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屈”退市,達利并不“無辜”互聯網+
導讀
從福建首富到“委屈”退市,達利許世輝經歷了什么?
從福建首富到“委屈”退市,達利許世輝經歷了什么?
文 | 螳螂觀察
作者 | 青月
“我吃零食,不是因為肚子餓,只是有點饞。”
第一次聽到這話的時候,達利食品的創始者許世輝,還是一個平平無奇的打工人,和很多的工友擠在一個小宿舍里,而其中有位工友特別愛吃零食,這句話就是他對許世輝說的。
對于出生在福建省泉州市的一個小縣城的許世輝來說,這句話帶來的沖擊極大,原來在他沒有注意的時候,周圍人對吃的需求已經發生了改變,從過去的充饑,轉為滿足一時的口腹之欲和精神上的滿足。
意識到這一變化,1989年許世輝創辦了達利食品的前身美利食品加工廠,后來恰逢韓國食品品牌好麗友推出了一款叫做“蛋黃派”的零食,獨特的口感令其短時間內風靡全國,卻因一盒十幾塊的價格,讓部分消費者望而卻步,許世輝便在2002年推出了“達利園蛋黃派”,口味與好麗友的產品相似,但價格卻要便宜得多,深受消費者的歡迎。
在經歷了達利園蛋黃派帶來的成功之后,許世輝將先模仿已經過市場驗證的產品,再低價包抄的“達利模式”發揮到了極致,推出了“可比克薯片”“好吃點”“和其正”“樂虎”等產品,并收獲了不錯的市場反饋。
手握多個爆款產品,2015年11月,達利食品在香港上市,成為了當時福建省多年來上市市值最高的企業,許世輝家族也因此躋身胡潤百富榜,并在2016—2018年蟬聯福建首富。
然而就在近日,達利食品卻突然宣布了主動退市的計劃。
“委屈”退市,“達利模式”失靈
事實上,近期在港股退市的企業不在少數,截至2023年7月5日,今年已有至少15家港股上市公司宣布了主動退市的計劃。
達利食品只是退市大軍中的一員,但不管其他企業是因為什么原因離開港股,對于主動退市這家事,達利表現出來的態度反倒是有些“委屈”。
其在退市公告中表示,由于股價低迷,達利食品已經喪失維持上市地位的優勢,股權集資能力有限。公司股份一直在相對較低的價格區間交易,成交量有限,這不符合公司在業內的地位,亦無向市場傳達其真實價值。
細究這份公告,其實在「螳螂觀察」看來,達利想要表達的就是三個意思:
第一,在港股市場低迷的股價,已經對達利食品在客戶、雇員及投資者間的聲譽,連帶對達利食品的業務造成不利影響。
第二,是出于成本方面的考慮。自2015年上市以來,達利食品只在IPO首發時從資本市場募集過88.94億港元的資金,之后就再無發生過配股、定增等融資活動。
并且,達利食品也根本不缺錢,截至2022年末其總資產賬面中6成都是資金,為166.7億元,短期帶息債務54.58億元,負債率僅有30.77%,幾乎不存在資金壓力。
再者,達利食品每年還需要因為維持上市地位,而支付年審費用約520萬港元,粗略算下來光是花在審計上的費用這些年就已經超過5000萬元,這種情況下,似乎退市更有利于公司節省與合規及維持本公司上市地位相關的成本。
第三,也是達利最為在意一點,其在港股市場被嚴重低估了。
達利食品2022年財報數據表示,達利園為細分領域中全國排名第一,可比克、好吃點在各自細分領域為國產品牌第一,且樂虎、豆本豆等產品也有不錯的市場表現。
2021年就有業內人士測算過,洽洽食品、三只松鼠、鹽津鋪子、良品鋪子、來伊份、東鵬特飲等A股知名同行綁到一塊,還不如達利食品一家賺得錢多,可是在股價表現上,這幾家公司在A股的表現都遠遠超過處在港股的達利食品。
誠然,客觀來說,港股市場食品領域目前的估值確實遠低于A股市場。舉個簡單的例子,今年3月份,在A股上市的絕味食品和煌上煌的市盈率分別為136.81倍及225.1倍,而在港股上市周黑鴨僅為63.67倍,估值差別十分明顯。
不過,是否被低估這件事,不是誰先叫屈就有理,達利食品真的被“冤枉”了嗎?
增長放緩,誰在扼殺達利的“想象力”?
作為國內第二大綜合休閑食品企業,達利食品市值低這件事,絕不僅是港股市場一方的原因。
首先,達利食品必須承認的是,由于沒有敏銳的市場觸角,已經很多年沒有新的“爆款”出現了。
雖然達利旗下品牌眾多,有著達利園、可比克、好吃點、和其正、樂虎、豆本豆、美焙辰和藍蒂堡這“八大金剛”,但這都已經是數年前的產品了,反倒是這幾年發了不少新品,但再也沒有新的爆款單品出現。
一方面是因為消費習慣的改變,達利食品的主打產品大都為高糖高熱量的零食或飲料,可是當下的趨勢是0糖0脂與0卡的健康飲食,比如依靠0糖迅速占領消費者心智的元氣森林。
另一方面則是,在時代對企業的研發和創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達利卻沒有跟上。
公開數據顯示,2022年,達利食品雖然在收益下降的情況下加大了研發創新投入,但其研發費用率仍處于低位,為0.38%,對比三只松鼠的0.52%、良品鋪子的0.54%、甘源食品1.55%、鹽津鋪子2.4%,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達利會出現爆款斷檔的問題。
除此之外,愈發激烈的市場環境,也搶占了達利的生存空間。
現在的市場上不僅有達利所對標的好麗友、樂事、紅牛、維他奶等品牌,壓在頭頂,還有三只松鼠、良品鋪子等新興玩家窮追不舍。
天眼查APP顯示,以“零食”為關鍵詞,成立一年內,且企業狀態處于存續中的企業更是有超過2萬家,隨著市場進入飽和期,可供消費者選擇的產品和品牌越來越多,留給達利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其次,達利此前所依仗的渠道優勢,也在削弱。
因為舍得砸錢,讓利給渠道商,所以達利擁有廣泛的渠道布局,全國有超過5000家經銷商、超200萬個經銷網點,而龐大的經銷網絡讓達利有足夠的底氣壓低價格,其給到經銷商的價格甚至不到零售價的一半。
在這樣的良性循環下,誕生了不少成功案例,比如樂虎通過擴大陳列、投放冰柜等搶占高能市場,達利園、好吃點等利用新品積極拓展優質終端。
但這兩年情況開始出現了一些翻轉,2022年,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對全國65家連鎖便利店企業進行了調查,2022年67.2%的樣本便利店企業來客數同比出現下降,某種程度上導致了達利食品的營收受到影響。
另外,這幾年達利食品的經銷商問題頻頻被曝出。比如,新京報曾報道,達利食品要求經銷商先行墊付當地市場的推廣費用,之后再逐步結清。此外,達利食品對經銷商收取的費用繁多復雜,除推廣費外,還包括定金、保證金、處理市場臨期產品費等,很多款項也遲遲不能結算清楚等等。
如果這樣的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達利一直以來引以為傲的渠道優勢勢必將進一步大幅削弱。
最后,這幾年達利食品的品牌形象也大不如前。
此前,鄭州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監管人員與第三方專業認證機構專家聯合調查中發現,河南達利食品有限公司的食品安全生產規范存在一定問題,具體問題包括原輔料倉庫漏雨、瑞士卷成品庫內多個窗子無紗窗仍處于敞開狀態、部分糕點和飲料產品檢驗項目不全,對部分限量添加劑的檢測缺失等。
更早之前,達利食品還因達利園法式軟面包菌落超標186倍,可比克薯片大腸桿菌嚴重超標、鋁含量超標等問題,被相關部門通報。
總而言之,產品力不足、成長性不高、競爭護城河不深,少了想象力的達利食品,在重增長、看預期的資本市場被低估或許并不只是只有港股市場的原因。
與其憤而退市,或許拿出幾個爆款單品,更能打港股的“臉”。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螳螂觀察 Focusing on新消費新商業新增長,這是消費產業*傳統消費品牌升級 NO.217深度解讀
此內容為【螳螂觀察】原創,
僅代表個人觀點,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核實版權歸屬,不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與我們聯系。
?泛財經新媒體。
?微信十萬+曝文《“維密秀”被誰殺死了?》等的創作者;
?重點關注:新商業(含直播、短視頻等大文娛)、新營銷、新消費(含新零售)、上市公司、新金融(含金融科技)、區塊鏈等領域。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