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眾銀行十年之變:騰訊減持、營收“失速”、巨額罰單“襲擾”快訊
在成立十周年的節骨眼上,微眾銀行遭到大股東騰訊減持,引發大量關注。
在成立十周年的節骨眼上,微眾銀行遭到大股東騰訊減持,引發大量關注。公司此前披露半年報顯示,微眾銀行第一大股東深圳市騰訊網域計算機網絡有限公司持股數額為11.75億股,占比30%,報告期內共減持8454萬股,持股數量下降約6.7%。
證券之星注意到,成立多年以來,微眾銀行曾以其獨特定位和經營模式成為國內金融市場一抹亮色,但近些年公司接連遭遇營收失速、風險防控問題以及騰訊減持等事件,也讓這家曾經憑借創新模式和強大流量支持迅速崛起的民營銀行壓力倍增。
01. 營收失速困境
證券之星注意到,在經營層面,微眾銀行近些年的營收增長態勢逐年轉弱。2024年上半年,該行實現營收196.38億元,同比微降0.03%。這看似微小的下滑,卻是其成立10年來的首次“失速”,數據背后的象征意義濃厚。
事實上,過去幾年間,其營收增速早已呈現頹勢。2021 - 2023年,營收增速分別為35.76%、31.03%、11.3%,2023年增速下降幅度明顯,而到了2024年上半年則轉為負增長。
凈利潤方面,雖然2024年上半年實現凈利潤63.15億元,同比增長15.8%,但增速較前幾年也有大幅下滑。2021 - 2023年凈利潤增速分別為38.87%、29.83%、21.02%,2024年上半年增速下降了約7成。
營收失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貸款規模增長的放緩。截至2024年6月末,微眾銀行貸款和墊款總額為4188.35億元,對比去年末僅增長1%。而在之前,貸款規模增速曾保持較高水平,如2022年末較2021年末增長16.3%。
貸款規模的滯漲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營業收入的增長。一方面,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眾多股份行和城商行通過降低消費貸利率吸引新客戶,在這種情況下,微粒貸的消費貸利率優勢不再,市場份額受到擠壓。
另一方面,流量見頂也給微眾銀行帶來了巨大壓力。盡管微信及WECHAT的月活躍賬戶數仍在增長,但QQ月活躍賬戶數環比下降,且用戶社交習慣的改變使得微粒貸的用戶獲取變得困難。
數據顯示,2021 - 2023年,微眾銀行個人有效戶的年內增長分別為4900萬、4100萬和3700萬,而2024年上半年僅增長1000萬戶。同時,微粒貸筆均貸款額度持續下滑,從2021年的約 8000元降至2023年的7400元,進一步影響了貸款規模的增長。
或受業績波動影響,去年末,微眾銀行董事長內部講話風波也反映出微眾銀行在當前形勢下,試圖通過激發員工積極性、優化人力資源結構來應對發展壓力的意圖。
證券之星注意到,顧敏于2014年4月加盟微眾銀行出任董事長。在加入微眾銀行之前,顧敏曾在平安集團擔任重要高層職務,積累了豐富的金融管理經驗和資源。
事實上,微眾銀行除董事長顧敏外,其他眾多高層管理人員也出身平安系。這些來自平安系的高管為微眾銀行帶來了平安集團雄厚的資本、先進的技術以及豐富的管理經驗,為微眾銀行在創立初期的快速發展筑牢了根基。
不過,近期有市場聲音認為,董事長顧敏和行長李南青均已在職超過9年,而常務副行長黃黎明、副行長兼首席信息官馬智濤自2016年加入以來,也已在副行長崗位上任職超過8年。幾人是否符合超期任職的情況也有待商榷。
02. 風險防控問題凸顯
除了業績情況,微眾銀行在風險防控方面也出現重大漏洞。2024年9月30日,該行收到央行深圳市分行開出的1387萬元罰單,這是其自2014年成立以來最大的一筆罰單,涉及違反賬戶管理規定、未按規定履行客戶身份識別義務等五項違規行為。
雖該行表示問題已于2022年整改完畢,但這一罰單仍暴露出其在內部控制和合規管理方面的漏洞。
不僅如此,微眾銀行的資產質量也不容樂觀。不良貸款率持續攀升,2020 - 2023年分別為1.20%、1.20%、1.47%、1.46%,2024年上半年末達到1.65%。不良貸款金額也在逐年增加,2021 - 2023年末分別為31.67億元、49.7億元、60.41億元。
資產質量的惡化與該行的業務結構和客戶群體特點密切相關。微眾銀行個人貸款業務中消費貸占比過高,經營貸款相對較少,2023年個人貸款中消費貸占比高達94%以上。且其客戶群體中,微粒貸逾81%的客戶為非白領從業人員,約85%的客戶為大專或以下學歷,約17% 的客戶為 “首貸戶”,下沉客戶群體抵抗風險能力較弱,違約風險較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資產質量的惡化。
證券之星注意到,2024 年上半年,騰訊減持了微眾銀行8454萬股股份,持股比例從32.73% 降至30%。騰訊作為微眾銀行的聯合創始機構,曾為其提供了強大的流量支持,助力微粒貸等產品迅速發展。然而,隨著流量紅利見頂,雙方關系出現了新的變化。
業內分析人士認為,騰訊減持可能有多方面原因。一方面,微眾銀行近年來出現了一些風險事件,如蛋殼公寓 “租金貸” 暴雷、暴力催收等,引發了大量用戶投訴,影響了騰訊及馬化騰的品牌個人口碑。另一方面,監管政策對民營銀行單一股東持股比例上限的規定可能也是促使騰訊減持的因素之一。
而無論如何,騰訊的減持對微眾銀行來說,意味著失去了部分流量和資源支持,需要更加獨立地應對市場競爭,尋找新的發展模式和資金來源,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這一變化對微眾銀行無疑是雪上加霜。(本文首發證券之星,作者|趙子祥)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