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數字資產私有化革命區塊鏈
區塊鏈技術,在數字資產確權和私有化方面無疑是革命性的。但是,作為底層技術,區塊鏈與大數據、人工智能融合,將帶來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對于數字經濟而言,區塊鏈最大的價值應該是實現數字資產私有化。區塊鏈數字資產私有化,本人將其定義為“啟蒙運動2.0”。幾百年前,人們通過流血犧牲實現了實體資產包括土地、資本、勞動力私有化。如今,世界邁入數字經濟時代,但是數字資產確權問題嚴重滯后。
大數據科學家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曾經在《大數據時代》一書中預言大數據市場將興起。然而,很多年過后,人類創造了天量級的數據,但是大數據市場并未如期而至。問題在于,我們并沒有掌控自己的數據資產,數字資產的確權問題一直含糊不清。大公司如FACEBOOK、谷歌、騰訊、阿里巴巴等掌控了萬億級用戶的數據資產,并無償地用于商業目的。(以下數字資產與數據資產概念混用)
數據資產的三大問題:
一是數據侵權。用戶對私有數據及隱私的保護意識愈加強烈,而巨頭們是否用使用大數據“殺熟”,是否監控用戶行為,挖掘用戶喜好以精準營銷。巨頭們這種行為是否涉嫌侵犯用戶隱私權?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因此被國會指控。此類事件的發生提醒當局,對數據的確權與保護刻不容緩。
二是數據安全。用戶數據放在巨頭服務器中,如何保證不被黑客入侵?如何保障不被公司或私人出售或用于商業目的?
三是數據壟斷。巨頭壟斷數據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大數據技術包括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本質上是統計學,需要大量數據作為資源供給。在壟斷之下,很多創新公司或中小企業獲取數據的成本極高,不利于技術創新。
事實上,今年5月25日,歐盟《GDPR》(一般數據保護條例)正式實行。雖然該法案僅適用于歐洲公民,但是影響卻極其深遠。GDPR主要內容是關于歐盟境內的公民數據應該如何被公司所使用,引入嚴格的新規則,以獲得人們對數據進行處理的同意。對消費者的數據,公司需要以一種明確清晰和可接受的方式主動詢問消費者。消費者有權利要求組織刪除它們的數據。消費者能夠獲知它們的數據如何被收集、處理和分析。同時,它們也有權利要求以機器可讀的方式獲得自己數據的副本,以便可以將數據帶到別處。不可否認,GDPR無疑是進步的,但是依然無法滿足當前數字(數據)資產的需求。
數字資產的三大需求:
一、數字資產全球化流動。互聯網經濟是一種無界經濟,最大限度地實現資產的全球化流動與配置。然而,現實中,數字資產的流行性與全球化配置程度,甚至遠遠低于資本、勞動力與技術。諸如FACEBOOK、谷歌巨頭掌控全球諸多國家的用戶數據,卻限制了數據流通。
二、數字資產私有化確權。GDPR規定,任何手頭上擁有歐盟公民數據的組織都會受到影響,不管它在世界的哪個地方。但是,這樣并不能真正保護數據隱私。真正的保護是,數字資產確權及私有化。沒有私有化,就沒有自由和權利。數字資產、數據資產不屬于用戶所有,不被用戶掌控,保護用戶權益也無從談起。
三、數字資產私密化保護。現行的中心化服務器,并不能保證數據資產的私有化。換言之,即使百度確認數據歸你私人所有,但是你的數據資產依然存放在百度的中心化數據庫中。你無法避免私人數據被備份、出售、使用以及被黑客攻擊。這是數字資產有別于資本、土地等資產的特性。提供一個安全的、私密的數字資產網絡,數字資產確權及私有化才有意義。
區塊鏈網絡,幾乎能夠同時滿足數字資產全球化流通、私有化確權、私密化保護三大需求,解決數據侵權、數據安全、數據壟斷三大問題。
區塊鏈網絡是一個無人可篡改的分布式賬本,私人數字資產或數據被記錄在賬本之中,可以完全做到資產私有化確權。“你的就是你的,誰也拿不走”,這一進步無疑是革命性的。在區塊鏈網絡中,沒有中心化網絡復制私人數字資產,沒有人可以篡改私人資產,進而打破數據壟斷,規避數據侵權。更為重要的是,區塊鏈網絡還是一個全球自由流通的加密網絡,用戶的私人資產可以在網絡上私密流通。這一點對當前法律構成挑戰。在監管面前,區塊鏈網絡相當于暗網一樣存在,世界各國管理當局無法監管資產流動,對洗錢、偷稅、行賄、資本流失幾無辦法。
在數字資產確權及私有化方面,區塊鏈確實是革命性的技術,但也并非萬能。在實際中,存在幾個問題:
一、數字資產私有化的激勵性不足。數字資產私有化,并不像土地、房產私有化那樣具有激勵性。主要原因是,數字資產很多缺乏貨幣定價,并不是產生直接經濟效益。人們對數字資產私有化的需求,更多源于保障性需求,而非激勵性需求。
二、替換成本太高。區塊鏈,很容易被理解為互聯網的平行世界。事實上,很多區塊鏈項目,直接將互聯網產品平行隱射到去中心的網絡之中,如去中心化的微信、支付寶、淘寶、百度等。但是,成功率很低。原因是,互聯網的網絡效應,極大地提高了替換成本。在網絡效應之下,互聯網企業的戰略與實體企業不同,要么第一,要么蟄伏另尋機會,抓住機會全力出擊。在已經形成格局的網絡中硬拼,成功幾率很渺茫。
三、區塊鏈網絡自身的安全性依然存疑。我們驚喜于,一種私密的網絡來保護我們的數字資產,但是區塊鏈網絡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安全。區塊鏈至今沒有找到一種可靠的可持續的共識算法,縱然有加密技術,也避免網絡的脆弱性。更多人還是相信,Facebook、谷歌巨頭們的技術實力和中心化管理方式,更相信歐盟、政府對巨頭們的監管。
四、數據確權依然是難題。我們所理解的數據私有化,大多數都是結構性數據,是看得到、有規律性的數據,但是非結構性數據并非那么容易捕捉和存儲。而后者恰恰是大數據技術發展的關鍵,另外非結構性數據依然依賴于中心化網絡,而數據確權成為了難題。
區塊鏈技術,在數字資產確權和私有化方面無疑是革命性的。但是,作為底層技術,區塊鏈與大數據、人工智能融合,將帶來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