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地圖的技術招來不正當競爭,卻換不來利潤快訊
根據媒體披露,該案原告為北京高德云圖科技有限公司、高德軟件有限公司,被告為萬得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出品|華博商業評論
近日,“朝陽法苑”微信公眾號發文稱,6月28日上午,涉導航電子地圖“擁堵延時指數”數據權益不正當競爭糾紛案在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朝陽法院一審認定被告某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構成不正當競爭,判決該公司停止侵權、消除影響,并賠償原告北京某科技有限公司、某軟件有限公司各項損失共計1250萬元。
根據媒體披露,該案原告為北京高德云圖科技有限公司、高德軟件有限公司,被告為萬得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擁堵延時指數”是高德地圖依托電子地圖收集的電子地圖數據、用戶出行數據和實時交通信息等原始數據,通過特定算法并經分析處理形成的數據產品,可以直觀反映道路的暢通情況。
在該案中,法院認定被告公司未經許可,利用變換IP地址和偽造瀏覽器標識等不正當手段抓取“擁堵延時指數”數據,并將抓取的數據存儲在某金融終端軟件中,以商業目的向付費用戶傳播,違背了數據領域中公認的商業道德和誠實信用原則,損害了原告公司的合法權益及消費者利益,破壞了數據領域中的市場競爭秩序,構成不正當競爭。
事實上,“擁堵延時指數”可以在高德地圖的官網上免費查閱,被告公司將免費的變成收費的,不僅損害了高德地圖的利益,也是坑害消費者。
當然,能被同行覬覦也從側面說明了“擁堵延時指數”的市場價值。作為手機地圖行業三巨頭之一,高德地圖得到了眾多消費者的支持和認可,在互聯網上不乏對高德地圖的吐槽和稱贊。
例如,不少用戶分享了自己被高德地圖導航到各種“奇奇怪怪的地方”的經歷——有被導航到走采暖管線過河的,有被導航到墻邊讓用梯子翻墻的的,甚至還有用戶旅游時被導航到邊防部隊巡邏走的小路,結果遭到邊防部隊審查。除了有“想象力”,高德地圖也有實力。不少用戶也表示自己靠著高德地圖避開了高速公路擁堵或者繞開收費站,一些用戶稱自己曾因為不相信高德地圖吃了虧,有用戶稱自己用高德地圖開車三年沒扣分,換了別的地圖半年就和交警隊走熟了。
QuestMobile披露的《2024中國移動互聯網春季大報告》顯示,2024年一季度,高德地圖月活為8.01億,在手機地圖賽道中排名第一,僅次于微信和淘寶,甚至高于抖音。高德地圖已經可以算是國民級產品。
然而坐擁流量和口碑。高德地圖卻難以變現。阿里巴巴集團公布的2024財年財報顯示,報告期內包含高德的本地生活集團營收598.02億元,同比增長19%,虧損額從上年的131.48億元收窄至98.12億元。
在2014年,高德地圖原董事長俞永福曾發文稱高德地圖將去除廣告,專注于地圖導航。但是到2024年3月俞永福卸任后,高德地圖不僅廣告多了起來,并且也不再局限于地圖導航業務,而是開展了不少生活業務。
如今打開高德地圖,可以看到各式各樣服務或小程序,包括餐廳訂座、號卡充值、休閑玩樂等等。在2023年11月,高德地圖推出了“高德秒送”。今年4月,高德地圖還推出了付費聯名主題車模,結果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再往前追溯,地圖還在2017年推出了“高德打車”,2021年4月日均單量為230萬單,到2022年9月每日接單量達550萬單-600萬單。然而隨著滴滴出行回歸,高德出行也遭遇不小的沖擊,2024年1月-2月,高德打車的訂單量分別環比下跌3.9%和25.7%。
另一方面,拓展生活業務也給高德地圖的口碑帶來了負面影響。黑貓投訴平臺顯示,高德地圖的累計投訴量超8000條,但是累加上高德地圖打車和高德地圖酒旅,累計投訴量可達20000條。
有分析認為,在消費者眼中高德地圖依然是出行工具,用戶留存時間短、消費場景不足是阻礙高德地圖拓展生活業務的一大門檻。在強敵環伺的環境下,高德地圖是繼續探索生活市場還是專注地圖導航或許仍會存在爭議。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