長率超30%。2023年,我國汽車產銷量分別完成3016.1萬輛和3009.4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1.6%和12%,產銷量連續15年穩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產銷分別完成958.7萬輛和949.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5.8% 和37.9%,市場占有率達到31.6%。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帶動新能源車險保費增長,險企承保達成規模效應,保費有望降低。

圖片來源:中國汽車工業協會
險企叫虧:新能源車險增量不增利
新能源車險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德勤中國2023年下半年發布的《從新能源車險看財險經營模式變革》報告顯示,根據數據分析合理預估,到2030年,新能源車險保費規模將達1.3萬億元,占車險總保費比例約為31.3%。
新能源汽車國家監測與管理平臺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新能源車險保費規模已經達到了650億元,商業險簽單數量達1118萬件,商業險件均保費4139元,較燃油車險高81%,賠付件數達199萬件,案均賠款達4953元,比傳統燃油車高出600元。
薩摩耶云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鄭磊表示,投保貴、投保難的原因主要在于新能源車專屬條款對于傳統燃油車商業險更復雜,對保險公司和被保險人的要求更高,保險公司需要承擔更高的理賠風險。

圖片來源:東吳證券研究所
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新能源車險行業的綜合成本率超過100%,險企自己也在“叫虧”。
3月底,各大險企的財報密集出爐。鈦媒體APP縱覽各大財險公司年報發現,新能源車險行業普遍存在“增量不增利”的問題。
一方面,頭部財險公司新能源車險保費收入出現大幅增長。如人保財險2023年新能源車承保數量同比增長57.7%;太保產險同比增54.7%;眾安在線同比增196.1%。
另一方面,新能源車險卻普遍虧損。中國人保集團副總裁、人保財險總裁于澤透露,人保財險的新能源車的商業險綜合成本率比車險整體高7個百分點左右,行業層面,預計新能源車險成本率高10個點左右。中國太保產險董事長顧越表示,雖然目前新能源車險還是虧損,但綜合成本率去年一年逐季下降。
方正證券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許旖珊指出,當前行業新能源車險綜合成本率超100%,尚處于探索階段,未來新能源車險綜合成本率有望隨經驗數據積累以及成本的進一步優化逐漸控制在100%以內。
新能源車險費用未來有可能降低嗎?
事實上,新能源汽車專屬車險改革已經進行了兩年多。行業雖進一步規范,但保費卻居高不下。
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商業保險專屬條款發布,成為新能源汽車承保改革的重要開端。從保險責任來看,專屬條款突出了新能源汽車的構造特征,并將保障范圍擴大到車身三電系統、充電等特定使用場景,尤其是將充電樁等一些車外設備也首次納入承保范圍。
條款發布后,保費也水漲船高,使得新晉車主直呼遇到了“價格刺客”。
特斯拉Model Y保費價格就一度暴漲到超14000元/年,新能源車保險普遍漲價20%到80%不等。
2022年底,原銀保監會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擴大商業車險自主定價系數浮動范圍等有關事項的通知》,旨在給予險企更大的自主定價權,商業車險自主定價系數的浮動范圍由[0.65,1.35]擴大到[0.5,1.5]。這一調整使車險定價更加精細化,對駕駛習慣良好的“好車主”保費會更低,但對于“高風險車主”,保費面臨上升壓力。
鈦媒體APP注意到,多位網友呼吁:能不能把新能源車險價格給“打下來?”新能源車險費用有望降低嗎?目前我們看到不少利好信號。
3月11日,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第三場“部長通道”活動上,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云澤表示,會進一步優化新能源車險的定價機制,助力汽車走進千家萬戶。
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4)高層論壇上,商務部副部長盛秋平在論壇上提到,下一步,商務部還將研究降低新能源汽車保險費費率,著力解決群眾購車的后顧之憂。
車企加入車險產業鏈有望打破新能源車險價格巨高不下的局面。行業龍頭比亞迪擁有財險牌照。2023年5月,比亞迪汽車工業有限公司獲批受讓易安財險10億股股份,持股比例為100%,隨后易安財險更名為比亞迪財險。今年11月8日,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批復信息顯示,同意比亞迪財險公司變更業務范圍,新增機動車保險,比亞迪財險獲得經營車險的資質。
造車新勢力“蔚小理”三家公司通過設立和收購保險經紀公司的方式入局。小米汽車也曾表示,將布局汽車金融板塊,包括汽車保險等場景。
新能源車企更熟悉車主的駕駛、使用習慣,對于行程數據、駕駛風險的掌握有著先天優勢,有望設計出更合理、精準的定價模型,開發性價比更高的保險產品。
北京理想保險經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晶表示,新能源車險業務面臨的賠付率高、零整比等諸多挑戰,需要從整個汽車產業鏈的角度來考慮,也需要主機廠商與保險公司共同努力,探討新的保險定價系數和衍生保險產品,包括自動駕駛、充電樁和電池保險等。
業內人士表示,車險定價改革可以期待的方向已經比較明確,由于新能源汽車數據豐富,可以對保險客戶更加精準畫像,探索建立根據駕駛行為等動態評分機制,提供差異化、定制化的保險服務。此外,由于新能源汽車的承保風險規模明顯增加,車險價格或將獲得更多靈活調整的空間,例如,對新能源汽車承保進一步放開自主定價系數等,都可以成為解決保險機構承保意愿不高的重要改革方向。
保險行業人士表示,從2023年上半年的數據來看,2023年次新車的出險率已經出現下降,現在最大的問題在于新車。如果出險率和賠付率都開始逐漸下降,那么新能源車的保費也就有望降低了。
新能源車險何時能從“雞肋”變為“肥肉”,險企顯然十分迫切,市場化定價能力和精細化運營或將成為險企在競爭中取勝的關鍵。(顏繁瑤)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