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河股份走到了懸崖邊緣觀點
5月2日,洋河股份發布2025年一季度財報,期內凈利潤36.37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39.93%,創下近十年來單季度最差業績。
作者 | 劉銳
編輯 | 袁舟
5月2日,洋河股份發布2025年一季度財報,期內凈利潤36.37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39.93%,創下近十年來單季度最差業績。
而根據洋河股份剛剛公布了2024年財報數據,其全年收入同比下降12.83%、凈利潤驟減33.37%的慘淡數據。
曾經的白酒行業第三極,如今卻業績可謂慘不忍睹。
01
洋河股份的下滑,除了宏觀原因外,很可能是源于其品牌建設上的不足。
相比茅臺憑借國酒地位和百年工藝積淀,五糧液以高端商務定位穩占頭部市場,洋河直至2000年代初才以藍色經典系列切入中端價位迅速崛起。這種靠渠道擴張而非品牌價值積累的增長模式,使其在高端市場始終難以獲得應有的認知地位。
根據2024年財務數據顯示,洋河高端產品收入占比僅為15%,遠低于茅臺的90%和五糧液的60%。更要緊的是,其核心產品海之藍、天之藍銷量同比下降18%,毛利率從2023年的76.3%滑落至71.5%,說明品牌力不足導致了定價瓶頸。
在渠道優勢上,洋河曾經引以為傲的深度分銷模式在行業調整期變成了致命傷。
2024年三季度,洋河合同負債同比減少9.98%至49.66億元,經銷商數量環比下降2%,銷商信心似乎已經動搖。
以江蘇大本營為例,在今世緣等本地競品的步步緊逼下,洋河省內經銷商凈減17家,而競品增加超百家,家門失守在即。部分經銷商不得不以低于出廠價10%-15%的價格拋售庫存,造成價格體系混亂。
更要緊的是,在數字化轉型浪潮下,洋河線上銷售占比僅為12%,而汾酒通過直播電商在2024年實現線上收入增長45%,兩者差距愈發明顯。對傳統渠道的過度依賴,直接削弱了其對消費場景變化的適應能力。
02
因此,張聯東接任洋河董事長后提出的七個聚焦戰略,試圖在高端與大眾市場同時發力,卻暴露出資源分散的問題。
2025年一季度財報顯示,洋河手工班系列收入占比僅3%,定價千元以上的高端產品在市場上遭遇動銷困難,品牌背書不足成為最大短板。
與此同時,海之藍銷量下滑25%,中低端基本盤面臨汾酒、古井貢酒等競品的強勢蠶食。更為諷刺的是,主打高端市場的夢之藍M9+、手工班系列因缺乏差異化賣點,在社交平臺屢遭高價低品質質疑,與定位形成強烈反差。
洋河這些問題的根源,不僅在于產品和市場競爭層面,更在于公司內部治理的深層次問題。其治理問題可追溯至2002年和2006年的兩次混改。當時洋河的股權架構設計雖推動了企業快速發展,但歷史遺留問題至今困擾經營管理。
此外,2021年推出的股權激勵計劃覆蓋員工比例不足5%,現任管理層持股比例不足0.1%,利益綁定嚴重不足。
在股權爭議陰影下,洋河管理層決策多傾向短期化操作:2024年銷售費用同比增加9.5%至39億元,而營收不增反降,彰顯投入產出效率低下。此外,管理層長期缺乏酒企運營經驗,其制定的戰略規劃往往脫離市場實際,看似面面俱到實則抓不住核心競爭要素。
在白酒行業馬太效應愈發顯著的當下,洋河股份面臨較大發展壓力。頭部品牌憑借強大品牌力和渠道優勢占據更多份額,洋河股份則表現相對滯后。
在渠道方面,洋河目前缺乏科學合理的經銷商利益共享機制,導致渠道活力不足,市場競爭力受限。公司治理結構也存在短板,股權激勵機制不夠完善,管理層薪酬與長期業績的綁定不夠緊密,影響了企業內部的動力和凝聚力。
目前,白酒行業正處于大分化時代,洋河股份所面臨的挑戰,實際上是品牌力、渠道力、治理力未能及時跟上的體現。
面對這些短板,洋河股份若不能正視問題并采取針對性的系統性變革措施,其在行業洗牌期的掉隊現象可能會進一步加劇,甚至成為典型。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