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路上,桂林銀行還要走多久?觀點
IPO路上,桂林銀行還要走多久?
近日,桂林銀行公布了2024年年報。
在看財報數據同時,突然發現吳東不再擔任董事長職位了,改為行長張先德暫代董事長職務,對此,年報中并未透露相關原因。
這并不是件好事,要知道,如今桂林銀行正處于上市輔導的關鍵期,臨陣換帥,兵家大忌。
如今張先德既當行長又暫代董事長,壓力不可謂不大。
至于壓力有多大,還要通過財報數據來找出答案。
//桂林銀行財報公布:高收益與高波動成為關鍵詞
數據顯示,2024年,桂林銀行實現營收109.37億元,同比增長了5.56%;實現凈利潤22.80億元,同比增長了10.21%。
從這看,2024年桂林銀行實現了業績雙增長,這一成績足以使其躋身銀行領域“優等生”的行列。
不過具體看,桂林銀行增長背后有隱憂。
桂林銀行實現業績增長主要依靠的是非利息收入大幅度增加,尤其是凈手續費及傭金收入、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收益的增長。
2024年,桂林銀行實現非利息凈收入17.11億元,同比增長了76.81%。
其中,桂林銀行實現凈手續費及傭金收入1.37億元,而2023年還是虧損4.16億元。
仔細看,凈手續費及傭金增長主要是理財業務手續費收入增加所致。
其理財業務手續費收入為8.49億元,相比上一年增長了5.56億元,增幅達到了198.30%。
相比較來看,桂林銀行傳統中間業務,像結算手續費及傭金收入、銀行卡手續費收入、代理手續費及傭金收入等分別出現不同程度的營收縮減。
可見,在中間收入增長上,桂林銀行相當依賴理財業務手續費收入,呈現單一性。
在投資上,桂林銀行實現投資收益12.13億元,同比增長了42.84%;公允價值變動帶來的收益達到了1.97億元,同比增長了225.93%。
通過這些整體增長的營收業務不難發現,桂林銀行去年能實現凈利潤大幅增長,離不開資本市場的變動。
在去年,資本市場迎來了“股債雙?!?,增強了理財產品的吸引力,為銀行理財業務提供了增加獲客契機,同時也為其帶來不錯的投資機會。
但資本市場的高收益背后是高波動、高風險,桂林銀行依賴資本市場來實現業績增長,代價就是業績會存在不穩定性。
根據今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桂林銀行業績出現了大反轉,呈現業績下滑的趨勢。
今年一季度,桂林銀行實現營收29.01億元,同比下降了11%,這也是二十年來首次下降,實現凈利潤9.69億元,同比上漲了2.6%。
營收大幅下滑的原因很明顯,主要是由于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大幅度下降、以及公允價值變動帶來了損失。
2025年第一季度,桂林銀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1.97億元,同比下降了20%,雖然沒有具體公布理財業務手續費收入,但不難猜測與其有很大關系,畢竟,其是中間業務的主要增長依靠;
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從去年盈利2.67億元,至如今虧損3.10億元。
第一季度桂林銀行仍能維持住利潤增長的“體面”,主要還是由于各種支出減少,以及投資收益又翻了一番。
也就是說,如果未來資本市場存在利空的話,桂林銀行仍然存在進一步業績大變臉的可能。
業績壓力重重,可偏偏,桂林銀行的資產質量也沒這么爭氣。
桂林銀行并表2022年末至2024年末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59%、1.65%、1.74%。
由此可見,桂林銀行不良貸款率連續兩年攀升,而且在今年并未出現回調跡象。
截止2025年第一季度末,桂林銀行不良貸款率更是達到了1.79%,甚至超過了2024年城商行1.76%的平均水平。
按照貸款五級分類來看,2024年,桂林銀行關注類貸款從年初占比1.66%,至年末時上升至2.07%,上漲了41個百分點,不可謂不多。
關注類貸款遷徙率也從35.39%上升到51.94%。
要知道,按貸款質量風險劃分來看,關注類貸款本就是最有可能轉化為不良貸款的。再加上貸款遷徙率,又往往反映的是期初貸款向下遷徙的比例。所以大部分情況下,不良率與關注類貸款遷徙率的變化呈正相關,關注類貸款遷徙率越高,資產惡化的概率越大。
也就是說,現在的桂林銀行存在不良貸款進一步擴大,后續資產質量持續承壓的潛在風險。
資產質量不斷下滑也就算了,用來抵御不良貸款損失的指標—撥備覆蓋率如今也令人不安。
2022年末至2024年末桂林銀行撥備覆蓋率分別為143.55%、146.65%、131.76%。
雖然131.76%的撥備覆蓋率仍高于監管指標130%,但也只能打個60分,多一分都有點兒勉強……
在安全性方面,2024年,桂林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8.74%,仍符合最低7.5%的監管標準,但整體表現仍然算是中規中矩。
一家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越接近于監管紅線,它能擴張的風險資產就越小,而更少的風險資產只能帶來更少的收入,甚至出現負增長。
至此,其實不難發現,即便拋開桂林銀行整體基本盤表現不談,僅憑不少徘徊于監管最低標準的銀行業關鍵指標,或許都能成為桂林銀行IPO之路的一個個攔路虎。
接下來還有兩個月就要按時完成上市輔導了,業績如此變化多端,資產質量又承壓,可到如此關鍵節點,原董事長又屆時辭任,如今壓力全給到了行長張先德頭上,如今情境下,張先德急需挑起大梁,一挽狂瀾。
//距離IPO,桂林銀行還要走多久?
如果說,基本面的不確定性為其走在IPO道路上埋下了一定隱患,那么拋開基本面,桂林銀行未來IPO路上最可能會被問詢的還有一點,就是“與股東們過于密切的關聯交易了”。
根據我國商業銀行法相關規定,對單一集團客戶授信總額不得超過資本余額的15%。
但是對桂林銀行來說,信貸集中度不可謂低,據天眼查APP顯示,其對第一大股東桂林市交通投資控股集團的關聯貸款更高,授信風險敞口余額約64.65億元,占資本凈額比例13.89%,幾乎離監管紅線只差一步。
截止2024年末,關聯交易用信金額為1,80 .48億元,授信風險敞口為1,79.14億元,占報告期末資本凈額的38.48%。
要知道,貸款集中度和關聯貸款比重過高,可能直接加劇商業銀行運營風險的。
近年來,關于銀行股東關聯交易而產生的“踩雷”事件并不少,像其中較為出名的就是民生銀行與恒大、泛海集團等企業的關聯交易引起廣泛關注。
桂林銀行也需要在這方面謹慎。
據公開資料顯示,桂林銀行在相關方面也吃過虧。
2022年1月,桂林銀行原副行長卿毅新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有關部門調查。隨后得知,2019年和2020年桂林銀行曾先后與13家、由卿毅新親屬控制下的企業發生了關聯交易,授信金額合計超40億元……
吳東此次被罷免,市場上也有人透露消息,或與其親屬參與銀行關聯企業業務有關。
不過向善財經認為官方目前僅公布了罷免信息,其余情況尚未公布,一切要以官方為準,讀者在觀閱信息時,應當仔細篩選,以免造成傳謠。
但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消息,可能是因為桂林銀行此前有前車之鑒,這也重新為桂林銀行及行長張先德敲響了警鐘,在關聯交易上要慎之又慎。
那么轉過頭來,明知風險極大,但為什么桂林銀行不縮減關聯交易呢?
答案可能是身不由己。前邊提到2024年桂林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屬于是中規中矩的表現,但實際上在2022年之前,這一指標更是剛過最低監管標準。
比如2020年和2021年,其并表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為7.74%和7.65%,水平明顯偏低,嚴重制約著桂林銀行的擴張速度。
所以2022年在地方政府和主要股東的支持下,桂林銀行啟動并完成新一輪增資擴股工作,股東總認購數量為40.64億股,認購金額合計101.61億元,全部為貨幣形式出資。
增資擴股后,桂林銀行的實收資本從50.00億元增加至90.64億元,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和一級資本充足率也分別上升至9.32%、10.33%,算是解決了該行燃眉之急。不過,股東行使了職責,同時也就有了自己的權益,所以除了分紅之外,關聯交易貸款、股權質押也就成為了常態。
比如截至到2023年末,桂林銀行的第一大股東便質押股權了1.3175億股。此外,小股東桂林市星達電子營銷公司也質押了1000萬股……
除關聯交易外,桂林銀行在趕往IPO路上,也面臨著兩項棘手問題。
早在去年四月,中信證券在披露的第三期輔導報告就指出,桂林銀行目前還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因歷史原因,桂林銀行存在少量自有房產未取得土地證、產權證或房產權證的情況;二是該行在日常經營中涉及若干訴訟。
問題早就被指出,但時過今日,這兩項問題仍未妥善解決,這也難免引起了外界對其處理問題能力的懷疑。
所以桂林銀行距離上市還要走多久?
不在于上市流程,而在于桂林銀行向內改善,改善得越快,上市速度就可能越快。
老實講,桂林銀行相比廣西本地的北部灣銀行及柳州銀行,在資產規模上仍然具有優勢,因此,很多人對桂林銀行成為廣西首家上市銀行仍抱有期待,只是桂林銀行近年來可能差點兒運氣,如今讓人心覺惋惜。
不過還是相信,未來在行長張先德的帶領下,桂林銀行還是能夠重新走上康莊大道,實現穩健發展。
免責聲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內容和已公開的資料信息,展開評論,但作者不保證該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及時性。另: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文章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與否須自行甄別。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