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被疑加速自毀!22億赴港買樓遭批不務正業,市值一天蒸發80億快訊
在昔日“步行街之王”美特斯邦威再次上演變賣資產“回血”6.8億元時,“國貨一哥”李寧卻反其道而行,宣布要收購香港商廈,將其中部分用作香港總部。
天天財經訊,在昔日“步行街之王”美特斯邦威再次上演變賣資產“回血”6.8億元時,“國貨一哥”李寧卻反其道而行,宣布要收購香港商廈,將其中部分用作香港總部。
該消息一出,市場兜頭一盆冷水——11日上午,李寧股價跌幅一度擴大至15%,刷新2020年3月以來新低,隨后沖上微博熱搜。
擬斥資22億港元買樓
賣方為恒基地產
李寧10日晚間通過港交所公告,稱間接全資附屬公司High Match Limited當天與恒基兆業地產有限公司簽訂買賣協議,計劃以22.08億港元收購恒地旗下香港北角物業港匯東,物業的一部分用作集團于香港的總部。
據悉該物業為一整幢樓宇,總占地面積約9600平方尺,總建筑面積約144000平方尺,包含22層商業/辦公空間及兩層零售區域。
從業績表現看,標的公司2021年和2022年的收入分別是0.35億港元和0.5億港元,除稅后分別虧損0.17億港元、0.80億港元,相對應的資產凈值為28.13億港元和27.33億港元。
在李寧自身看來,公司在香港的業務具有龐大的發展潛力,購買香港商廈作為總部,擴展香港業務能幫助公司實現全球化戰略。但市場并不看好李寧的這次大手筆,瑞銀發布研報稱,李寧收購香港北角港匯東全幢商廈,預期明年1月28日或之前完成交易,“基于此次就非核心業務作開支,預料這對股價產生負面影響。”
今天開盤后李寧股價盤中一度跌超16%,截至收盤,跌幅收窄至13.72%,報18.42港元/股。年內李寧股價從最高點約81.79港元/股斷崖式下跌,累計已跌超77%,總市值縮水了約1662億港元,截至11日收盤的最新總市值為483.58億港元,只有安踏的大約25%。
對于今天的大跌,李寧媒體關系負責人回應稱,“公司在香港置業的原因和背景已經詳細在公告中進行了披露。今日公司股價走勢是市場行為,我們也不好置評。”
另一方面,盡管李寧十分看好在香港置業,但今年以來香港樓市價格不斷下跌成為共識。
數據顯示,截至12月4日,衡量香港市場景氣度的美聯樓價指數已連續16周下跌,創逾六年半新低。
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近日表示,香港樓市氣氛保持審慎,住宅樓價在前10個月下跌4%,7至11月的每月平均成交宗數只有約2800宗,較上半年低35%,成交量仍在低位徘徊。
陳茂波在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會議上表示,雖然政府在10月底調整樓市需求管理措施,但市場成交只略有回升,整體仍低于上半年平均水平,樓價繼續偏軟。
李寧為何黯淡了?
10月26日,李寧股價單日大幅跳空暴跌20.7%引發關注。摩根大通、野村、招銀國際、中信證券、興業證券等紛紛下調了李寧的目標價。
就在前一天,李寧披露2023年第三季度最新運營狀況公告。報告中李寧銷售點(不包括李寧YOUNG)零售流水僅錄得中單位數增長,環比第二季度的10%-20%的中段增長大幅下行,這無疑讓投資者們大失所望。
就渠道而言,線下渠道(包括零售及批發)錄得高單位數增長,其中零售(直接經營)渠道錄得20%-30%低段增長及批發(特許經銷商)渠道錄得低單位數增長;電子商務虛擬店鋪業務錄得低單位數下降。
從數據報整體分析,李寧國內業務短線承壓,門店數量衰減、同店銷售增速放緩、庫存提升,這些都是擺在公司面前的不小的挑戰。而此時選擇大手筆買樓拓展國際業務,也存在一定不確定性。有股民發表觀點認為,“有錢不回購跑去炒房地產資產,這種管理層做空其股價即可!市值看百億”"終于明白為啥股價跌成這樣了”“鞋子賣不掉開始炒房了。”
再往前看李寧發布的截至6月30日的中期業績,其上半年收入140.19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上升13.0%;毛利同比上升10.3%至68.39億元;歸母凈利潤21.21億元,同比下滑3.11%。2021年和2022年中期,李寧歸母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187.18%和11.57%。
在李寧的發展道路上,其不止一次公開將品牌與國潮掛鉤。曾在2018年年報中稱產品登陸時裝周“引領國潮”;2021年年報中表示“在國潮文化的影響下,行業格局與消費模式逐漸發生變化,公司在加強專業形象同時,通過創意吸引消費者眼球”,但在2022年報和2023半年報中,已不見“國潮”字眼。
2022年之后,李寧“高端化”策略明顯乏力。首有阿迪、耐克夾擊后有安踏等國貨品牌奮力追趕,都對李寧形成了擠壓;其次大部分消費者并不愿意花真金白銀為李寧動輒上千的“高端化”衣服鞋子買單,這也讓李寧的轉型之路充滿坎坷。
令投資者擔憂也令李寧尷尬的是,現在李寧打折都不好賣了。
上述提到的中期業績增收不增利,背后根本原因是公司為了促銷,再度增加了線上渠道和零售終端的折扣力度,導致毛利率同比下降1.2pct。與此同時,李寧的平均存貨周轉天數卻從2022年的55天上升為57天,貨品積壓更為嚴重。截至6月底,李寧的庫存撥備為1.43億元,比上年同期多出了逾2200萬元。降價和壓貨并存,表明李寧的高端之路已經走到最坎坷的階段。
業內人士認為,僅從存貨周期變長這個角度,就能看出李寧在經營中已經出現問題,如果沒有一定的產品驅動力,僅靠價格驅動和消費者對于國潮的情懷,是遠遠不夠的。而且促銷對品牌是把“雙刃劍”。打折確實可以促進銷售、清庫存,但放在李寧身上,左手走高價的“高端化”,右手搞打折吸引消費者,但產品和服務質量屢遭吐槽,長此以往無疑損害李寧自身的品牌形象。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