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知乎、喜馬拉雅……知識付費格局初定,還有創業機會嗎?金融
在各大平臺搶奪頭部內容時,其它各領域的知識付費玩家浮出水面,都在持續摸索內容品類和內容模式。而這一波知識付費浪潮究竟是“平臺”、“頭部內容”的機會?還是會下沉到中長尾內容?
喜馬拉雅去年“123知識狂歡節”交出24小時銷售超過5000萬元的成績單,成為當前知識電商的代表。近日,喜馬拉雅公布2017年以來月均ARPU值超過90元,高于網絡文學和付費視頻的ARPU值,側面顯示用戶對于知識付費中音頻課程的偏愛。
在各大平臺搶奪頭部內容時,其它各領域的知識付費玩家浮出水面,都在持續摸索內容品類和內容模式。而這一波知識付費浪潮究竟是“平臺”、“頭部內容”的機會?還是會下沉到中長尾內容?在本篇報告中,我們透過案例和數據分析市場現狀和行業趨勢。
本文分為上下兩篇,逐一探討以下問題:
《上篇:第二波知識付費機會》
1. 分析|知識付費市場足夠大嗎?
2. 分析|誰是第一波吃螃蟹的玩家?
3. 觀點|中長尾CP能出頭嗎?
01分析|知識付費市場足夠大嗎?
行業沿革:2016 知識付費風口元年
從企鵝智酷發布的自媒體數據和分析報告來看,我們發現內容需求端(用戶)出現重大轉變:
時間碎片化:運用出行通勤、午間休息等時間進行閱讀,由于場景碎片,更多的為偶遇式閱讀而非搜索式閱讀
內容速食化:時間碎片化使得內容需求趨向于輕松隨性的內容。雖然嚴肅且深度的內容依然具有不可替代性,但速食內容的占比逐漸提升
渠道社交化:圈子成為用戶看世界的窗口,超過70%的用戶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網絡分享信息,并且朋友圈成為用戶關注自媒體的第一渠道
需求端內容偏好和獲取信息渠道的變化,以及內容過載和移動支付的普及,催生了平臺巨頭對于知識付費的嘗試。
在過去,用戶普遍認知線上內容應為免費。比如06年對標維基百科的百度百科,用戶自發針對特定議題生成UGC內容,為靜態的搜索結果。又比如11年社區問答起家的知乎,用戶針對特定問題的跟帖,平臺透過算法保證答案質量,生成動態的搜索結果。甚至是13年出現的音頻電臺產品,如喜馬拉雅、荔枝FM,皆為免費內容。
然而從15年末開始,過去苦于變現的平臺巨頭,如喜馬拉雅、知乎等,察覺到需求端的變化,開始一系列的內容變現嘗試,如下圖:
在16年以前,國內用戶普遍偏好免費,只要平臺一收費便會嚇跑用戶,我們一直無法想象有用戶愿意為線上內容付費。但是經過平臺巨頭一年以來不斷教育用戶,如今許多用戶購買知識付費產品就和買書、買培訓課需要花錢一樣普遍。根據企鵝智酷報告,在2016年有34.9%的智能手機用戶有過線上內容付費的行為,而這一比例仍在節節攀升。
市場規模:爆發前夜的百億級市場
知識付費市場究竟有多大?
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來估算:
(1)微信用戶
根據企鵝智酷報告,34.9%的智能手機用戶有過線上內容付費的行為。因此,我們以2017騰訊財報公布的微信月活和微信支付用戶數量來估算,并采用“得到”訂閱專欄的定價,假設用戶年均消費為199元的前提下,知識付費年市場規模約為480億。
(2)中產階級
根據CNNIC數據顯示,2015年2.67億手游用戶有46.6%為移動游戲付費。假設知識付費的付費率在市場成熟后將接近移動游戲付費,假設為50%,并以國內中產階級人數約1.6億人、用戶年均消費199元來估算,知識付費市場規模約為159億元。
(3)圖書市場
知識付費可類比圖書市場,原因在于讀書的需求為實現自我提升、培養興趣、增加談資、技能培育等,類似于當前知識付費用戶的需求;此外,國內圖書價格便宜,讀者習慣通常是買而不是借,因此圖書市場規模具有代表意義。2016年我國圖書市場規模為690億元,扣除教輔(占比17%)和少兒讀物(占比20%),其他類別的圖書市場約434億元。
因此從三個角度來估算,合理的知識付費市場規模區間為159-480億元,是一個百億級且處于爆發前夕的市場。
微觀來看,從用戶獲取信息/知識方法轉變的角度,知識付費行業亦可類比雜志行業。“得到”上年訂閱欄目就如同個人版的雜志,如《李笑來-通往財富自由之路》可類比為《理財周報》、《李翔商業內參》可類比為《商業周刊》。“得到”上多數欄目雖然有5萬以上的訂閱量,但是和他們所處在的“商業、科技、人文”等對標雜志訂閱量的天花板還隔得很遠。比如前述《李笑來-通往財富自由之路》訂閱人數超過15萬,對標的期刊《理財周報》發行量為50萬冊;《李翔商業內參》訂閱人數超過9萬,對標的期刊《商業周刊》發行量為44萬冊。此外,按照喜馬拉雅近期官方公布的數據,雖然ARPU值高達90元,但仍有90%以上的用戶未購買知識付費產品,因此我們判斷,知識付費的風口還處在爆發前夕。
02分析|誰是第一波吃螃蟹的玩家?
知識付費平臺行業格局
我們從兩個維度來看現存的知識付費平臺:內容品類覆蓋的廣度(大眾/精準人群)、內容形式的信息量大小(由左到右,分別為圖文、音頻、音頻+圖文、視頻、視頻+PPT)。
一、內容覆蓋廣度大+圖文內容:圖文為主的知識付費平臺,以微信訂閱號為首。目前微信系統內知識付費的形式主要為文章打賞,內容雖然可支持音頻、視頻嵌入,但根據企鵝智庫報告用戶對內容偏好仍然以圖文為主。
由于微信系統里知識付費內容呈現的形式有限,許多自媒體采取多渠道策略,在不同知識付費平臺輸出內容進行變現。此外,也有小鵝通、千聊等圍繞微信生態的知識付費類工具產品,輔助自媒體展現多樣化的內容,零門檻實現內容變現。
二、內容覆蓋廣度大+音頻內容:音頻類綜合知識付費平臺,以喜馬拉雅、蜻蜓FM為主。喜馬拉雅、蜻蜓FM原本屬于電臺類移動互聯網產品,讓UGC、PGC都可以在平臺上提供音頻內容,但由于知識付費里“聲音”不可或缺,因此也順勢切入知識付費戰場。由于原本就是音頻產品,用戶對付費音頻的轉換成本幾乎為零,對比知乎以文字為主的社區,提供知乎live的音頻產品,轉換成本較高。
三、內容覆蓋廣度中+內容形式多元:此類別為首的分別為問答社區起家的知乎和科技媒體起家的果殼,內容品類覆蓋廣度適中,但是付費內容形式多元,包括圖文、音頻直播、問答等。
知乎:知識付費嘗試從16年初開始,包括對標分答的“值乎”,用戶可以發布一條認為有“干貨”的信息,其他用戶必須付費才能看到,查看后可以再下方進行評論,覺得值(錢歸信息發布者)或覺得坑(錢歸知乎官方)。也包括音頻直播的“知乎Live”,即答主與用戶(聽眾)付費一對多的交流群形式。語音分享的內容會自動保存,讓用戶可以回顧復習。此外,在圖文領域,知乎除了原本在傳統出版電子書的布局,也有“一小時”“周刊”“知乎.鹽”等知乎出品的形式,幫助優秀大V進行內容變現。
果殼:知識付費從15年推出O2O約見行家的“在行”開始嘗試,用戶通過約見行家獲取自己需求的經驗/知識后,進行評價,一旦行家積累足夠多的優質評價后,也會降低其他用戶的消費門檻,進一步提高轉化率。然而,“在行”本身是O2O產品,交易門檻高、活躍性低,在16年中果殼推出問答產品-“分答”,并且以微信公眾號形式運行,然后按照收聽回答的次數收費,同時刺激“提問”方和“回答”方的積極性。
四、內容覆蓋廣度小+內容形式多元:即垂直人群的精品知識付費平臺,以“得到”為首。從開始的知識新聞、音頻書等形式嘗試,逐漸在年訂閱“付費專欄”取得突破。“得到”鎖定科技商業領域為主的頭部人士,共同創作內容,通過圖文專欄與音頻進行每周3-5次的分享。目前產品上免費+付費內容雙管齊下,付費以音頻書、專欄、精品課、直播間為主。
五、內容覆蓋廣度大+音頻直播內容:以千聊為首的音頻直播內容平臺,也包括一塊聽聽、荔枝微課等。音視頻、語音+圖文等多種內容呈現,純直播實時交流,滿足多場景互動需求。此外,目前音頻直播圍繞在微信,多數用戶都是在H5里參與直播。
六、內容覆蓋廣度中+重度內容(視頻+圖文等):此類別離在線教育更近,以此為首的是“混沌研習社”,強調創業圈垂直人群,并且是透過互聯網手段自組織的學習社群。內容形式多元,包括線上和線下課,且精品化具有體系,更像是“沒有圍墻的互聯網創新大學”。
第一波吃螃蟹的玩家
知識付費第一波吃螃蟹的玩家我們從平臺、頭部自媒體(Content Provider,內容供給者)兩端展開。
平臺部分,知識付費的玩法如前所述,具體成效用幾組數據感受下:
喜馬拉雅:“123知識節”掀起了搶購狂潮,當天上午10點,銷售額已超過2000萬,馬東《好好說話》已突破200萬,據官方透露“123知識節”首日交易額為5088萬。
知乎:知乎live上線11個月,已經舉行2900場,超過300萬人參加,主講人平均時薪達到了11000元。
得到:2016年專欄累計銷售206萬份,營收超過3億,定價大部分為199元/年,專欄周打開率63.1%,日打開率29.3%。其中,李笑來個人IP影響力成最大的專欄,共有12萬付費訂閱和2500萬營收。
千聊:獨立訪問用戶達到9800萬,注冊機構及講師累計80萬,做過課程且收入超過500元的講師達到5萬人,平臺總流水超過4億,月均流水3500萬。
平臺帶來的知識付費浪潮,許多靠內容吃飯的媒體行業也陸續跟進。如虎嗅、36kr、鈦媒體、創業邦分別推出了各自的知識付費會員服務。
我們選取知識付費的四大領域—教育親子、文化閱讀、財經創業、健康,來探討頭部內容的玩法。如下圖(點擊可放大):
目前頭部自媒體的內容付費嘗試,基本上皆為音頻單次/系列課程、語音直播課程,透過原本的內容積累進行組合包裝,并輔以音頻授課,傳遞更加豐富的信息(如說話節奏、力度、口吻、情緒等),付費內容產品皆獲得不錯的成果。
因此,從平臺和頭部自媒體來看,知識付費確實成為內容領域新的營收增長點。
03觀點|中長尾CP能出頭嗎?
隨著知識付費元年,平臺巨頭不斷教育市場,我們從三方面判斷知識付費市場已趨熟:
第一批吃螃蟹的平臺和頭部內容供給者,確實從付費內容嘗到甜頭,并且帶動其它以內容為生的行業,如媒體等加入知識付費的浪潮,越來越多玩家以不同的變現模式/內容形式切入
用戶付費習慣逐步養成,根據網絡公開數據,目前曾使用過知識付費產品的用戶超過5000萬。且根據喜馬拉雅最新的公開數據,目前月均ARPU值(企業從每個用戶所得到的平均收入)超過90元。對比網絡文學的月度ARPU值約在30元、付費視頻的年度ARPU值約在80元,大多數用戶在知識付費中音頻內容領域有相對更強的付費意愿
各大知識付費平臺開始重視版權,如音樂/視頻行業,開始爭奪頭部IP。比如喜馬拉雅推出《盜墓筆記-周建龍版》有聲書、豆瓣時間推出《醒來——北島和朋友們的詩歌課》和《白先勇細說紅樓夢》、蜻蜓FM綁定高曉松推出《矮大緊指北》,和喜馬拉雅的《曉說2017》,可謂百家齊放。
而已趨熟的知識付費市場,接下來還有什么機會?這究竟是“平臺”、“頭部內容”的增長紅利,還是每個人都可以挖掘的方向?我們看好以下兩大機遇:
行業機遇1:頭部CP下沉
知識付費和在線音樂市場不同。音樂行業上游被少數公司占據,如環球、華納、索尼等,優質內容被牢牢把控,在線音樂平臺需要耗費巨資在爭奪版權上。反之,知識付費的上游極度分散,且CP可以按照不同渠道性質推出不同類型的內容產品,僅需抓住一批忠實受眾、推出具有差異性的內容產品,便可生存下去。因此,知識付費市場擁有頭部CP下沉的機會,所有原本具有內容生產力的中長尾CP,皆可以透過重新組合內容、推出新的內容形式,來針對原本的目標受眾進行變現。
我們注意到除了大家關注的頭部內容,如李笑來、吳曉波等,還有一批垂直領域的CP透過內容獲得不錯的變現。比如,《蒙曼品最美唐詩》、《張德芬修心課》、《聲音教練徐潔》等,在新知榜上的預估銷售額都超過百萬。中長尾CP爆發的關鍵,主要看其商業潛力和人群是否精準,如兩性、情感自媒體鎖定一批忠實粉絲、轉化率高,又如垂直行業自媒體鎖定具有高付費能力的企業主,提供相較稀缺的內容,帶來新的營收增長。舉例來說,“外貿幫友會”扎根在深圳,訂閱號粉絲為做外貿從業者,爆款欄目上線僅1周,訂閱量超過2800人,一個月內創造超過70萬的流水。
在過去,自媒體CP的變現路經為:1)接洽廣告進行流量變現,核心數據是閱讀量和粉絲量。2)售賣商品,以電商方式進行流量變現,核心數據是獲客成本和轉化率。而知識付費的興起,給予自媒體CP新的營收模式,從流量生意到更加貼近CP運營本質:以內容質量來進行變現。因此,靠內容變現而非依賴大流量,更加適合中長尾CP。
行業機遇2:社群+強互動的內容形式
結合上述頭部IP下沉機遇,我們發現強互動結合社群的內容形式——微課(語音直播+圖文)形式,頗受歡迎,并且更有利于中長尾CP變現。
微課(語音直播+圖文)形式,過去可以靠兩種方案提供課程。一為傳統視頻直播課程,但對于用戶來說需要下載APP,不利于社群傳播;用戶流量損耗極高;對于網絡環境要求高。二為微信群語音,但對于CP端痛點多,比如只能一個群進行語音直播課程,不能同時覆蓋多群;宣傳和參與繁瑣,耗費大量運營人力;內容無法沉淀、遷移和分享;無法對用戶作區分、管理、數據評估。
在H5呈現微課(語音直播+圖文)的內容形式,在用戶和CP端的痛點皆有改善。對于需求端來說,獲得更直接/有效的內容和互動,過去圖文/音頻皆是單向的信息輸出,無法和大V/講師交流;更有利于在朋友間里傳播;內容可沉淀學習,付費意愿較高。而對于CP端來說,主要可解決過去在微信群語音直播的痛點。
因此,提供CP端制作微課(語音直播+圖文)的工具興起,短平快+強互動的學習場景,適合30分鐘-1小時的碎片時間,適合更多人學習,同時CP端可以沉淀內容,持續變現。
結語
在知識付費行業爆發的前夕,我們認為行業機遇集中在頭部下沉、中長尾CP的發力和持續探索強互動+社群運作的內容形式,以呈現給用戶更好的知識付費產品體驗。
下一篇,我們會聚焦在“微課模式”上,分析微課價值鏈、行業格局,復盤現存知識付費產品的困境,如復購率低、內容質量參差不齊等,并進一步探討平臺方和CP方(內容供給者)如何破局。
Reference
易觀《中國知識付費行業發展白皮書2016》
華菁證券《2017知識付費報告》
企鵝智酷《2016中國自媒體內容創業數據及趨勢報告》
企鵝智酷《內容創業紅寶書:自媒體讀者行為洞察報告》
辯手李慕陽《知識付費,爆款的邏輯》
36Kr研究院《為知識埋單,用才華變現——知識付費研究報告》
來源:初心資本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