幣價能不能預測?區塊鏈
決定當前的幣價的因素,它并不是背后的資產價值,也不是背后的規律,而是人們之前對它的預期。
今天,我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有兩個:
一個原因是,比特幣價格自從2018年初就開始一落千丈,說明行情并不好,于是很多人著急了,我現在是平倉止損還是加倉抄底,于是乎就出現了病急亂投醫的現象,寄希望于尋找一群人,讓他明確的告訴你,這個價格到底是漲還是跌,寄希望于那些人幫你預測幣價,這個現象的發生導致了很多雜七雜八的分析師的出現,因此也形成了一個小產業。
我在很久之前聽過北大薛兆豐的的一堂課,這堂課的主題是:股價究竟能不能預測?
這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所以我們今天來聊一聊,幣價究竟能不能預測。
按照薛老師的觀點,其實股價是無法預測的,因為股價是隨機的,是偶然的。
那么借鑒過來來談幣價,得到的結論也是相同的:幣價也是無法預測的。
決定當前的幣價的因素,它并不是背后的資產價值,也不是背后的規律,而是人們之前對它的預期。
舉個例子,2018年7月6日早上9點,這一刻比特幣的價格是由什么決定的呢?你覺得是由什么決定的?按照薛老師的觀點,這一刻的幣價是由9點之前人們對比特幣的預期決定的,也許你并不看好比特幣的價值,也許你并不認為它值那么多錢。但是你覺得別人認為它值這么多錢,你覺得別人預測比特幣價格會漲。所以在9點之前,你選擇購買比特幣,選擇持有比特幣,而你的這個行為,對別人的行為作出的預測的一系列行為,就已經對幣價產生了影響。所以他說,決定9點這一刻的價格的因素是因為9點之前人們對它的一系列預期動作帶來的影響。
這個說法在行為經濟學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名詞叫做“博傻行為”說白了就是比比誰更傻。雖然說我現在可能不看好這個幣價,但是我覺得別人比我更傻,總有人來接盤,讓那些更傻的人來接盤,那我就賺了(李笑來也是這一理念的忠實信仰者)。因此在此刻我還是愿意投資的,這是一點。
那第二點薛老師認為,決定股(幣)價的是最新的消息。我問大家一個問題:你覺得一項政策發布之后,市場對這項政策作出反應這個時間段需要多久,一個月?一周?一天?還是一個小時?薛老師在課堂中舉了一個例子,就是說在美國,美聯儲在華盛頓發布的一條消息 ,這條消息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地理距離的原因傳播到紐約需要兩毫秒,而傳播到芝加哥需要7毫秒,正是這短短的5毫秒的差距,導致兩個市場反應的速度都非常非常的大。幾乎來說一般情況下,這條消息的發布與市場的反應是同時的。可是有一次美聯儲發布了一條消息,芝加哥竟然比紐約反應得更敏感更快,這件事情導致美聯儲后來還成立了專門的調查小組去查看看是不是走漏了風聲,看看是不是消息提前泄露了。
這說明市場對于新消息的反應是非常非常快的,你去聽信一些大V,去聽信一些大咖,他們來跟你分享這個消息,到那個時候黃花菜都涼了。你等他們把消息給分享出來,這個消息其實已經被市場給消化掉了。所以去分析哪些東西,可能能幫助我們總結出來一些經驗跟教訓,但是那個時候,你再根據消息去作出反應,其實已經晚了。
所以我們回過頭來看,幣價究竟能不能預測呢?其實答案很明白了,是不能的。當然我說的幣價不能預測是指短期價格。
其實這一套理論在經濟學上也有一個非常完備的學說,叫有效市場假說。它是由一個大經濟學家尤金·法瑪提出來的。在有效市場假說里面就認為,當前的價格就已經囊括了市場上所有的有效信息,已經囊括出了市場上所有的主體能夠對它做出的反應,所以這個價格是極其敏感的,偶然性的,而且是不可預測的。在有效市場假說里面也有一個很著名的例子,也是特別的搞笑。在一間屋子里面,放著一個飛盤,那個飛盤上面是各種各樣的可供配置的資產,然后讓一個母猩猩蒙上眼睛去擲飛鏢,看那個飛鏢砸中哪兒個資產,就把它給配置進來,結果你猜怎樣,就這樣配置出來的資產所獲得的收益回報,長期來看,跟那些精英專家配置出來的資產所獲得的收益是趨于一致的,這個試驗已經40年了!
所以,這個市場長期來看,幣價幾乎是不可預測的。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