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啟上市,入局大模型,留給曠視科技的時間不多了快訊
在經歷了2023年的百模大戰之后,通用、行業、垂直等各類大模型紛紛涌現,成為企業競相布局的香餑餑。
“起大早趕晚集”
在經歷了2023年的百模大戰之后,通用、行業、垂直等各類大模型紛紛涌現,成為企業競相布局的香餑餑。
根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院的統計,全國已有至少130家公司研究大模型產品,10億級參數規模以上大模型至少已經發布了79個,其中做通用大模型的有78家,做垂直大模型的有52家,應用場景橫跨客服、工業、醫療、汽車、游戲等多個領域。
近期,曠視科技CEO印奇在參加新質生產力匯報時表示,公司將圍繞大模型,重點推動多模態大模型在行業的應用。
曾被稱為“AI四小龍”之一的曠視科技正發力大模型,并于去年下半年重啟IPO,它能否成為第三個扣響資本市場的小龍呢?
研發投入占比高 核心競爭力是深度學習
公開資料顯示,曠視科技聚焦物聯網應用場景,通過個人物聯網解決方案、城市物聯網解決方案,以及供應鏈物聯網解決方案,為客戶提供 AIoT 產品的解決方案和服務。
作為AI人工智能公司,曠視科技高度重視研發團隊的投入和建設。據招股書顯示,2018年、2019年、2020年度和2021年上半年,曠視科技的研發投入分別為6.06億元、10.35億元、9.99億元和5.93億元,分別占同期總收入的70.94%、82.15%、71.87%和88.49%。
據智慧芽數據顯示,曠視科技旗下北京曠視科技有限公司擁有2268項專利申請信息,其中非外觀專利申請數量2090項。曠視科技的專利布局主要專注在電子設備、圖像處理、計算機、目標對象、人臉圖像等技術領域。
曠視建立計算機視覺研究院,推出多款產品。目前,公司擁有Brain++是曠視自主研發的新一代AI生產力平臺,包括深度學習框架MegEngine(曠視天元)、深度學習云計算平臺MegCompute以及數據管理平臺MegData,將算法、算力和數據能力融為一體。依托于Brain++,曠視可針對不同垂直領域的碎片化需求定制豐富且不斷增長的算法組合,向客戶提供包括算法、平臺及應用軟件、硬件設備和技術服務在內的全棧式人工智能解決方案。
曠視科技與行業頭部企業深度合作,參與到金融、運營商、智能汽車、手機等領域,與客戶共同探討大模型。在物聯網場景方面,曠視科技打造的3A創新物流解決方案,可通過智能托盤四向車、AMR、提升機等設備,和調度智能曠視河圖軟件系統,提升客戶的倉儲物流效能。截至2023年,曠視科技已經服務了近500個物流客戶項目。
曠視科技主張AIoT軟硬一體化產品體系,搭建了涵蓋算法、系統和硬件的全棧式技術實力,奠定公司的核心優勢。同時,公司堅持技術創新和商業落地兩條腿走路,以此面對大模型時代的機遇和挑戰。
大模型產品開花 拿什么與巨頭競爭?
今年以來,大模型加速落地進程,阿里、百度、商湯、昆侖萬維等多家企業推出大模型產品,讓AI大模型賽道變得越來越擁擠。
圖片來源: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
如今市面上的大模型按輸入類型不同主要分為語言大模型(NLP)、視覺大模型(CV)、多模態大模型。
華福證券研報表示,相比單模態,多模態大模型同時處理文本、圖片、音頻以及視頻等多類信息,與現實世界融合度高,更符合人類接收、處理和表達信息的方式,與人類交互方式更加靈活,表現得更加智能,能夠執行更大范圍的任務,有望推動AI邁向AGI。
也有業界人士表示,暫時來看基于語言、視覺的大模型類應用場景更廣泛,更易加速商業化。而多模態大模型需要更多算力,且暗藏更多數據安全隱患,對企業研發能力帶來更艱巨的挑戰。
隨著AI技術加速成熟,大模型找到更普適的應用場景,并能不斷提升復用價值,降低研發成本,將是破局的關鍵因素。重押多模態大模型的曠視科技作為后起之秀,無論在財力和技術上,都難以與行業巨頭抗爭。不過,公司在深度學習領域的開源優勢,能否幫助它實現彎道超車呢?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