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的大餅,蔚來消化不了?汽車
在海南建了41座換電站后,蔚來開始號召車主到當地自駕游。
在海南建了41座換電站后,蔚來開始號召車主到當地自駕游。
近日,其官方公眾號分享了一些海南換電自駕攻略,其中一個比較引人注目的案例是:
一位蔚來ET5T用戶從長春到海口的自駕之行,全程3,500公里。出發前通過蔚來app的一鍵規劃功能定制好了換電行程,全程計劃換電13次。
蔚來換電站網絡確實很發達,9縱11橫16大城市群高速換電網絡,高速上平均不到100公里就有一座蔚來的換電站。
與之相比,該車續航著實不敢恭維。
3500公里換電13次,每270公里就要換一次電池,大約是外賣小哥最愛的金箭電動摩托車續航里程的1.7倍。
蔚來ET5T官方CLTC標準續航里程是550公里,270比550,續航達成率49%。
當然,550公里只是試驗條件下的最大續航,勻速,室外溫度25度,不開空調。
蔚來官網顯示,ET5T車型在室外溫度零下7度,開空調行駛狀態下,CLTC續航里程會降低到337公里。
可是,海南地處熱帶,室外溫度沒有零下。
被夾擊的換電模式
事實上,蔚來不止ET5T這一款車型存在續航爭議。
蔚來ES8官方CLTC續航465km,有車主電量90%以上平均時速85公里,車輛只行駛了203公里就剩5%電量。
蔚來ES6官方CLTC續航510km,有車主反映實際續航最多不超過270,高速也就是200左右,甚至冬天不到200。
這些投訴或許有夸大的成分,但確實有很多用戶認為續航拉胯是蔚來擺脫不掉的標簽,甚至有評論將蔚來的續航調侃為小短腿,電動納智捷等等。
至于為什么續航會成為短板,解釋有很多。
比如蔚來以高端車型為主,馬力足所以功耗大,再比如蔚來汽車標志性的“NOMI”、激光雷達、電吸門、23喇叭音響等配置增加了車重,以及蔚來車內空間大,所以車身較寬,導致風阻變大等等。
這些解釋或許有一定道理,但仍屬于技術范疇,蔚來遇到的問題其競爭對手也會遇到,但呈現的結果卻是蔚來續航相對落后,說明其這方面技術可能有些掉隊或者蔚來并不打算在續航上發力。
近日,蔚來董事長李斌在一場直播中談及續航問題時表示:要做長續航,加大電池就是最簡單的方法,但李斌說服不了自己這么做,因為電池容量越大,車身就會越重,對馬路的破壞也越大。
這番“電池越大,對馬路破壞越大”的言論一經傳播便引發了很大爭議,有網友評論稱:“乘用車都怕破壞馬路,那公交車、大貨車以后是不是要飛起來?”
事實上,新能源汽車行業確實在發展車身減重技術,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的整備質量均不超過2000千克,大六座的純電SUV整備質量也只有2088千克。
但減重設計核心是為了提升駕駛體驗,降低能耗,并不是為了保護馬路。
李斌這番聽起來有些抽象的言論,背后可能是新能源汽車補能技術路線之爭。
續航焦慮在新能源汽車行業普遍存在,解決方案有兩種,一種是業內主流的大電池加快充。
另一種是蔚來堅持的換電路線,把換電站建得比加油站還密,沒電了就到換電站3分鐘換一塊電池繼續跑。
換電模式的技術優勢有兩個,一是節省時間,只需3~5分鐘便可滿電出發。二是電池統一管理維護,可以減緩衰變,延長壽命。
但是,好用不代表能掙錢。
從2018年至今,7年多時間蔚來在全國各地已經建了3405座換電站,累計提供換電服務超過8000萬次,但仍未實現整體盈利。
在今年的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李斌表示,蔚來虧損的錢主要花在研發和布局充換電網絡上。
換電站盈利難,最可能的原因有兩個:1.成本高;2.用戶規模小。
中郵證券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一座蔚來汽車第二代換電站設備投資150萬元、電池投資100萬元,電費成本65萬元(假設每日換電30次),租金成本約20萬元,人力成本約15萬元。
綜合下來,建設一座第二代換電站要投入350萬元。蔚來官方數據顯示,其在充換電基礎設施的研發、建設和運營方面,累計投入已經超過180億元。
投入這么高,自然需要規模效應才能回本。
蔚來汽車相關負責人曾表示,當換電站單站日均服務單量超過60單時,換電站就能實現盈利。而根據蔚來最新公布的數據,7月以來,日均換電9.7萬次,折算到單站大約28次,距離盈利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一方面,蔚來車主的數量還不足以形成規模效應。
根據蔚來官方數據,截至2025年6月30日,蔚來汽車累計交付量達到785,714輛,這其中還有很多享受終身免費換電的用戶,整體很難支撐換電網絡實現盈利目標。
另一方面,不同品牌新能源車換電標準并不統一,相互之間無法兼容,蔚來換電站基本只能服務于蔚來車主。
從應用場景上看,或許只有在停車就意味著收入損失的情況下,換電才成為剛需。
例如,網約車接到長途或跨市訂單,或者物流車輛因時效要求需要不同司機接力駕駛時,換電的優勢才得以凸顯。而對于一般的市內業務,司機在用餐或休息的間隙就足以完成充電。
問題是,主打高端的蔚來汽車,能有多少車主需要開網約車或者跨地區送貨呢?
此外,快充技術迅速發展,正在抹平蔚來換電模式的優勢。
今年上半年,比亞迪推出“兆瓦閃充”技術,配合1000kW的超快充電樁,據說可以實現充電5分鐘,續航400公里的效果。
相比之下,蔚來換電站技術既不通用,又不剛需,想要實現盈利目標可能還存在很多困難。
野心大于實力?
行至今日,蔚來押注換電站就像傳統車企投資加油站一樣,吃力不討好。這種局面,主要是因為技術發展超出預期。
假設快充技術沒有發展這么快,換電模式成為主流,那蔚來憑借換電站網絡和技術先發優勢,很可能成為標準定義者,其前景自然無可限量。
其實換電站只是一個縮影,蔚來的很多業務布局都彰顯著其試圖成為行業引領者的野心。
首先是高額研發費用,2024年蔚來研發費用達130.37億元,遠超同期理想的111億和小鵬的64.6億,占營收近20%。
蔚來強調全棧自研,研發方向涉及芯片、電池、智駕等多個領域,包括自研5nm智駕芯片“神璣9031”、整車操作系統“天樞SkyOS”等底層技術,以及很激進的智駕模型蔚來世界模型NWM。
可以說但凡用得上的領域,蔚來都在嘗試自研,甚至還發布了自研的手機產品。
其次是多品牌策略。目前蔚來旗下有三個汽車品牌,主品牌穩守 30 萬以上高端市場,樂道主打20-30 萬市場,螢火蟲下沉至 10 萬級市場。
與競爭對手的爆品策略不同,蔚來選擇構建覆蓋全部分級市場的產品矩陣,但這也意味著多面的投入。
此外,為打造高端形象,蔚來在服務層面也投資巨大,涵蓋免費換電、上門補胎、節日禮品等。
其用戶中心(NIO House)年均租金超過800萬元/家,服務基地面積廣闊且配套設施完善。
整體來看,蔚來汽車+換電站+全棧自研+服務生態,布局既大且多,有媒體將蔚來比作“汽車界的蘋果”,可能并非空穴來風。
不過,這一切都要建立在汽車銷量能夠領先,研發投入能夠變現基礎之上。
財報顯示,2025年一季度,蔚來營收約120.3億元,同比增長超21%;整車毛利率為10%;研發投入31.8億元,歸母凈利潤虧損68.91億元。
天眼查APP顯示,截至2025年7月28日,蔚來總市值為108.48億美元。
結合歷年財報來看,蔚來累計虧損已經破千億。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其資產負債率高達92.5%。
對此李斌在直播中回應道:“我們是用最高的財務標準來要求我們自己的,我們的錢虧在哪了,都是一目了然的,非常透明的。”
回應雖然很誠懇,但在新能源汽車行業進入出清階段的當下,僅靠一句“錢都虧在明處”,恐怕很難撫平投資者的憂慮。
如果蔚來是一家利潤豐厚,現金流充足的公司,那么這些重資產布局都可以理解。
就像蘋果公司在初代iphone大賣,獲得天量現金流之后重啟芯片自研,最終推出了領先業界的A系列芯片,然后憑借技術領先推動手機銷量,實現商業閉環。
無論是重資產布局,還是業務擴張,都需要足夠多的資源和足夠扎實的基礎。
一句話總結就是:野心要建立在實力之上。
而蔚來的經營狀況至今仍是連續虧損,并且新能源汽車行業目前已經進入市場出清階段。
這種時刻,所有的宏大敘事或許都需要讓位于一個現實問題:如何活下去?
蔚來當下目標是今年第四季度實現單季度盈利,換電模式尚未跑通商業閉環,這一目標可能還是要寄托在汽車銷量上。
根據相關報道,蔚來如想實現四季度盈利目標,蔚來和樂道兩個品牌加起來月銷量要突破5萬輛大關,蔚來品牌毛利率要超過20%。
結合其一季度4.21萬總交付量和10%的整車毛利率來看,要實現這一目標可能仍有不小的難度。
一個好消息是,6月份,蔚來交付新車24,925臺,同比增長17.5%。整個第二季度,第二季度,蔚來公司交付新車72,056臺,環比增長71.2%。
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如果能扭虧為盈的目標,或許蔚來可以逐步將研發投入都轉化為產品優勢,重新煥發生機。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