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升級”造車朋友圈,賽力斯慌了?快訊
近日,華為宣布與長安合作,共同成立智能汽車新公司,此舉引發國內汽車市場的高度關注,同時,華為還表示希望中國一汽集團加入,出現朋友圈擴容和升級的趨勢。
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網記者 李迪
近日,華為宣布與長安合作,共同成立智能汽車新公司,此舉引發國內汽車市場的高度關注,同時,華為還表示希望中國一汽集團加入,出現朋友圈擴容和升級的趨勢。
對此,作為華為最初也是最深入的合作伙伴,賽力斯隨后發布聲明稱已收到共同投資的邀請,正積極論證參與投資與合作的相關事宜。
本月初,新能源汽車11月銷量成績單公布,在一眾新能源車企中,最為亮眼的即為華為智選車品牌AITO問界。數據顯示,11月,AITO問界共交付新車約1.88萬輛。其中問界新M7交付新車1.52萬輛,連續兩個月交付破萬,累計交付超2.7萬輛。
但與此同時,賽力斯也面臨諸多難題,始終無法扭轉的凈虧損,自有品牌車型銷量慘淡,以及華為代工廠的質疑聲音。
華為擴容汽車朋友圈
11月26日,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長安汽車)公告稱,在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簽署了《投資合作備忘錄》。經雙方協商,華為擬設立一家從事汽車智能系統及部件解決方案研發、設計、生產、銷售和服務的公司,公司擬投資該目標公司并開展戰略合作。
長安汽車在公告中也提到,目標公司將對現有戰略合作伙伴車企及有戰略價值的車企等投資者逐步開放股權,成為股權多元化的公司。本次交易長安汽車及其關聯方擬出資獲取目標公司股權,比例不超過40%,具體股權比例、出資金額及期限由雙方另行商議。
長安汽車公告披露了華為設立目標公司的主要業務范圍為汽車智能駕駛解決方案、汽車智能座艙、智能汽車數字平臺、智能車云、AR-HUD與智能車燈等,并將專用于目標公司業務范圍內的相關技術、資產和人員注入至目標公司,具體業務范圍及裝載方案在最終交易文件中進行確定。
華為表示,根據備忘錄,華為擬將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車BU)的核心技術和資源整合至新公司,長安汽車及關聯方將有意投資該公司,并與華為共同支持該公司的未來發展。新公司將致力于成為世界一流的汽車智能駕駛系統及部件產業領導者,并作為服務于汽車產業的開放平臺,對現有戰略合作伙伴車企及有戰略價值的車企等投資者開放股權,成為股權多元化的公司。
將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獨立出來,意味著華為在造車領域的朋友圈再度擴容。據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余承東此前介紹,目前華為汽車智選車模式共有四家合作伙伴,除了賽力斯,還有奇瑞、江淮、北汽。
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是華為與賽力斯聯合打造的AITO問界品牌,目前包括M5、M7以及即將推出的M9三款,覆蓋新能源SUV車型。
此外,華為和奇瑞合作瞄準的是純電轎跑和SUV車型;華為和北汽藍谷將推出的是細分領域的高端智能純電動轎車,而華為和江淮汽車合作開發的則可能是更大型的新能源MPV車型。
2022年華為財報顯示,自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成立以來,華為累計投入已達3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19.53億元),研發團隊達到7000人的規模。
賽力斯回應稱正積極論證參與
對于華為成立智能汽車新公司的消息,賽力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賽力斯)當晚在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情況說明予以回應,并表示目前賽力斯已收到關于共同投資目標公司,共同參與打造電動化、智能化開放平臺的邀請,公司正積極論證參與投資與合作的相關事宜。
賽力斯表示,歡迎華為設立股權開放的汽車智能系統及部件解決方案獨立公司,為汽車產業提供更加開放的智能化底座,在推動打造中國汽車產業電動化智能化的開放平臺上,又邁出里程碑的一步。
近三年來,賽力斯與華為深度合作,深入推進精品戰略,聯合打造的AITO問界車型得到廣泛的用戶喜愛和市場認可;賽力斯和華為車BU在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等產品與解決方案深度合作,在AITO問界車型率先搭載商用化,雙方將持續探索跨界合作的創新之路。
賽力斯目前是華為車BU合作最深、范圍最廣、裝車量最大的整車合作伙伴。根據雙方簽訂的長期戰略合作協議相關規定,車BU本次戰略調整,不影響雙方長期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不影響對賽力斯的零部件供貨關系,不影響為AITO問界車主和潛在用戶持續提供產品和服務。
賽力斯是華為車業務合作最深的戰略伙伴。賽力斯與華為雙方堅定深度戰略合作,基于雙方簽訂的深化合作戰略協議,雙方將持續深化聯合研發、聯合設計,全心全意為用戶服務,為AITO問界用戶和潛在用戶提供更好的產品,推出更多高端車型。
脫胎于小康股份
公開信息顯示,賽力斯始創于1986年,前身是小康汽車。2016年6月15日登陸上交所,控股股東為重慶小康控股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為張興海。公司早年的主打產品是東風小康面包車,曾與五菱宏光、長安之星并稱中國微車三巨頭,也正是因為小康品牌風靡全國,渝安集團2007年索性更名為重慶小康汽車集團,2011年又更名為重慶小康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賽力斯”最早是小康股份2019年發布的新能源汽車品牌,當時并沒有引發市場太多關注。公開報道顯示,2020年賽力斯累計銷量僅為一千余輛,2021年1—2月的累計銷量僅有179輛,十分慘淡。
此后在2021年3月與華為達成合作,這使得賽力斯SF5全年銷量超過8000輛,并將公司名稱直接改成賽力斯。
在小康股份創始人張興海看來,更名為賽力斯標志著小康股份開啟了第三次新征程,是一種順勢而為,是對于當前智能電動汽車賽道的應對之策。
不過,問界大賣的同時,賽力斯的自有品牌車型銷量卻不容樂觀。
今年前10個月,賽力斯SF5銷量3164輛,不及姊妹車型問界M5的零頭。賽力斯旗下全新品牌藍電汽車,旗下首款車型藍電E5,超過4米7的插電混動SUV,9月上市價僅13.19萬元,11月已限時降價為9.98萬元。
賽力斯仍未走出虧損
而轉型新能源車賽道以來,賽力斯也從未走出虧損泥潭。
賽力斯自2020年以來連續虧損,公司2020至2022年分別虧損17.29億、18.24億和38.32億元。賽力斯虧損一方面來自公司銷售成本提高。雖然公司汽車銷量保持大幅增長態勢,體現在賽力斯2022年營業收入達到341億元的歷史最高水平,然后銷售費用同比增長近四倍,達到48.19億元,導致公司“增收不增利”。
今年三季報顯示,第三季度實現營收56.48億元,同比下滑47.25%,當季凈虧損9.5億元;前三季度營收166.8億元,同比下滑近28%,凈虧損22.94億元。公司表示,第三季度營業收入變動主要受銷量同比下降影響,問界新M7系列車型于9月中下旬發布及交付,隨著產品逐漸交付,營業收入有望實現明顯增長。
有分析認為,從今年上半年營收來看,賽力斯較理想和蔚來仍有較大差距,凈利率、毛利率表現都在A股乘用車企中處于下游水平。此外,從研發和銷售費用來看,與近年來不斷擴大研發的“蔚小理”不同,由于華為深度介入,賽力斯研發費用近年增幅不大,但銷售費用卻在明顯增長。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顏景輝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對外表示,長安汽車是傳統車企,產品線更長,進入新能源領域更早,有自己獨特的優勢。而賽力斯屬于新勢力品牌,成立的時間較短,目標客戶群體還是屬于高端部分。華為和賽力斯合作,更突顯在新能源、高端板塊。從合作角度來說,華為和賽利斯是各有所得,兩者并不沖突。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