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智駕Momenta冒頭,會是下一個華為嗎?快訊
01 Momenta自動駕駛的發展之路 中國智能駕駛市場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順勢成為Momenta首個整車智能輔助駕駛方案用戶,目前Momenta累計合作量產車型已超130款。
說到智駕,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算法領先的特斯拉FSD,又或是在高端市場高歌猛進的華為智駕。
但鮮為人知的是,一家名為Momenta的中國公司已悄然占據城市NOA(自動導航駕駛)市場60.1%的份額。
9月9日,Momenta還傳出“第二代芯片研發中,綜合性能對標英偉達Thor,整套智駕方案目標價5000元”的消息。直接用“芯片+方案”的打包價,把高階智駕的硬件成本砍半。
但面對特斯拉、華為這些處于智能輔助駕駛功能第一梯隊的品牌,看似已經躋身頭部梯隊的Momenta又該如何留在終局牌桌上?
01
Momenta自動駕駛的發展之路
中國智能駕駛市場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
2023年,我國L2級新乘用車滲透率達到47.3%;2024年1-5月突破50%。
根據Canalys的報告,2025年中國市場L2級及以上功能滲透率將達62%,高速NOA與城市NOA分別達到10.8%和9.9%。
保守估計到2030年前,L2級以上滲透率將超過80%,其中L3+或超過20%。

這也意味著智能駕駛技術已經成為中國消費者購車決策的關鍵因素。部分消費者出于出行安全、節能、性價比、駕乘體驗、出行效率等方面的考慮,選擇購買智駕車型。
成立于2016年的中國自動駕駛公司——Momenta,就在這樣一種市場需求下走到了今天。

2018年,Momenta便和上汽開始合作預研記憶泊車項目,成為Momenta的大客戶。
2019年,專注于L4技術的Momenta遭遇Robotaxi市場遇冷后,將關注重心轉向更具商業潛力的量產解決方案。
彼時,上汽集團正為其新高端電動車品牌智己汽車尋找一套高水平的智能駕駛系統。
2020年,智己品牌成立,順勢成為Momenta首個整車智能輔助駕駛方案用戶,而智駕方案在智己成功量產,也為Momenta帶來了大批客戶。
雖然智己前期的銷量未能有漂亮的表現,憑借技術的試水,Momenta仍借此收獲了一定曝光與認可。
2021年3月19日,Momenta完成總計5億美元的C輪融資。截至2021年11月,累計公布融資額超過12億美元。
在資本的助推下,Momenta發展迅速。
自2022年實現首個車型的量產交付后,2023年,實現8款車型量產交付;2024年升至26款;目前Momenta累計合作量產車型已超130款。
最新研發推出的一段式端到端大模型——“Momenta R6飛輪大模型”,于2025年8月18日首次在別克至境L7車型上實現量產搭載?。
采用的不依賴高精地圖即可在全球不同地區的城市道路、高速公路及泊車場景快速部署的“無圖端到端”方案,也使其成為國內首家使用同一套技術方案落地全球的智能駕駛公司。
現如今,Momenta已積累了基于30億公里駕駛數據提煉的7000萬組高價值數據,加速了其智能駕駛系統的規模化落地進程:首個10萬輛搭載耗時兩年,第二個10萬輛縮短至半年,第三個10萬輛僅用三個月,目前量產規模已突破40萬輛。
02
Momenta為何仍感“寒意”?
據佐思汽研,自2023年1月至2024年10月,Momenta的市場份額已達60.1%,華為Hi模式為29.8%,百度為6.9%。
雖然市場份額快速上漲,L2 量產車輔助駕駛方案競爭中的寒意仍侵襲著Momenta。

首先,Momenta品牌影響力薄弱,難以從“供應商”上升為真正的“生態主導者”。
例如華為乾崑智能汽車解決方案,2024年年度智駕用戶數突破50萬、年度智駕總里程突破14億、年度泊車次數突破1億。
有車主曾表示,消費者會沖著華為智駕的名頭買車,但沒人沖著Momenta的品牌買車,都是沖Momenta背后的整車品牌。
其次,智能駕駛技術水平競爭已呈白熱化。
華為ADS3.0采用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高清攝像頭的多傳感器融合方案,無圖城區NOA覆蓋超200城,L3級車型年出貨量超50萬套。
小鵬XNGP5.0,純視覺+BEV架構下探至15萬-25萬元市場,無圖NOA已覆蓋243城。
理想MindVLA實現端到端大模型結合V2X車路協同,在無保護左轉、復雜環島等場景決策效率領先。
同時,智能駕駛行業需要巨大的研發投入,這對于Momenta來說是一個沉重負擔。
2023年,Momenta研發費用占營收比高達78%,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隨著智駕技術向更高階發展,投入呈指數級增長,從“小幾十億”升至“幾百億”。
與此同時,城市NOA功能正在向10-15萬元主流市場滲透,但這個價位區間的搭載率仍然很低——2024年年初10-20萬價位搭載率僅1.31%,所以這對成本控制能力要求極高。
有行業人士直言:“只做L2量產交付,利潤薄得像張紙,又沒多少成長性,哪撐得起高估值?”。在這種盈利壓力下,Momenta不得不尋求更大突破。
而Momenta采用的雙飛輪戰略,至今仍有一個還未落地——L4級Robotaxi的商業化落地和規模化應用進展緩慢。
當前的行業背景是,全球自動駕駛企業聯手Uber已成趨勢,蘿卜快跑、Waymo、文遠知行、Cruise等企業均與Uber達成合作,將Robotaxi投向全球城市。
2025年5月,享道出行宣布享道Robotaxi自2021年啟動運營以來,已完成33萬余次訂單,累計行駛超250萬公里。
百度財報顯示,蘿卜快跑在2025年第一季度就提供了超過140萬次出行服務,截至2025年5月的全球訂單總量破1100萬,安全行駛里程超過1.5億公里。
雖然Momenta也與Uber計劃于2026年在慕尼黑開啟L4級Robotaxi的商業化運營,但相比頭部玩家,Momenta在測試規模和軟硬一體能力上仍有差距。
03
想要持續獲得車企青睞,
Momenta該怎么做?
抓住傳統燃油車企急于架設輔助駕駛能力的訴求。
2020年,隨著特斯拉在中國市場銷量大增,車企紛紛加大智駕投入。
而今年2月,比亞迪喊出全民智駕口號、加配置不加價的舉措讓國內市場的輔助駕駛配置價格大幅下探,L2級輔助駕駛成為車企競爭的入門門檻。
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1至2月,新能源乘用車L2級及以上的輔助駕駛功能裝車率達到66.3%,同時16萬元以下市場中,智駕滲透率進一步提升。
在此背景下,傳統燃油車企想要繞開漫長的測試、訓練和驗證過程,快速“補課”上車,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讓車企直接與第三方供應商合作。
而為比亞迪“天神之眼”提供技術支持的Momenta,就提供了這一模式的典型案例。
7月15日,寶馬宣布與Momenta達成合作,雙方聯合開發中國市場的輔助駕駛解決方案,并在新世代車型中應用。
至此,Momenta已與超過20家全球主流車企達成深度戰略合作。

但將話語權全權交給車企,這種“太子陪讀”的定位又免不了面臨壓力。
一個典型案例就是,英特爾旗下自動駕駛子公司Mobileye曾為特斯拉提供輔助駕駛方案,一度傳出估值超過500億美元,但2022年IPO后市值僅為167億美元,最新市值僅為125億美元。
想要贏得國際品牌青睞,Momenta還可以不斷加強本土化能力。
深化飛輪大模型的“長期記憶+短期記憶”架構,更快速的優化中文標識歧義、外賣騎手“鬼探頭”等中國特色場景,降低方案誤判率。
利用積累的7000萬組高價值數據,加速模型迭代,以更低的成本實現更快的功能更新,為車企提供兼具性能與經濟性的解決方案。
將智駕高端標簽下放到中低端市場,實現主流標配技術普惠,也是Momenta未來發展的一個關鍵點。
2024年被視為城市NOA“普惠化”元年,中國市場乘用車入門級L2及以下輔助駕駛前裝搭載已經高達52.44%;而以NOA為代表的中高階輔助駕駛前裝搭載率僅為8.62%,尤其是10-20萬元價位區間前裝標配搭載率僅為1.31%。

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1至2月,新能源乘用車L2級及以上的輔助駕駛功能裝車率達到66.3%,同時16萬元以下市場中,智駕滲透率進一步提升。
這片市場洼地,恰恰為Momenta等智駕供應商提供了廣闊的施展空間。
比如華為Hi模式賦能的深藍L07在20萬元區間實現城市NOA全覆蓋,用戶激活率超85%。
而搭載了Momenta智駕方案的廣汽埃安V和埃安RT,則將城市NOA功能引入15萬元級市場,單月銷量突破2萬輛。
除此之外,Momenta的足跡已不限于中國國內。
2025年7月,搭載Momenta飛輪大模型輔助駕駛系統的智己海外版車型(IM5和IM6)已在英國上市,預計今年9月在當地開啟交付。
在IAA MOBILITY 2025前夕,Momenta 還與ADAS巨頭法雷奧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中國及全球市場建立全面、長期的合作伙伴關系。
04
結語
Momenta憑借“飛輪大模型”技術路線、大規模量產落地能力和全球兼容的無圖端到端方案,成功筑起智能駕駛領域的核心壁壘。
但是,Momenta仍需在品牌影響力構建、L4級自動駕駛商業化及盈利模式突破上持續努力。特別是當城市NOA向10-15萬元市場滲透時,真正的較量將不僅是技術指標的比拼,更是數據資產、算力基建與商業模式的綜合對抗。
智能駕駛的終局注定是少數玩家的游戲,Momenta在未來,又能否做活下來的那一個?(胡筱)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