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億現金吃緊,億緯鋰能融資“輸血”能否止血?快訊
在新能源產業的洶涌浪潮中,億緯鋰能,這家曾被視為動力電池領域“潛力股”的企業,如今卻深陷資金與戰略的雙重泥潭,其未來之路布滿陰霾。
在新能源產業的洶涌浪潮中,億緯鋰能,這家曾被視為動力電池領域“潛力股”的企業,如今卻深陷資金與戰略的雙重泥潭,其未來之路布滿陰霾。
隨著寧德時代成功登陸港股,成為“A+H”股的耀眼明星,億緯鋰能也匆忙跟進,試圖通過港股上市續寫資本神話。然而,這場看似光鮮的二次上市背后,實則是企業資金鏈斷裂的緊急求救。截至2025年一季度,億緯鋰能賬上僅余134億元現金,而馬來西亞與匈牙利兩大海外項目,如同兩個無底洞,預估將吞噬高達186億元的資金。這不僅僅是短期現金流的錯配,而是企業長期依賴高強度融資、造血功能嚴重不足的直接體現。
億緯鋰能的財務困境,從其一路攀升的資產負債率中可見一斑。財報來看,2020年到2024年,億緯鋰能的資產負債率一路攀升,過去5年資產負債率合計增長了24.23個百分點。與此同時,2024年企業三項關鍵償債指標全面下滑。流動比率從1.58降至0.95,速動比率1.25降至0.78,現金流量比率從0.17降至0.07。這意味著,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正在急劇減弱,財務安全邊際被不斷壓縮,對外部融資的依賴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事實上,億緯鋰能一直都在不斷“輸血”。2009年上市后,億緯鋰能通過定向增發、中期票據和可轉債的形式在二級市場進行了6次融資,直接融資超204億元,以補充資金缺口。期間,以借款形式存在的間接融資高達272億元。
其中,僅2019年至2023年,億緯便多次發起融資,累計募集資金140億元。對此,深交所曾發布問詢函,要求其直接說明“是否存在過度、頻繁融資的情形”。
進入2024年,公司提交了50億元可轉債申請,盡管遭遇監管多次問詢,最終仍于年末獲批;同時港股二次上市也在推進中,擬募資規模高達300億港元,被廣泛視為“續命式上市”。
億緯鋰能的困境,根源在于其盲目的擴張戰略。自2021年以來,公司頻繁拋出數百億級別的擴產計劃,動力電池與儲能電池雙線并進,卻在新能源車市場增速放緩、海外儲能需求波動的背景下,遭遇了產能利用率驟降的尷尬。從2022年的92.8%到2024年的69.2%,產能利用率的大幅下滑,不僅使得新建產線持續“吃灰”,更導致資金回流緩慢,固定資產迅速膨脹,進一步加劇了企業的資金鏈壓力。
億緯鋰能的海外擴張之路,同樣布滿荊棘。匈牙利項目需應對歐盟碳關稅與供應鏈本地化要求,馬來西亞工廠雖可暫時規避關稅,卻長期面臨原材料進口依賴與物流高成本的雙重困擾。而美國的《通脹削減法案》更是設下重重門檻,要求儲能項目100%本土化生產,疊加高額對華電池關稅,使得美國本土集成商成本飆升,訂單流失嚴重。與億緯簽訂了15GWh采購協議的美國企業Powin的破產保護,更是讓億緯未來的貨款回收和履約能力充滿了不確定性。
億緯鋰能的困境,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其商業模式的結構性劣勢。相較于行業龍頭寧德時代構建的全產業鏈閉環生態,億緯鋰能在上游資源掌控和下游回收體系構建方面存在明顯短板。同時,公司在研發上的投入相對薄弱,技術儲備和產品代際領先性不足,限制了其進入高能量密度、高毛利率產品市場的能力。此外,客戶結構的高度集中,使得億緯鋰能一旦遭遇核心客戶經營波動,資金回籠與利潤水平將首當其沖,抗風險能力顯著偏弱。
面對資金鏈緊繃、負債累累、產能利用率驟降、海外擴張受阻以及結構性劣勢等多重困境,億緯鋰能的未來之路顯得尤為艱難。若無法在技術、生態和模式上實現根本性突破,億緯鋰能或將繼續陷入“高投入、低回報”的惡性循環,其“辛苦錢”也將越來越難賺。在這場沒有退路的新能源產業淘汰賽中,億緯鋰能的生存空間正在被不斷擠壓,其未來何去何從,令人堪憂。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