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鳴反超李彥宏互聯網+
導讀
一貫表現出要在AIGC領域事事爭先的百度,卻在重要的用戶活躍度上輸了一籌。
一貫表現出要在AIGC領域事事爭先的百度,卻在重要的用戶活躍度上輸了一籌。
一貫表現出要在AIGC領域事事爭先的百度,卻在重要的用戶活躍度上輸了一籌。
據QuestMobile數據統計,1月份,抖音旗下AIGC應用豆包月活達到1756.9萬,位居行業第一;百度文心一言以1212.5萬月活,位居第二。
月活之外,抖音還開始在基礎大模型層面展開對百度的追趕。據光錐智能爆料,4月份,抖音旗下云雀大模型即將迎來版本升級。
針對上述月活數據的真實性,百度回應字母榜(ID:wujicaijing)稱,業務側并不認可,但也未能提供內部具體的月活數據。
去年8月份,抖音云雀大模型和百度文心大模型,不僅首批獲得備案,而且成為首批正式對全社會開放的大模型廠商。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同期對外開放的8家大模型廠商中,文心一言是最先提供下載服務的應用。
百度等廠商在大模型方面的領先姿態,甚至一度迫使抖音公開承認自己在AI探索方面的落后。“公司層面的半年度技術回顧,直到2023年才開始考慮GPT,而業內做得比較好的大模型創業公司,都是在2018年至2021年創立的。”1月30 日的新一期All Hands(員工面對面)上,字節跳動CEO梁汝波如此形容AI進展的緩慢。
在大模型賽道,字節起個大早,卻趕了晚集。晚點LatePost報道稱,2020年6月OpenAI發布GPT-3后,字節曾訓練了一個數十億參數的生成式語言大模型,由于參數規模有限,該模型生成能力一般,字節當時看不到它的商業化可能性,“ROI(投資回報率) 算不過來”,這次探索便淺嘗輒止。
探索中止的后果便是,等到2023年上半年百度、阿里等在AI大模型領域動作不斷,相繼推出文心一言、通義千問,并將大模型能力融入旗下應用之際,抖音不僅動作寥寥,還一度傳出套殼ChatGPT消息。
之所以仍能在用戶活躍度上后來居上,豆包背后離不開抖音這一國民級短視頻平臺的導流。截至2023年12月,百度APP月活達6.67億,抖音則超過8億,且后者在用戶時長和用戶粘性上都更具優勢。
但受限于當前大模型“幻覺”等問題的存在,疊加有限的使用場景,在C端使用上仍處于摸索階段的一眾大模型應用,其用戶活躍度仍在爬坡期,QuestMobile指出,當前頭部AI類APP活躍率均在20%以下、3日留存均在50%以下、部分APP的卸載率在50%以上。
用戶時長將直接決定著AI類APP的商業化前景。為此,據光子星球報道,2024年,文心一言的重點是尋找留住用戶使用時長的場景,探索商業化的可能。
不過,在張一鳴和李彥宏圍繞用戶活躍度你追我趕之際,如何拉近與奧特曼之間的距離,或將是兩人需要直面的更大挑戰。
A
“現在,我們專注于準備文心一言的發布,并在發布后不斷改進。”ChatGPT發布之后,為了趕在一眾國內大廠之前,搶先發布類ChatGPT產品,去年3月份,李彥宏將文心一言視為內部TOP1級的項目。
據36氪報道,文心一言項目由百度CTO王海峰出任總指揮,團隊核心成員還包括百度集團副總裁吳甜、百度技術委員會主席吳華等人。
在去年3月文心一言開放內測后,時隔5個月,豆包才姍姍來遲。同年8月,抖音推出云雀大模型,并基于云雀大模型,開始測試多個AI產品和服務,相繼上線了飛書的My AI,以及對話類大模型豆包,直接對標百度文心一言,和阿里通義千問等同類型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百度在產品發布上搶了先,但在隨后的官方備案環節,兩者站到了同一起跑線。去年8月份,包括百度文心、抖音云雀在內的8家大模型,成為首批通過審批可以面向全社會全面開放的大模型。
隨后三個多月時間內,在抖音加持下,豆包迎來反超文心一言的機會。在過去十多年的商業競爭中,張一鳴反超李彥宏,早有先例。
借助搜索引擎在PC互聯網時代的內容分發入口地位,百度制霸了中國互聯網的前十年,“百度一下,用完即走”,成了網民的日常操作。
改變從2012年開始。這一年,今日頭條誕生,張一鳴用“推薦引擎”對抗“搜索引擎”,內容產業從人找信息變成了信息找人。這種“不按關鍵詞切分流量,而是按廣告位加用戶時長”的全新算法模型,直接影響了中國互聯網后十年的內容生態發展。
基于算法推薦精準匹配的內容,讓用戶在不自覺間,瀏覽成癮,最終誘惑著用戶每天花費大量時間泡在其中。
隨著互聯網競爭進入存量階段,用戶時長成為新的爭奪焦點后,李彥宏開始轉過身來學習張一鳴。
快手、抖音引爆短視頻賽道后,2018年才發力視頻業務,相繼推出好看視頻、全民小視頻的百度,于2020年11月宣布擬以36億美元現金,全資收購YY直播,屆時,時任百度高級副總裁的沈抖解釋道,強黏性的YY用戶,可以導入成為百度其他服務的用戶,“加強百度原有用戶在百度系APP中的逗留時間。”
在收購YY之前,百度還嘗試通過“買買買”的方式,先后投資梨視頻、知乎,并與B站、小紅書達成內容合作,完善內容體系,向外部尋找更多流量可能性,以增強用戶粘性。
進入AIGC時代,李彥宏和張一鳴之間,又將打響一場新的用戶時長爭奪戰。
B
但不同于搜索和短視頻之戰,當前對AI類APP的用戶活躍度追求,尚未能在商業維度上卷出價值。
變現難成為一眾大模型廠商的頭等難題。C端,大模型廠商的主要變現手段一般分為會員費,和功能付費兩種,前者如文心一言4.0版,單月購買費用為每月59.9元,后者如去年曇花一現的妙鴨,支付9.9元即可幫助用戶生成一組寫真。
但在用戶對AI類APP的使用仍處于摸索階段的現實面前,無論會員還是功能付費模式,都尚未看到規模化變現的曙光。
百度在近期更新的四季度財報中,靠大模型賺到的錢,也更多來自B端。據李彥宏介紹,四季度84億元的智能云業務中,有6.6億元來自大模型為百度智能云業務帶來的增長,并成為助推百度非在線營銷收入增長的最大功臣。
反觀用戶感受更為直觀的C端,以百度APP、百度文庫等為代表的移動生態業務,即便已經被官方宣傳AI重塑后的應用已多達十多個,但從結果看,顯然當前的AI改造尚未能喚起這些C端應用的活躍度,以及付費使用轉化率。
來自普通用戶對大模型產品信任感的缺失,無疑是導致用戶在使用AI類APP過程中難以產生足夠黏性的原因之一。QuestMobile數據則進一步印證了這一點:盡管豆包在短短三個月內便追上文心一言,實現后來居上,但國內整體C端使用仍處于摸索階段,AI類APP活躍率均在20%以下、3日留存均在50%以下、部分APP的卸載率在50%以上……
用戶正在渴求真正有現實應用場景的爆款應用的到來。如果類比電力時代,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黃鐵軍認為,當下的大模型發展階段,尚處于當年法拉第推出發電機,一旋轉,電流產生的技術概念普及期,接下來,還需要確立電磁學的麥克斯韋般人物的出現,從而完成大模型從技術到產業應用的跨越。
基于消費者和媒體對大模型抱有了過高期望,Gartner在去年發布的生成式AI炒作周期報告中特意指出,當前大模型發展已達到“膨脹預期峰值”,接下來將進入“幻滅的低谷”。
C
在等待泡沫破碎來臨之際,國內大模型廠商率先在技術上顯露出了達到“膨脹預期峰值”的跡象。
Sora便是上述跡象的具體呈現。OpenAI推出Sora一個月后,國內廠商卻未能重現如同ChatGPT時期的緊追不舍之態。
相比繼續深耕技術進步,國內大模型廠商將重心放在了商業變現上。
據光子星球報道,2024年,“賺錢”成了李彥宏對百度更多業務下達的指令,如“利潤”出現在移動生態與智能云兩個目標中,并且7個關鍵成果中有5個都存在利潤考核,包括內容、云計算、大健康、個人云、小度等。
除此之外,無論李彥宏還是張一鳴,都在提速將AI應用到旗下各類業務之中,期待為其帶去新的商業可能性。
被李彥宏稱為內部應用AI“最徹底變革”的百度文庫,在今年的百度移動生態新一輪組織架構調整中,由業務部升級為BU(事業部)。2月初從抖音轉崗剪映的張楠,正在帶隊開發一款新的AI生圖和視頻產品,且沉寂近3年的大力教育,也推出了一款“河馬愛學”的AI教育APP。
卷應用,成為國內大模型廠商更為看重的方向。去年文心一言發布后,當被問及“中國會不會再出一個OpenAI?”時,李彥宏的回答是:“基本不會了。OpenAI誕生是因為美國大廠都不看好這個方向,但現在中國的大廠都看好AI大模型,都在做這個方向。創業公司重新做一個ChatGPT其實沒有多大意義。”
在李彥宏看來,創業者與其卷模型,不如卷應用,“移動互聯網時代,操作系統其實沒幾個,最成功的是微信、抖音、淘寶這些應用。未來10年,可能誕生10倍價值于它們的機會。”
李彥宏的話是沒錯,但前提是,百度等國內大廠研發的基座大模型,能夠在技術上足以媲美OpenAI。否則,創業者在一個相對落后的系統上開發應用,很可能最終淪為無源之水。順著大模型風口率先起飛、又被通用大模型擠壓生存空間的Jasper AI,便是前車之鑒。
作為一家面向廣告營銷人員、自媒體博主等群體的SaaS企業,成立于2021年的Jasper AI,出道即巔峰,第一年收入超4000萬美元,2022年收入翻番,達到8000萬美元。在強大的營收能力面前,Jasper AI估值火箭般躥升,一年半時間就來到15億美元。
但隨著2022年11月30日的ChatGPT問世,基于GPT-3開發的Jasper AI,風光不再。2023年7月份,Jasper創始人戴夫·羅根莫瑟,在領英上對外宣布了裁員和團隊重塑消息。
“沒有人想到ChatGPT會這么好、這么快、這么免費,現在你可以直接通過對話來生成一篇博客了。大模型原本并不易用,初創企業的價值在于彌補這種缺陷,如今這種價值突然消失了。”Jasper競爭對手Snazzy創始人弗朗茨感慨道。
如果無法將自家大模型技術提升到全球一流水平,又該如何說服創業者放心在其之上搭建應用,相比追趕張一鳴,這可能是更需要李彥宏花費心思的事情。
參考資料: 《不甘只做AI 應用工廠,字節跳動補課大模型》光錐智能 《2024生成式AI及AIGC應用洞察報告》QuestMobile 《百度2024年OKR:李彥宏要趕兩個晚集》光子星球 《揭秘字節AI版圖:調集多位高管參戰,數款重磅產品內測》Tech星球 《字節跳動全員會:繼續聚焦信息平臺與電商;飛書火山仍有機會;全力吸引優秀人才》 晚點LatePost 《對話李彥宏:不要重復造輪子,AI的十倍機會在別處》36氪
據QuestMobile數據統計,1月份,抖音旗下AIGC應用豆包月活達到1756.9萬,位居行業第一;百度文心一言以1212.5萬月活,位居第二。
月活之外,抖音還開始在基礎大模型層面展開對百度的追趕。據光錐智能爆料,4月份,抖音旗下云雀大模型即將迎來版本升級。

去年8月份,抖音云雀大模型和百度文心大模型,不僅首批獲得備案,而且成為首批正式對全社會開放的大模型廠商。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同期對外開放的8家大模型廠商中,文心一言是最先提供下載服務的應用。
百度等廠商在大模型方面的領先姿態,甚至一度迫使抖音公開承認自己在AI探索方面的落后。“公司層面的半年度技術回顧,直到2023年才開始考慮GPT,而業內做得比較好的大模型創業公司,都是在2018年至2021年創立的。”1月30 日的新一期All Hands(員工面對面)上,字節跳動CEO梁汝波如此形容AI進展的緩慢。
在大模型賽道,字節起個大早,卻趕了晚集。晚點LatePost報道稱,2020年6月OpenAI發布GPT-3后,字節曾訓練了一個數十億參數的生成式語言大模型,由于參數規模有限,該模型生成能力一般,字節當時看不到它的商業化可能性,“ROI(投資回報率) 算不過來”,這次探索便淺嘗輒止。
探索中止的后果便是,等到2023年上半年百度、阿里等在AI大模型領域動作不斷,相繼推出文心一言、通義千問,并將大模型能力融入旗下應用之際,抖音不僅動作寥寥,還一度傳出套殼ChatGPT消息。
之所以仍能在用戶活躍度上后來居上,豆包背后離不開抖音這一國民級短視頻平臺的導流。截至2023年12月,百度APP月活達6.67億,抖音則超過8億,且后者在用戶時長和用戶粘性上都更具優勢。
但受限于當前大模型“幻覺”等問題的存在,疊加有限的使用場景,在C端使用上仍處于摸索階段的一眾大模型應用,其用戶活躍度仍在爬坡期,QuestMobile指出,當前頭部AI類APP活躍率均在20%以下、3日留存均在50%以下、部分APP的卸載率在50%以上。
用戶時長將直接決定著AI類APP的商業化前景。為此,據光子星球報道,2024年,文心一言的重點是尋找留住用戶使用時長的場景,探索商業化的可能。
不過,在張一鳴和李彥宏圍繞用戶活躍度你追我趕之際,如何拉近與奧特曼之間的距離,或將是兩人需要直面的更大挑戰。
A
“現在,我們專注于準備文心一言的發布,并在發布后不斷改進。”ChatGPT發布之后,為了趕在一眾國內大廠之前,搶先發布類ChatGPT產品,去年3月份,李彥宏將文心一言視為內部TOP1級的項目。
據36氪報道,文心一言項目由百度CTO王海峰出任總指揮,團隊核心成員還包括百度集團副總裁吳甜、百度技術委員會主席吳華等人。
在去年3月文心一言開放內測后,時隔5個月,豆包才姍姍來遲。同年8月,抖音推出云雀大模型,并基于云雀大模型,開始測試多個AI產品和服務,相繼上線了飛書的My AI,以及對話類大模型豆包,直接對標百度文心一言,和阿里通義千問等同類型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百度在產品發布上搶了先,但在隨后的官方備案環節,兩者站到了同一起跑線。去年8月份,包括百度文心、抖音云雀在內的8家大模型,成為首批通過審批可以面向全社會全面開放的大模型。
隨后三個多月時間內,在抖音加持下,豆包迎來反超文心一言的機會。在過去十多年的商業競爭中,張一鳴反超李彥宏,早有先例。
借助搜索引擎在PC互聯網時代的內容分發入口地位,百度制霸了中國互聯網的前十年,“百度一下,用完即走”,成了網民的日常操作。
改變從2012年開始。這一年,今日頭條誕生,張一鳴用“推薦引擎”對抗“搜索引擎”,內容產業從人找信息變成了信息找人。這種“不按關鍵詞切分流量,而是按廣告位加用戶時長”的全新算法模型,直接影響了中國互聯網后十年的內容生態發展。
基于算法推薦精準匹配的內容,讓用戶在不自覺間,瀏覽成癮,最終誘惑著用戶每天花費大量時間泡在其中。
隨著互聯網競爭進入存量階段,用戶時長成為新的爭奪焦點后,李彥宏開始轉過身來學習張一鳴。
快手、抖音引爆短視頻賽道后,2018年才發力視頻業務,相繼推出好看視頻、全民小視頻的百度,于2020年11月宣布擬以36億美元現金,全資收購YY直播,屆時,時任百度高級副總裁的沈抖解釋道,強黏性的YY用戶,可以導入成為百度其他服務的用戶,“加強百度原有用戶在百度系APP中的逗留時間。”
在收購YY之前,百度還嘗試通過“買買買”的方式,先后投資梨視頻、知乎,并與B站、小紅書達成內容合作,完善內容體系,向外部尋找更多流量可能性,以增強用戶粘性。
進入AIGC時代,李彥宏和張一鳴之間,又將打響一場新的用戶時長爭奪戰。
B
但不同于搜索和短視頻之戰,當前對AI類APP的用戶活躍度追求,尚未能在商業維度上卷出價值。
變現難成為一眾大模型廠商的頭等難題。C端,大模型廠商的主要變現手段一般分為會員費,和功能付費兩種,前者如文心一言4.0版,單月購買費用為每月59.9元,后者如去年曇花一現的妙鴨,支付9.9元即可幫助用戶生成一組寫真。
但在用戶對AI類APP的使用仍處于摸索階段的現實面前,無論會員還是功能付費模式,都尚未看到規模化變現的曙光。
百度在近期更新的四季度財報中,靠大模型賺到的錢,也更多來自B端。據李彥宏介紹,四季度84億元的智能云業務中,有6.6億元來自大模型為百度智能云業務帶來的增長,并成為助推百度非在線營銷收入增長的最大功臣。
反觀用戶感受更為直觀的C端,以百度APP、百度文庫等為代表的移動生態業務,即便已經被官方宣傳AI重塑后的應用已多達十多個,但從結果看,顯然當前的AI改造尚未能喚起這些C端應用的活躍度,以及付費使用轉化率。
來自普通用戶對大模型產品信任感的缺失,無疑是導致用戶在使用AI類APP過程中難以產生足夠黏性的原因之一。QuestMobile數據則進一步印證了這一點:盡管豆包在短短三個月內便追上文心一言,實現后來居上,但國內整體C端使用仍處于摸索階段,AI類APP活躍率均在20%以下、3日留存均在50%以下、部分APP的卸載率在50%以上……
用戶正在渴求真正有現實應用場景的爆款應用的到來。如果類比電力時代,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黃鐵軍認為,當下的大模型發展階段,尚處于當年法拉第推出發電機,一旋轉,電流產生的技術概念普及期,接下來,還需要確立電磁學的麥克斯韋般人物的出現,從而完成大模型從技術到產業應用的跨越。
基于消費者和媒體對大模型抱有了過高期望,Gartner在去年發布的生成式AI炒作周期報告中特意指出,當前大模型發展已達到“膨脹預期峰值”,接下來將進入“幻滅的低谷”。
C
在等待泡沫破碎來臨之際,國內大模型廠商率先在技術上顯露出了達到“膨脹預期峰值”的跡象。
Sora便是上述跡象的具體呈現。OpenAI推出Sora一個月后,國內廠商卻未能重現如同ChatGPT時期的緊追不舍之態。
相比繼續深耕技術進步,國內大模型廠商將重心放在了商業變現上。
據光子星球報道,2024年,“賺錢”成了李彥宏對百度更多業務下達的指令,如“利潤”出現在移動生態與智能云兩個目標中,并且7個關鍵成果中有5個都存在利潤考核,包括內容、云計算、大健康、個人云、小度等。
除此之外,無論李彥宏還是張一鳴,都在提速將AI應用到旗下各類業務之中,期待為其帶去新的商業可能性。
被李彥宏稱為內部應用AI“最徹底變革”的百度文庫,在今年的百度移動生態新一輪組織架構調整中,由業務部升級為BU(事業部)。2月初從抖音轉崗剪映的張楠,正在帶隊開發一款新的AI生圖和視頻產品,且沉寂近3年的大力教育,也推出了一款“河馬愛學”的AI教育APP。
卷應用,成為國內大模型廠商更為看重的方向。去年文心一言發布后,當被問及“中國會不會再出一個OpenAI?”時,李彥宏的回答是:“基本不會了。OpenAI誕生是因為美國大廠都不看好這個方向,但現在中國的大廠都看好AI大模型,都在做這個方向。創業公司重新做一個ChatGPT其實沒有多大意義。”
在李彥宏看來,創業者與其卷模型,不如卷應用,“移動互聯網時代,操作系統其實沒幾個,最成功的是微信、抖音、淘寶這些應用。未來10年,可能誕生10倍價值于它們的機會。”
李彥宏的話是沒錯,但前提是,百度等國內大廠研發的基座大模型,能夠在技術上足以媲美OpenAI。否則,創業者在一個相對落后的系統上開發應用,很可能最終淪為無源之水。順著大模型風口率先起飛、又被通用大模型擠壓生存空間的Jasper AI,便是前車之鑒。
作為一家面向廣告營銷人員、自媒體博主等群體的SaaS企業,成立于2021年的Jasper AI,出道即巔峰,第一年收入超4000萬美元,2022年收入翻番,達到8000萬美元。在強大的營收能力面前,Jasper AI估值火箭般躥升,一年半時間就來到15億美元。
但隨著2022年11月30日的ChatGPT問世,基于GPT-3開發的Jasper AI,風光不再。2023年7月份,Jasper創始人戴夫·羅根莫瑟,在領英上對外宣布了裁員和團隊重塑消息。
“沒有人想到ChatGPT會這么好、這么快、這么免費,現在你可以直接通過對話來生成一篇博客了。大模型原本并不易用,初創企業的價值在于彌補這種缺陷,如今這種價值突然消失了。”Jasper競爭對手Snazzy創始人弗朗茨感慨道。
如果無法將自家大模型技術提升到全球一流水平,又該如何說服創業者放心在其之上搭建應用,相比追趕張一鳴,這可能是更需要李彥宏花費心思的事情。
參考資料: 《不甘只做AI 應用工廠,字節跳動補課大模型》光錐智能 《2024生成式AI及AIGC應用洞察報告》QuestMobile 《百度2024年OKR:李彥宏要趕兩個晚集》光子星球 《揭秘字節AI版圖:調集多位高管參戰,數款重磅產品內測》Tech星球 《字節跳動全員會:繼續聚焦信息平臺與電商;飛書火山仍有機會;全力吸引優秀人才》 晚點LatePost 《對話李彥宏:不要重復造輪子,AI的十倍機會在別處》36氪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