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惡,讓區塊鏈回歸價值投資區塊鏈
巴掌之,必有合拍的另一巴掌。沒有項目方的欺騙,沒有交易所的縱容,他又如何能為所欲為?作惡的,不會是孤狼,每一個參與者都是笑來,只不過叫“周笑來”,還是“吳笑來”罷了。
“我x,你媽的……整天講價值投資,那他媽的……我就這么跟你講個例子就知道了:我他媽天天罵中醫,中醫就是傻逼,但是中醫上市公司股票,我真買了,為什么?道理很簡單,我知道傻x信,傻x眾多,然后我知道我不買,別人會買,這錢我為什么不賺?在商言商。到最后沒有什么世界比金融的世界更成王敗寇的?!?/strong>
幣圈以這樣獨特的方式,迎接著2018年另一個半年的開始。中國比特幣首富、前新東方名師李笑來臟話連篇下,手撕了大半個幣圈,給幣圈新入的小白們上了一堂“成王敗寇”的課。
但值得深思的是,從“講故事—建粉絲社群—套散戶”的全套割韭菜流程,是李笑來一個人干的?
不是的,巴掌之下,必有合拍的另一巴掌。沒有項目方的欺騙,沒有交易所的縱容,他又如何能為所欲為?作惡的,不會是孤狼,每一個參與者都是笑來,只不過叫“周笑來”,還是“吳笑來”罷了。
以交易所為例,交易所“交錢上幣,打款推廣”的做法,助長著空氣項目的發展,也助長了李笑來一樣的幕后推手。
但一個行業的發展,如果都是作惡的人,那么談不上擁有未來。我們去看到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只有真正的價值創造者,最終才能在互聯網泡沫破裂中生存。
20年前,Google(谷歌)剛剛創立不久,第7號創始成員阿米特在與客戶會面中認識到了金錢在商業模式中的負面影響,于是在一塊白板寫下了后來被作為谷歌標志性口號的話:Do not be evil(不作惡)。
幾年后,谷歌在首次公開募股說明書中,寫到:不作惡,我們堅信,作為一個為世界做好事的公司,從長遠來看,我們會得到更好的回饋——即使我們放棄一些短期收益。如今,谷歌全球市值第二,仍舊在堅守其“Do not be evil(不作惡)”的商業底線。
區塊鏈行業要追求長久發展,同樣需要“不作惡”,去做創造價值的事,否則參與者們終將在下一波不遠的泡沫被扎破中被吞沒。
不作惡,在目前區塊鏈行業中,最應該去踐行的絕對是:交易所。交易所,是投資者與項目技術方進行交易的直接場所,直接涉及到利益交換。
交易所,應當能恪守不作惡的原則,保護投資者,推動真正技術項目的發展;
反之,如果交易所沒有保護投資者的措施(如交費就上幣),作惡成本太低,那么騙子則如進入無防之境,肆意地割取韭菜。這樣的交易所,不知道造就了多少個李笑來,他們難道不更可惡?
那么,對于交易所,不作惡,究竟代表什么?
不作惡,不因為別人都在作惡,所以也得作惡。
區塊鏈,作為一個新興行業,依舊處在靠Token發行維持“行業繁榮”的早期。投資者很難分清價值與泡沫,所以投機者肆意橫行。從空氣幣發行方,到市場莊家、黑心交易所,“割韭菜行為”早已心照不宣,只是玩法不同。
“都來搞交易挖礦,讓散戶自己把價格抬高10倍”
Fcoin玩一把資金盤,告訴你什么叫奪命斷崖跌,割(韭)菜要除根;
OKcoin開放全球數字資產生態開放計劃,準備復制上百家“資金盤交易所”;
而幣安一邊表示絕不搞資金盤,一邊則拋出“千家聯盟所”計劃,還稱加盟幣安“少交幾百萬”。
交易所的商業行為準則與道德底線,已不堪入目。在暴利面前,他們一邊罵著喪盡天良,一邊撈走投資者、項目方們口袋里的錢。沒有誰說自己是善良,只是不斷重復強調“他們更惡,憑什么說我”,早已將交易所初衷與本職拋在腦后。
我能說,這些交易所的行為比李笑來的“割韭菜手段”能好到多少?
不作惡的交易所應當是什么樣的?
不作惡的交易所,不無意作惡
寧要100個真實的價值投資者,也不要一萬個炒幣小白。
李笑來在錄音中提到了羅振宇幫他賣書,很有意思。李笑來稱用羅振宇幫他賣書他前,掙的錢比羅輯思維一年的收入還高。但羅振宇真的要去賺這樣的錢嗎?正如李笑來自己所說,“但凡有點邏輯的人都不會進入幣圈”。羅振宇,就如此。
羅振宇曾拒絕朋友贈他一個免費推介的機會:在3億張彩票背面印廣告。理由是:買彩票是件丟人的事。指著買彩票發財的人,多半不是他的核心用戶,甚至理念上有根本沖突。
一個成功的產品,會專注真實、優質用戶的打造,去看公司長遠的發展。于是我們看到,谷歌從20年前堅守至今的不作惡,羅振宇立志要辦20年的跨年演講。而李笑來?可能是,要忽悠傻x們20年。
如今,作為區塊鏈中繼站角色的交易所,很多正走在李笑來的路子中。
拉新方式層出不窮,卻沒有一個用戶標準。
資金盤方式,積攢的是投機、褥羊毛的用戶;
注冊送幣,積攢的并不是參與主動交易的用戶;
被各類營銷活動吸引過來的用戶,甚至不知道自己投資的是什么幣。
用戶定位環節上的不負責,完全不在乎新用戶是否合格,也無良好的產品服務(對項目作出清晰介紹),最終造成整個市場充滿了不理性的投資小白,容易被惡意操縱市場的人所左右。
這也是為什么,莊家割韭菜如此容易的原因。交易所,技術再完美、性能再強大,本質上就是在替莊家們招攬韭菜罷了,誰被割,怎么割,假裝與其無關。但果真無關?
對于很多小交易所,用戶因空氣項目賠光離場;又去拉新的小白入場,用戶再賠光離場……陷入這樣的循環,不可能長久。而即使是大交易所,也因此無望永久維持風光。
賺當下該賺的錢,是他們一致的口號。賺不到錢了,便宣告破產,拍拍屁股走人。沒有長遠發展規劃、只賺快錢的交易所,你指望他們存在10年、20年?
不無意作惡,立足真實投資者,才能立足長遠,才能立足于區塊鏈技術發展。
不言價值投資的人,不要期望他會遵守道德底線;
而不敢言價值投資的交易所,你也不用幻想他們存活多久,待你哪般多好。
所以交易所從善與作惡的選擇,影響了市場的好壞,也決定這個交易所得未來。索性,我們也能看到一些交易所正在為此發生。比如近期 MetropolisVC 領投的幣市BISS交易所就在其宣傳口號中坦然宣稱:不作惡,讓區塊鏈回歸價值投資。
不作惡的交易所,(其次)決不有意作惡
上幣是交易所的核心環節,直接開啟項目方與投資者的交互通道。但我們看到,目前多數交易所上幣流程,令人咋舌。各交易所通常有審核制和投票制兩種,但絕大多數名不符實。審核制,其實就是交錢上幣;而所謂的投票制,要么是項目方的自買自投,要么是交易所的內幕操作。
“針扎的有點過分了,交易回滾一下”
而定點爆破、操控買賣、監守自盜等作惡行為,更是屢見不鮮。OKcoin今年3月就曾以比特幣期貨價格曾低于現貨近30%的方式,定點爆破50萬個比特幣。
交易所的作惡,當然對于項目方也是不留情面的。
“項目好不好不重要,誰交的錢多誰就能上”?
按總市值20%-30%的上幣費用,以0.5億左右的估值,1000萬上幣費是正常的,更多則是數百萬美元的明碼標價。而其中,項目的價值到底如何,誰也說不清楚。
而這僅僅是上幣費,并不包括“售后服務”。
項目方被黑客攻擊,修改合約重新上幣。抱歉,請交7位數的保證金。
做個公鏈活動。抱歉,6位數起步。(且其中,多少活動幣是被交易所私設的用戶拿走的,無從知曉。)
給你專訪一下。抱歉,先把贊助費用打來!
……
于是,空氣幣盛行,價值項目遍地難尋。這種情況,一方面是因為交易所缺失職業道德,另一方面也因為區塊鏈行業沒有強有力監管與約束。
但,全世界都在作惡,也不能成為你作惡的理由。
不作惡的交易所,與區塊鏈的未來共存
不因為一部分人的作惡,而否定它的全部。
距離中本聰發表《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過去了十年,區塊鏈的發展經歷了比特幣、以太坊時代,如今在處理區塊鏈核心瓶頸問題上也涌現了分片、側鏈、DAG、Algorand等等新興技術。
但區塊鏈仍處于一個極為早期的階段,所有人都在等待它無限的爆發,只是這個過程會一直不斷充滿欺騙、黑幕,對于堅信者所能做的就是,要有毅力。如阿里曾鳴直言:活下來才是硬道理。
而作為交易所,一昧崇尚暴利,那么將注定如曇花一些,失信于投資者,在時間的檢驗中死去。堅守自我的底線,去努力為投資者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成為區塊鏈技術的價值出口,是交易所應該承擔的角色,也才能與區塊鏈的未來共存。
像谷歌當年在小白板上寫的那樣,交易所們需要重新去立足未來:
Do not be evil, bring Blockchain back to Value Investment.
不作惡,讓區塊鏈回歸價值投資。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