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界,難成問界快訊
出乎預料,享界S9上市后,北汽藍谷股價竟連續四天下跌,8月16日以7.46元/股收盤,在近一個月內的低位不斷下探。顯然,這款車的實際表現偏離了市場的預期。
出乎預料,享界S9上市后,北汽藍谷股價竟連續四天下跌,8月16日以7.46元/股收盤,在近一個月內的低位不斷下探。顯然,這款車的實際表現偏離了市場的預期。
8月6日,享界S9正式上市,39.98萬的起售價,相比預售價下調了約5萬元。有業內人士指出,5萬元價格落差,可能是因為該車的預售訂單沒有達到預期。一方面,供需關系決定價格,另一方面,資本不會放著錢不賺。
上市后的訂單量似乎也印證了這一點。
據悉,享界S9公布售價后的72小時大定突破4800臺。雖然目前無法從官方平臺找到這一數據,但按照問界M9的傳播來看,如果享界S9訂單數量充足,官方不會冷處理。
據《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純電動乘用車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北汽對享界S9的銷量做過預期,在生命周期(5年)內,產量合計可達48萬輛,2024-2028年預計分別銷售6萬輛、12萬輛、12萬輛、9.6萬輛及8.4萬輛,目前北汽藍谷官網已經搜索不到該公告。
若是按照此規劃進行生產銷售,那么在今年接下來的幾個月,享界S9的月銷量須要達到1.2萬輛以上。
股價和訂單面前,華為鴻蒙智行的第三“界”——享界,能否沖高達到預期,或者說,能否打下問界一樣的知名度和市場份額,都需要畫上疑問號。
一、北汽不是賽力斯
“享界S9將與問界M9組成雙9旗艦。雙9旗艦,巔峰相見!”
顯然,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余承東,對享界S9這款產品抱有不小的期望。
畢竟,作為“雙9旗艦”之一,問界M9已經打了一個不錯的樣板。該車于去年12月底上市,自今年2月26日交付起,截止至7月19日,其累計大定已突破11萬輛,7月29日更是開啟了第7萬輛的交付,不斷刷新中國市場豪華品牌車型的銷售記錄。
縱觀整個品牌,AITO問界也沒有讓華為失望。7月29日,AITO問界憑借28個月實現40萬輛新車下線速度,成為中國新能源品牌最快實現這一成績的品牌。從0到10萬輛,AITO問界用了15個月,而從10萬到40萬輛,僅用了13個月。
從名不見經傳,到名滿天下,AITO問界能走到今天,離不開華為,更少不了賽力斯的勇氣,敢于“第一個吃螃蟹”,毫無保留地擁抱了華為的智選車業務。
但實際上,賽力斯并非第一個與華為合作,可即便起點不同,在當初那個時間節點,其他自主車企很難做出與賽力斯相同的選擇。
享界之前,北汽曾與華為合作了極狐阿爾法S HI版,該車是華為第一款深度合作的車型,上市后未能在華為旗艦店大面積鋪開,銷量最終也未能跑出預期。
對此,余承東曾在公眾場合表示,北汽(極狐)的產品定義和競爭力存在問題,但不久后又改口稱此說法不準確,并公布與北汽的合作升級為智選車業務。
反觀賽力斯,全力配合華為,在SF5之后,聯合華為迅速推出AITO問界。同時,賽力斯開放給華為更多的話語權,從設計到研發,再到銷售,都有華為的身影,而賽力斯更多的是負責制造和售后。
經過華為的賦能,從問界M5到問界M9,AITO問界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場銷量不斷飆升。雖然早期也有過因為銷售無法閉環,責任歸屬問題影響消費者的體驗,但經過長時間的磨合,雙方的合作變得愈發默契。
有了極狐阿爾法S HI版的教訓,以及AITO問界的成功,北汽這次選擇放開了手腳,給予享界更多的資源。
在享界S9上市發布會上,北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建勇為享界表示:“此次與華為攜手,我們更是以核心戰略、第一優先戰略的高度,集聚了北汽整車研發生產、零部件、服務貿易等全產業鏈所有優勢資源,ALL IN享界S9?!?/p>
無論是從張建勇的身份,還是這段發言的分量,我們都不難看出北汽這次與華為合作的決心,對智選車業務的看重,以及對享界S9寄予厚望。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宣布ALL in享界之前,北汽還在強調極狐品牌投入。
在極狐阿爾法S5首批用戶交付儀式上,張建勇表示:“北汽將持續投入超千億元,著眼長期主義,扎扎實實地推動科技、產品、服務的全面提升,讓極狐成為超越價值的選擇。”他還強調,北汽極狐是北汽發展自主事業的“一號工程”,極狐不光是北汽新能源的極狐,更是整個北汽集團的極狐。
享界和極狐,一個是剛落地的高端品牌,一個是北汽的“嫡長子”,手心手背都是肉。不可否認,平衡享界和極狐的資源,成為擺在北汽面前的難題,也是兩個品牌能否走向羅馬的關鍵。
類似的問題曾發生在奇瑞身上,一邊要照顧智界,另一邊不能丟下星紀元。北汽和奇瑞雖然都提到“核心戰略、第一優先戰略”,但終歸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以智界為例,首款車型智界S7首次上市,月交付量不過千輛。隨后便有報道稱,智界S7出現延遲交付,是由于奇瑞和華為之間存在協同研發機制配合問題。
在雙方合作中,配合默契度尤為重要。顯然,成績面前,賽力斯更有發言權。
智界S7初發布時,和現在的享界S9一樣,大家的呼聲也很高,但之后的高開低走,對享界來說無疑是“前車之鑒”。
二、純電難敵增程
智界S7的“前車之鑒”除了合作方默契度的問題,產品的定位、品牌的搭建、渠道鋪設也值得關注。
首先,產品定位。智界S7是鴻蒙智行的首款純電轎車,“純電”+“轎車”的疊加,似乎是鴻蒙智行的難以重破的束縛。反觀AITO問界品牌,旗下不僅均為SUV車型,而且銷量支柱為增程動力。
智界S7在二次上市后,首月交付量沖至4546輛,但隨后連續3個月環比下滑,跌至兩千多輛,不及同級別的小米SU7。近期,網絡上有消息稱,智界S7從8月10日起暫停期車訂單收單,門店不再支持期車訂單下單,隨后有客服予以否認。
增程和純電的區別多有大?以熱銷的問界M9為例,在其累計上險量中,純電版本的占比不到兩成。再以理想為例,在成立之初選擇增程路線,不僅品牌銷量持續走高,而且單車月銷量已經突破兩萬。然而,理想進入高端純電市場,也是碰了壁,理想MEGA。
據中汽協數據,今年1-7月,純電車累計銷量同比增長10.1%,插混車累計銷量同比增長84.5%,混動車的走勢遠高于純電動車型。
作為鴻蒙智行的第二款純電轎車,享界S9依舊沒能帶來增程版本。盡管余承東說,享界S9后續會推出增程版本,但是這也意味著失去了先發優勢。
更何況,北汽多少有些偏科,擅長的是純電,增程技術是弱項。享界S9的增程版什么時候推出,也是一個未知數。
其次,品牌的搭建。AITO問界已經有了三年的積淀,用戶已將AITO問界與華為深深綁定。智界S7的低于預期,與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不夠有很大關系,享界S9同樣面臨著這個難題。
汽車博主@孫少軍09在微博爆料,線下進店客戶在問界M9和享界S9做抉擇時,門店會主動推薦買M9,因為解釋成本低,車型影響力更大,更容易成交。
汽車是大宗商品,對于多數普通消費者來說,在做出購車決策時,容易受沉錨效應影響,認為問界品牌的可信度更高,而智界、享界,更多的是一個新品牌的身份。消費者接受新品牌,需要再學習,需要時間積累。
相較智界,享界更需要打好品牌知名度,畢竟享界S9要打的是78S,或者說要搶56E的市場。在豪華行政市場,知名度對于用戶而言,尤為重要。
最后,渠道的鋪設。華為商城的點位很充足,但是華為旗艦店的位置相對有限。
隨著鴻蒙智行的壯大,車型不斷增多,華為旗艦店終歸無法收納所有車型,畢竟商超中的空間是受限的。據相關媒體報道,華為正在為智選車建設獨立的鴻蒙智行門店。
對于智選車來說,誰都想要爭取華為旗艦店的展位,可是“粥少僧多”,店里到底擺哪款車?權重是銷量,還是高端?如何搶到一個有利的地位,就顯得尤為重要。
除此之外,在AITO問界成立之初,華為有太多的精力放在上面。張建勇也很明白,他開玩笑說道:“余總的朋友有點多。”
寫在最后
北汽盡管喊出“ALL IN”,但終究不是賽力斯。享界S9確實是好產品、售價還做出了讓步,但純電終究不是增程。更何況,享界之后,還有尊界……
如今的華為汽車業務,早已不再只有單一的零部件供應商、HI模式,還有了鴻蒙智行、乾崑,未來還將與長安等成立新公司,華為的精力已經大大被分散。
有了前人的經驗,或許會少走很多彎路,但時過境遷,土壤也不相同,享界想要復刻問界的成功,難。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