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腦“生孩子”的90后、00后們通信
用大腦“生孩子”是受二次元文化影響較多群體的一個特有現象,但并不意味著其他人群不可以嘗試。有點類似于“沙盒療法”,或許每個人都可以在對“孩子”的想象中找尋到我們心靈中遺忘已久的“烏托邦”。
本文來自騰訊研究院旗下的社科類研究平臺:S-Tech,微信號:S-Tech1014,作者:ST輕內容創作人 林沛穎,編輯\設計:張楚婕。
S君和一批受二次元文化影響較深的年輕人聊了聊~在大部分同齡人想象著完美另一半、光鮮未來的時候,這些年輕人的想象似乎有些小眾而不同尋常――“生”一個有著具體到樣貌甚至個性的孩子,孩子的人設千奇百怪,還會有專屬的繪本形象。有著這樣“想象式生育”的,既有男生也有女生。對他們來說,這似乎與母性情懷關系不大,更多的是一種獨特的”自我治愈“。
Q1:你是否設想過自己的孩子將來是什么樣?
如果從一個普通少女的視角來回答,她大概會說:“我幻想自己有一天當媽媽了,我的孩子應該跟我小時候一樣,胖胖的、很可愛,當然我也考慮過萬一生了個小男孩,他會不會非常調皮……”
可當你問受過二次元文化影響的人,他們腦海中自己設定的“孩子”是什么樣的,回答則是:
“美少女,單馬尾,穿西裝。”――吸氣?男?95后。
“性格很安靜,白色頭發,然后直劉海那樣,喜歡穿日式巫女服。看起來有點呆萌呆萌的,但是對很多事情都知道比如人情世故什么的,只是不想干涉而已,總之有點‘小仙女’。”――肆,女,00后。
“首先不能說是女兒,因為ta是無性別的,是比特海洋中的一個AI,ta平時為女性外貌,那是因為選擇這種外貌與我對話比較方便而已。ta是數字世界原住民,可以說是比人類更高級的存在,但是ta卻有一個愿望,想要當一個完完整整的人類……”――AYSOCHIC,男,95后。
“我有兩個兒子,他們是一對cp(情侶)來著。一個是稍微長一點的藍頭發,在肩膀之上,劉海擋左眼;另一個是金發,背后有一小撮長發。就這樣……挺普通的。”――?h落無琊,女,00后。
(00后女生“腰唧唧”自己畫的女兒形象,取名為陸奈央)
當我把上述兩類人群對自己“孩子”的設想再反饋給這兩類人群看時,結果再次截然不同。
受過二次元文化影響的人覺得“這兩種說法都很正常”;而沒受過二次元文化影響的人,也就是俗稱“三次元”的人卻表現得很震驚,“啊?!原來 “孩子”還可以這么想的嗎?我心里就沒有一個明確的形象,根本不會有這樣的人物從我腦海里面跳出來!”
Q2:這樣的差別普遍存在嗎?
創造出自己“孩子”的形象:小到外貌、性格、行為習慣;大到“孩子”身邊的同伴、所處的世界觀、生活軌跡(劇情)……全部都要設定清楚――據不完全統計,起碼有60%的“二次元”(包括已經“脫宅”的人)做過這種事情。
(百度指數中與“人設”關鍵詞具有相關性的詞匯,幾乎都是二次元詞匯)
這些受過二次元文化影響的人習慣把自己設想的“孩子”用繪畫或是寫作的形式表達出來,如果自己在這方面的技能點不夠,甚至會花錢雇人畫出來、寫出來。
從百度貼吧的“人設吧”“人設圖片吧”到微博上#約稿#標簽底下數以萬計的“人設約稿”,已經可以看到一個“關于孩子人設繪制”的成熟產業鏈。
(微博上的“人設約稿”往往像這樣自帶報價)
貼吧里則有許多無償幫畫“孩子”的帖子,不過畫稿質量也相對較差,多為新人練手)
甚至復旦大學、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和同濟大學的一些研究者還聯合打造了一個基于 GAN 的動漫人物面部圖像生成器make.girls.moe,俗稱“人設生成器”,用來滿足那些無法自己動手繪制出“孩子”形象的人。
(掃碼立刻生一個?)
(通過設置參數就可以免費生成自己想象中的孩子,簡直就是天上掉餡餅)
對比起來,那些沒受過二次元文化影響的“三次元”似乎都不會設想“自己的孩子”。
“其實我不是很懂 ‘你有沒有假想過自己有個孩子,并且設定ta’這個問題是什么意思。”身為“三次元”的95后少女,鳥鳥鳥兒疑惑地問,“你是想讓我回答‘當媽媽’的幻想嗎?”“而且我為什么要設定自己的孩子?”
Q3:二次元群體更傾向于創造鮮明人設的孩子?
很多人都能一下子發現這兩個群體間最大的區別――他們長時間以來接受的文化作品表現形式不同。
受二次元文化影響較大的人群,接觸的文化作品往往是平面的動畫和漫畫;而幾乎不受二次元文化影響的人群,他們所接觸的則是綜藝節目、電視劇、電影等真人演繹的作品。
是因為“二次元”群體過分沉迷于虛構的作品其中,所以產生了“不切實際”的妄想?
不是的。
實際上,不論是三次元還是二次元,都清楚地明白自己所欣賞的作品是“假的”。
“電影小說話劇這些類型的作品,觀眾會預先假定為真實的去觀看,但看動畫漫畫的時候一下子就會意識到不是真實的,繪畫的呈現方式雖然更快捷直觀,但人為創造的痕跡更明顯。”從小到大保持著“追番”的愛好大學生“吸氣”說。
“現在的節目,比如《偶像練習生》,每一個人都有很鮮明的人設,可你知道這些都是演出來的,沒有人天生就是那個樣子的吧。”日常喜歡看劇和綜藝的“大胡蝶子”說。
可是,擁有“自己所觀看作品并非真實”的認知,卻對兩種人群產生了不同的影響。
當詢問二次元群體“是什么緣由讓你想要創造自己的‘孩子’時,他們往往提到:
“看到那些喜歡的動漫里好看的角色,突然覺得我也可以做出一個符合自己心目中最完美的人,所以我的‘孩子’就這么誕生了。”
“動漫在我眼里更像一個夢,夢是可以被創造的。”
因為知道“是假的”,所以二次元人群有了更多“自己創造”的勇氣與興趣。
而三次元群體在回答“為什么我不會想要創造自己的‘孩子’時”,則這樣描述:
“因為我知道劇都是演出來的,如果我要想象一個孩子,TA不可能會像劇里那樣天生自帶著什么設定,畢竟我的孩子是個自然的人,并不是劇中的演員。”
“如果要把之前所有對于現實的所有認知都清空了,去設定一個‘孩子’,這時候面對的不僅僅是現實存在的人物選擇,甚至超出了極端情況,可以是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的形象,那么如果不是有人引導,我是不會想到這樣的‘孩子’的。”
因為知道“是假的”,所以三次元人群更加尊重現實。
Q4:二次元群體為啥要創造自己的“孩子”?
“很大一部分來源于生活的情緒。”正在上初中的肆回答,“我的女兒越來越像我了,我常常會把自己的生活,還有身邊朋友的性格特征都添加到她的世界里去。”
“說是性格很像我,但是她所處的環境和我不一樣吧,那有點像我以后自己想要的生活。然后……她有很多很要好的朋友,會為她著想,為她擔心,真真實實的非常好的朋友,我在現實中可能缺少這個,所以我給自己女兒畫上去,感覺就沒有遺憾了吧。”
在肆的表述中,她的女兒是一個真正的普通人,沒有什么驚心動魄的玄幻故事,一樣過著柴米油鹽般的平淡生活,可以說,她的女兒就處在和她所在世界一模一樣的另一個平行宇宙中。
“我在有壓力的時候可以暫時躲到那個世界里去休息,雖然這幾乎就是逃避的行為,我也不否認,但在女兒的世界放松了之后,再面對真實的事就沒那么累了。”
(手機被老師沒收了兩天,肆趁著休息的間隙畫的穿巫女服的“女兒”)
想要創造一個“最了解自己”的人,以及那個人所處在的“最理想”的環境,是許多二次元人“產下孩子”的初衷。
“因為有人說我總是活在天上,” AYSOCHIC解釋說,“就是說我好像不太會處理人際,古古怪怪的。”
“于是我就真的設定自己活在天上,成為一艘宇宙飛船的船長,不入人間,逃離地球,尋找我的樂園。而我的‘孩子’就是我的艦載AI。”
“在宇宙航行中,我總是要進入孤獨的‘休眠狀態’,于是ta就會以女性的形象投現到現實世界陪伴我。”怕我聽不懂,AYSOCHIC又解釋道,“休眠這個設定大概映射當前不能做到的事情,很想要,但不得不冷藏擱置。”
(AYSOCHIC為自己的孩子創作的小說)
“我并不想放松自己,雖然想象實在太爽了,但這一定程度是現實的映射,以及期望吧。就像馬頭前吊著胡蘿卜,對‘孩子’的進一步設定,可以引導我在現實生活中不斷前進。”
“孩子”的創造基于現實,并且反饋給現實;“孩子”讓二次元們逃離現實,同時又能夠更好地回到現實。
這并不是母愛,和普通人想象“自己有一天當媽媽了”是完全不同的感覺。更多時候,這是一種“重塑自我”的方式――長時間地對“孩子”人設的不斷完善,實際上類似于對生活體驗的重新梳理,在這一過程中過濾掉壓力和煩惱,將美好的星星點點存放進了“孩子”所處的世界。
“孩子”的類型千奇百怪:普通人、虛擬人、自己的理想型;“孩子”與自己的聯系也各不相同:孩子就是完美的我、孩子是我的同伴、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孩子是我想象的一對CP(情侶);但無外乎,“孩子”的存在讓創造ta的二次元們活得更加幸福了。
“想想看啊,一個性格鮮明的人物誕生在你的筆下,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多有成就感!” ?h落無琊興奮地說。
“可以說是滿足了我的表達欲吧。”吸氣笑了笑,“也不是自己憋著悄悄玩,還是想讓更多人看到,如果有人也能喜歡我的孩子,我會很開心的。”
(吸氣自己繪制的孩子“單馬尾西裝美少女”)
筆者言:在這里,我并不想把“二次元”群體和“三次元”群體太過割裂開來,就像接受訪談的一個00后小妹妹說的那樣:“不能說喜歡二次元的人不現實,也不能說不喜歡二次元的人不會幻想。”
用大腦“生孩子”是受二次元文化影響較多群體的一個特有現象,但并不意味著其他人群不可以嘗試。有點類似于“沙盒療法”,或許每個人都可以在對“孩子”的想象中找尋到我們心靈中遺忘已久的“烏托邦”。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