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融20億救助鑫合匯?到底誰該三思而后行金融
12月4日晚,有自媒體發布消息稱,“來自鑫合匯的官方信源稱,鑫合匯明年1月將提前全額完成本息兌付。四大不良資產處理公司之一的中國華融將為鑫合匯提供20多個億的救援資金。”
12月4日晚,有自媒體發布消息稱,“來自鑫合匯的官方信源稱,鑫合匯明年1月將提前全額完成本息兌付。四大不良資產處理公司之一的中國華融將為鑫合匯提供20多個億的救援資金。”
這個消息有點震撼,但是否屬實呢?5日一早,商評君發現文章已被刪除。隨后,商評君詢問鑫合匯工作人員,得到的答復是,這并非官方消息。在各地對網貸平臺的行政核查即收尾階段,一家大規模逾期平臺突然傳出如此重磅利好,是自媒體誤傳還是平臺放出的煙霧彈呢?
第二期兌付不太順暢
公開信息顯示,鑫合匯8月初爆出大規模逾期,涉及資金25億元。平臺隨后推出“振鑫計劃”,宣布從2018年8月至2019年5月對逾期產品分4階段、共展期9個月完成本息還款。四個還款時間節點分別為2018年9月6日、2018年11月6日、2019年1月6日和2019年5月6日。
截至目前,鑫合匯順利已完成了第一期還款。平臺公告顯示,第二期還款于11月2日啟動,但原本一次性的兌付安排,調整成從11月2日到11月12日,分7個工作日兌付。
鑫合匯官方對投資人解釋稱,二期兌付時間上出現差異的主要原因是銀行存管系統切換過渡期間,擔心出現系統故障,所以把金額較大的第二期兌付的錢分成幾天來兌付。
不過,互金商業評論注意到,鑫合匯11月20日在社區發布的公告中提到,第二期兌付提前啟動,并如期完成一二期兌付。同時,鑫合匯也提醒稱,雖然中新力合集團派遣了20余名10年以上債務清收經驗的團隊協助回款,但清收工作仍存在一定困難,公司已做好持久攻堅戰的準備。
鑫合匯官網顯示,鑫合匯于2013年12月2日上線,截至2018年8月6日平臺累計成交額達2124億元,截至2018年10月底待還金額達27.3億元。
華融接盤可能性有多高
鑫合匯在11月中旬的通告中表示,對于不良資產的處理,平臺除了啟動法律訴訟外,也在考慮委托專業資產管理公司介入。這或許就是傳言的華融20億資金接盤鑫合匯不良資產的來源。
事實上,自8月份銀保監會召集四大資產管理公司(AMC)高管開會,要求四大AMC協助化解P2P暴雷風險以來,不時有逾期平臺傳出被四大接盤的消息,但截至目前,除了東方資產接了信融財富2000萬不良資產外,其它的都沒有得到證實。這是為何呢?
最根本原因在于,根據目前我國的金融監管政策和法規,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不能收購非金融機構無清晰底層資產和真實交易背景的債權資產,而P2P平臺目前的不良資產大多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借款,不僅小而分散,而且債權常常模糊不清。因此,四大資產管理公司要實質性介入P2P不良資產處理,現實中有重重障礙,目前只能限于意向性研究。
具體到鑫合匯,2017年以前,平臺主要業務是過橋金融業務。在監管要求網貸平臺嚴格執行借款限額令后,鑫合匯開始轉型個人信貸和車貸等小額分散業務。在平臺8月逾期爆發前,主要開辟了三大類資產:
鑫車系列:主要向有車輛的高凈值個人,用于個人資金周轉,借款額度20萬以內。
鑫安系列:面向信用良好的高凈值個人用戶推出的資金周轉產品,擁有足額優質的應收賬款作為還款來源。
鑫信系列:面向高凈值商務人士,用于個人資金周轉。
互金商業評論注意到,上述幾類個人抵押貸或信用貸資產主要由第三方合作機構推薦,但并未披露資產合作方。
實際上,鑫合匯的項目信披過于簡單,除了借款人年齡和性別外,身份證號碼只披露前四位,其余信息基本為零。最關鍵的借款人還款能力和資產證明材料都沒有提供展示。
2018年6月份,有投資人曾在鑫合匯社區發帖稱,鑫信二號標的的借款人信息披露過于含糊。該投資人稱,“鑫信二號借款人身份都是自然人,年齡20以上到50以上都有,我只是抽看了幾個,并沒有全部看。不知道是不是還有60以上的,還款來源都是職務收入,總感覺太籠統,以前不是有抵押的嗎?心里不踏實,最近經濟又不景氣,股票也狂跌,小鑫能給個解釋嗎?”
帖子下面數位投資人也對平臺標的信披表示不滿,有投資人質疑說,“面向高凈值商務人士,用于個人資金周轉,有點想不通了,高凈值人士,會差那十幾萬塊錢?借十幾天?有點不合常規。“
事出反常必有妖。事實證明,這幾位投資人的疑慮是有道理的。2個月后,鑫合匯就爆出25億借款大規模逾期。而其中出問題最多的就是“部分短期周轉類產品“。外界猜測,鑫合匯部分短期產品要么涉及期限錯配,也么就是違規將大額過橋資金拆分發標。
可見,無論從現有政策規定還是鑫合匯資產質量來看,華融動用20億接盤鑫合匯不良資產的說法都很可疑。須知,華融還是一家上市公司,動用數十億資金接盤網貸不良資產,不僅需要事先公告,還需要公司董事會批準和無數中小投資人同意才能實施。
此外,中國華融在賴小民出事后,下半年正在對以往的激進經營模式和投資方式踩急剎車,合規穩健將成為公司今后一段時間的主基調。對于P2P這個高風險領域,華融大規模介入的可能性非常低。
浙江地區某網貸平臺高管告訴商評君,浙江有關部門下半年曾組織金融機構、資產管理公司和P2P平臺討論過不良資產處理事宜。在政府部門撮合下,可能有資產管理公司愿意介入這一塊,但方式不太可能是直接接盤,很有可能是短期借款或反擔保的方式,前提條件必須是保證資產管理公司本金安全。
神秘的擔保公司
在投資安全保障方面,鑫合匯同樣語焉不詳,投資頁面上僅以一句“多重安全保障服務“略過。在旁邊的相關鏈接頁面上,鑫合匯除了展示其兩大股東中新力合和美都能源外,在第三方機構擔保方面,僅表示鑫合匯與實力強大的第三方機構合作,由第三方機構為鑫合匯融資項目提供擔保服務。但這個第三方擔保公司到底是誰,卻始終沒有披露。
當然,對行業內人士來說,這不是什么秘密。2016年以前,鑫合匯曾與包括河北融投(就是那家破產被接管的中國第二大擔保公司)多家擔保公司合作,2016后,鑫合匯的擔保公司就是母公司集團下的浙江中新力合擔保服務有限公司。中新力合擔保的背景不遜于河北融投,工商資料顯示,公司成立于2010年12月,注冊資本金5億元人民幣,為浙江規模最大的擔保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媒體曾多次質疑,鑫合匯的主要資產提供方是母公司中新力合集團,而主要擔保方也是中新力合的子公司。這種自有資產關聯擔保的現象道德風險極高,嚴格來說,是金融行業里最為忌諱的。但母公司和股東方背景顯赫,平臺也一向以此為宣傳點。但8月份平臺出現逾期后,公司并未公開解釋,第三方擔保機構的具體責任是什么?為何不履行擔保責任?
商評君注意到,在中國互金協會信披平臺上,鑫合匯提交的10月份交易數據顯示,截至10月底,平臺借貸余額27.35億元,逾期金額為0,累計代償金額僅為999.37萬元。對于8月份逾期的25億資金,鑫合匯并未上報至互金協會。
逾期未解決能否備案成懸疑
8月份發布展期計劃后,鑫合匯一邊忙著催收回款,一邊仍在加緊準備備案驗收工作。
平臺對外宣傳信息顯示,其在合規備案進程中取得了較大進展。9月14日,鑫合匯率先向杭州市拱墅區政府提交了平臺自律檢查報告,隨后被成功列入《浙江互聯網金融聯合會自律檢查機構建議名單》。10月12日,鑫合匯向浙江省互聯網金融聯合會提交了行業自律檢查自查報告,并已接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的非現場檢查。10月26日,行政核查正式進駐公司。
不過,令人驚訝的是,鑫合匯在官網新聞稿《鑫合匯合規備案工作已進入行政核查階段》一文中表示,按照國家整治辦的要求,網貸行業自律自查有以下情況將不予進行:2016年8月24日之前成立的P2P平臺;沒有提交自查報告;暴雷逾期。
鑫合匯表示,有以上任一情況,行業協會不會開展自律檢查,政府也不會進行行政核查。杭州互金協會進行自律檢查的企業只有53家,而“鑫合匯作為唯一一家存在業務整改但仍殼申請備案檢查的平臺,可以說是互金行業的個例”。鑫合匯特別指出,對于其他逾期平臺,杭州市互金協會不予檢查。
可見,鑫合匯對于平臺備案驗收信心滿滿。但在商評君接觸的十多家頭部平臺中,絕大部分目前都對備案持謹慎態度,反而沒有逾期的鑫合匯樂觀。雖然說各地網貸驗收備案執行細則有一定差異,但大的原則都是一樣的,逾期平臺如果無法處理妥善,恐怕很難拿到備案資質。
從這個角度來看,在網貸行政核查的敏感時期,突然傳出20億救援資金的消息,到底是自媒體誤傳還是有關人士故意放出的煙霧彈?這就很值得玩味了。而如何對待這個消息,將檢驗相關各方的智慧。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