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眾銀行難言樂觀快訊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的日臻成熟并在金融領域的廣泛應用,互聯網銀行在破解普惠金融這一世界性難題上被寄予厚望。
出品|華博商業評論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的日臻成熟并在金融領域的廣泛應用,互聯網銀行在破解普惠金融這一世界性難題上被寄予厚望。
但面對小額、高頻、分散的長尾金融需求,互聯網銀行依舊面臨提升服務的覆蓋率、可得性和滿意度的“不可能三角”。
作為國內首家數字銀行,微眾銀行憑借騰訊微信與QQ兩大超級流量平臺,使金融服務走進了千家萬戶,有效提升了普惠金融的覆蓋率和可得性,但在客戶滿意度方面卻不盡人意。
微眾銀行成立于2014年,總部位于廣東深圳,系全國首家民營銀行、互聯網銀行,騰訊持有32.73%股權,另外兩個大股東分別是百業源投資集團和立業集團,各持股14.29%。
在成立后,微眾銀行相繼推出了多款金融產品,包括微粒貸、微業貸、微車貸、微眾銀行App、微眾企業愛普App、小鵝花錢、We2000等。
背靠著騰訊母公司,微眾銀行在19家民營銀行中脫穎而出,成立至今一路高速增長。在近期舉辦的“2023年微眾銀行媒體開放日”上,該行行長李南青透露,成立九年以來,微眾銀行累計為3.7億個人和410萬小微企業提供了包括銀行賬戶、存款理財、小額信貸和支付等在內的綜合金融服務。
意味著全中國每四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是微眾銀行的用戶,足見其金融服務的覆蓋面之廣。在盈利能力方面,微眾銀行更是一騎絕塵。截至2023年6月末,微眾銀行的總資產為5099億元,較上年末增長8%,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196.45億元,凈利潤54.52億元,一家的凈利潤就比其它18家民營銀行的利潤總和還多。
由此觀之,微眾銀行憑借互聯網的優勢,確實有效提升了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并實現了自身經濟效益最大化。然而,在解決小微主體融資難、融資貴,提升金融服務溫度等方面,微眾銀行卻難言樂觀。
伴隨著規模業績突飛猛進,微眾銀行遭到大量消費者投訴,僅黑貓投訴一個平臺上收錄的投訴量就達到了10541條,旗下產品微粒貸的累計投訴量為25585條,微業貸的投訴量為3898條,小鵝花錢的投訴量為6887條,We2000的投訴量為1558條,投訴內容涉及高息貸款、暴力催收、私自扣款、泄露隱私等等。
比如有消費者投訴稱,其在小鵝花錢上借了700多元到至今已翻滾到1900多,因為家庭困難導致逾期后,第三方天天騷擾并恐嚇上門催收,并從銀行卡里扣走了1557.39元的房租生活費用。在大量的投訴中,關于暴力催收的投訴量最多。有消費者直言,微眾銀行催收人員“電話恐嚇,威脅家人,發短信恐嚇,到處找app注冊給手機發送驗證碼進行騷擾。”
普惠金融的原則是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而在我國,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貧困人群和殘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是普惠金融重點服務對象。這部分群體本身承擔不了高額的利息,亦承受不了暴力催收的壓力。
而互聯網銀行之所以在破解普惠金融這一世界性難題上被寄予厚望,是因為其運營成本低,同時可以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進行有效的控制風險。如果僅是憑借互聯網的信息優勢,去收割更多弱勢群體,就談不上普惠金融了。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