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健康,扯下互聯網醫療最后一塊遮羞布快訊
5月28日應當是阿里健康交出2024財年答卷的第一天,沒想到風頭被京東健康搶過了。
真金白銀換來一把教訓
作者:西北哽
5月28日應當是阿里健康交出2024財年答卷的第一天,沒想到風頭被京東健康搶過了。
京東健康傳出一個消息:京東家醫事業部被整體裁撤,原部門負責人譚天弘轉崗,部分員工離職,少部分在內部轉崗。
京東家庭醫生業務是2020年為了京東健康上市,從零開始打造的業務板塊。時任CEO辛利軍言之鑿鑿:“未來5年,京東健康的家庭醫生要服務5000萬個家庭。”
結果還沒到5年,部門就解散了。
沒有家醫,京東健康就是一個賣藥的;有了家醫,京東健康才是互聯網醫療公司。
別覺得這個道理很淺顯,港交所大概就是這么認定的。所以,誰都能看出來的雞肋板塊,在那個時期確實有它的現實意義。如今部門撤了也在情理之中,畢竟沒有業績連呼吸都是錯的。
▌只是苦了一批兄弟。
京東健康拋棄沉重的醫療服務板塊是明智的。京東健康的這個案例再一次說明,互聯網做不好醫療。
理由還是老生常談那幾樣:醫生不愿來,網上問診服務限制大,線上線下聯動難。公立醫院體系用了幾十年時間才建成現在這副模樣,靠著體制內編制優勢、幾乎零成本的基建和低廉的服務價格立足。
想要在患者和醫生之間橫插一杠,哪有那么簡單?
用戶在京東健康上最經常用到的“醫療服務”,大概就是AI醫生在開藥時候的問診。這玩意到底有沒有技術含量不知道,只知道拼多多也有,而且并沒像京東健康那樣大力宣傳過。
京東健康去年營收增長13%以上,公司方面一直拉著“醫療”的遮羞布,希望吸引更多藥企將客單價高的專利藥放到京東平臺上來賣。如今看來,即便是最依賴專業用藥指導的創新藥專利藥,看中的也不是京東的醫療服務能力,而是物流覆蓋和配送速度。
這就解釋了為何京東健康要比阿里健康銷售增速更快一些。
阿里健康披露的2024財年年報中,藥品銷售板塊的營收只是微微增長,營收卻不及京東健康的一半。阿里健康這個財年活躍用戶3億,京東健康是1.72億,客單價要比阿里健康高很多。顯然京東健康吸引專利藥客戶的策略是成功的。
有沒有“醫療”,如今對于幾家“互聯網醫療”企業來說真的不重要。而且所謂的“互聯網醫療”,只是用了10年時間講了個鬼故事。
過去十多年里,一部分是醫生下海創業;有的是跟隨互聯網創業潮創辦的企業;一些是互聯網巨頭辦的,還有一些是藥企、藥店、險資等相關公司辦的。辦到現在,沒有一個互聯網醫療企業實現了當時的初衷:
▌“顛覆傳統醫療模式”
整個一級市場用了十幾年時間,投入成百上千億,來證明一個投資方向是失敗的,這才是留給市場最可怕的故事。
今年4月,美國遠程醫療領軍企業Teladoc陷入危機:CEO被董事會開除,公司大幅裁員。盡管營收連年增長,但Teladoc十幾年來一直沒有盈利過。
Teladoc是全球第一家上市的互聯網醫療企業,主要業務真的就是在線問診和開處方,不賣藥,也不代掛號、代辦體檢卡。美國門診費用很貴,但在Teladoc上每年花35美元就能享受處方服務。
在美國,Teladoc真的做到了“顛覆了傳統醫療模式”。饒是如此,這家正宗的互聯網醫療企業生存還是舉步維艱。
中國擁有龐大而廉價的公立醫療服務體系。當年資本是怎么頭腦發熱想著去和無所不能的醫保對抗,放在現在真是想都想不明白。
不僅是互聯網醫療,曾經火熱一時的民營綜合性醫院近幾年也是完敗,例子就不多舉了,網上俯拾皆是。活得稍微好一些的,還是專科老三樣:婦兒、牙科、眼科。
互聯網醫療是敗了,但網上賣藥并沒敗。這兩年O2O復興,誕生了叮當快藥、美團買藥這類新模式,這些都是不錯的嘗試。京東健康去年開始也涉足O2O,算是轉型比較積極的。
扯下遮羞布,對行業來說是一件好事,能讓其他同行認清形勢,能讓資本看清趨勢。只不過資本退潮,真金白銀換來一把教訓,這行業大概就如此了。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