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地圖“不會賺錢”快訊
高德地圖的商業化之路到底何去何從?是繼續迷茫下去,還是找到屬于自己的方向?我們拭目以待!
導讀:高德地圖想往本地生活這塊兒闖,有點“力不從心”,到底能不能脫掉“不會賺錢”的帽子?
在互聯網這片充滿機遇與挑戰的天地里,微信、抖音這些大佬們的商業化之路走得那叫一個風生水起,賺得盆滿缽滿。可反觀高德地圖,這位地圖界的“大佬”,手里攥著大把的精準數據和高達8億的月活用戶,卻像是迷了路的探險家,明明寶藏就在手中,卻不知道該如何運用,讓人不禁為其捏把汗。
最近,高德又打起了順風車的主意,想在網約車市場里找找新機會,尋求商業化的新突破。然而,這背后卻折射出高德商業化路上的種種不易與艱辛。
重啟順風車,無奈之舉?
先說重啟順風車的事兒吧。2024年10月,高德順風車在全國65個城市正式上線了,這可是自打2018年因為安全問題而暫停順風車業務之后,高德頭一回重啟這個業務。明眼人都看得出,這明顯就是高德想加速商業化進程,尋找新增長點的一個強烈信號。
不過,咱們也得正視這順風車市場的現狀,那可不是一塊好啃的骨頭。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2023年的時候,順風車市場前三名平臺已經把96.1%的總搭乘次數給牢牢瓜分完了,哈啰出行占了47.9%,嘀嗒出行占了31.0%,滴滴也還有17.2%。
這市場格局,簡直就是銅墻鐵壁,高德想要擠進去分一杯羹,那難度可不是一般的大,簡直就像是在虎口拔牙。重啟順風車業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那可是難于上青天。這順風車市場早就被那些大佬們瓜分得差不多了,高德這時候回來,恐怕也只能撿點“殘羹冷炙”,喝點湯水罷了。
而且,早年因為順風車安全性問題頻發而被國家交通部門整頓的陰影依然揮之不去,就像一道無形的枷鎖,束縛著高德的手腳。高德此番重啟該業務,也需要承擔包括用戶個人隱私泄露、用戶與陌生人同行所帶來的安全風險等諸多挑戰。
為了重啟順風車業務,高德也是下了不少功夫。不僅提供了實名認證、行程分享等安全保障措施,還力求通過技術手段來提升綜合安全性,讓用戶能夠放心使用。然而,這些努力是否能夠打動用戶的心,讓他們重新接受并信任高德順風車,還是一個未知數。
為了繼續塑造其作為網約車聚合平臺的定位,高德地圖在重啟順風車后,也是不惜血本,選擇了繼續砸錢拉新。各種優惠活動、補貼政策層出不窮,就想著能吸引更多的用戶和司機入駐平臺。然而,這一策略的效果卻并不明顯。
以香港市場為例,高德地圖在香港聯合旅游發展局推出優惠活動,累計派發優惠總額超過1000萬港元,那可是真金白銀啊。然而,據香港當地市民反饋,高德地圖連接的司機、乘客都并不習慣使用新平臺,因此高德的使用率相對較低,這錢花得就像是打了水漂一樣。
這一現象也反映出高德在推廣新業務時面臨的困境。雖然高德擁有龐大的用戶基礎,但這些用戶對于高德的新業務并不買賬。在他們心中,高德依然只是一個地圖導航工具,而不是一個綜合性的生活服務平臺。這種定位上的偏差就像是一道無形的墻,阻隔著高德與用戶之間的深入交流,讓高德在推廣新業務時難以吸引用戶關注和使用。
陷入商業化迷局
說起來,高德地圖那用戶基數和定位精準度是真的沒話說,簡直就是地圖界的佼佼者。然而,這倆優點吧,就是沒能幫它在本地生活服務這塊兒站穩腳跟,實現商業化的華麗轉身。
高德也努力過,比如弄了個“高德指南”,想把餓了么、飛豬這些資源整一塊兒,搞個生活服務專區,讓用戶在高德上就能享受到一站式的服務體驗。結果呢,反響平平,就像是往大海里扔了一塊石頭,連個泡都沒冒就沉底了。今年又把口碑并進來了,想著資源整合一下,能跟美團、抖音這些大佬掰掰手腕,可壓力還是山大。
問題出在哪兒呢?高德地圖在本地生活上頭,深度不夠,廣度也欠缺。用戶是挺多的,流量也不小,但大家就是把它當個查地方的工具,用完就扔,不是用來做消費決定的平臺。
高德地圖想往本地生活這塊兒闖,但感覺有點“力不從心”。一邊得跟美團、餓了么這些老江湖較勁,人家那可是深耕多年,根深葉茂;一邊自己在這方面又沒啥經驗和資源,就像是個初出茅廬的小子,想要跟武林高手過招,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而且,高德在這上面的投入也不夠豁得出去。你看美團,為了推廣、樹品牌、提服務,那可是下了血本的,各種優惠活動、廣告投放、品牌建設層出不窮,簡直就是燒錢如流水。而高德,顯得有點保守了,這種心態在競爭激烈的市場里,可就容易吃虧,就像是打仗一樣,你不敢拼,不敢闖,那就只能等著被別人打敗。
高德在本地生活的布局也顯得有點亂,啥都想沾點邊,酒店、票務、上門服務等等,結果哪個也沒做出個名堂來。這種“全面開花”的策略,反而讓高德分散了精力,哪個領域都沒優勢,就像是個萬金油,啥都會一點,但啥都不精。
為了搶市場,高德也開始玩“燒錢”的游戲了,各種優惠、補貼往外掏,就想著能吸引用戶和商家入駐平臺。結果呢,用戶反饋說,高德的服務沒美團、餓了么好,優惠力度也一般般,所以還是選那些老牌子,畢竟人家那可是色香味俱全。
“不會賺錢”的帽子
高德地圖在商業化這條路上,問題還真不少。商業模式不清晰,賺錢的點兒都找不到,就像是盲人摸象,摸半天也摸不著門道。運營上缺乏經驗和專業人才,服務質量和用戶體驗就上不去,就像是做飯一樣,沒有好的廚師和食材,自然就做不出美味佳肴。
此外,品牌認知度和用戶忠誠度也還得加把勁兒,你得讓對方感受到你的好,才能讓對方死心塌地地選擇你。
高德的商業化難題,其實跟阿里本地生活板塊的整體表現也有關系。這板塊一直在虧錢,成了阿里六大業務里的“賠錢大戶”,就像是家里的敗家子一樣,總是讓家里人為其操心。
這樣一來,阿里集團投資的時候也謹慎了,高德的壓力就更大了,就像是背著一塊大石頭爬山一樣,步履維艱。
以前高德有靈魂人物俞永福,帶著一腔熱血和理想,想改變高德的商業化困境。他就像是高德的領路人一樣,帶著高德在商業化之路上摸索前行。可隨著阿里內部戰略調整和管理層變動,郭寧成了新高德CEO。這一變動就像是一陣風一樣,吹散了高德原有的方向和節奏,讓高德未來的發展更添了幾分不確定性。
郭寧上任后,高德能不能脫掉“不會賺錢”的帽子,誰也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高德在商業化這條路上,挑戰還多著呢。比如靠譜的商業模式,將用戶流量變成真金白銀;還得在服務質量和用戶體驗上多下功夫,讓用戶和商家都信得過它;更得在品牌建設和用戶忠誠度上花點心思,讓高德成為用戶心中的首選品牌。
高德地圖的商業化之路到底何去何從?是繼續迷茫下去,還是找到屬于自己的方向?我們拭目以待!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