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這下很難圓場了快訊
2021年3月30日小米汽車正式立項,自此小米便踏上了備受矚目的汽車制造之路。
2021年3月30日小米汽車正式立項,自此小米便踏上了備受矚目的汽車制造之路。在過去的1040天里,小米汽車的每一步進展能引發科技圈與汽車圈廣泛的討論和關注。
以往發布會上,雷軍總是激昂地宣布小米手機如何對標iPhone、超越iPhone 。雖然這些對比不一定使每個網友信服,但在造車這件事上,小米確確實實走在了蘋果前面。
外界對小米汽車的期待頗高,希望它能像蘋果的“iPhone時刻”一樣,為行業帶來顛覆性的“小米時刻”。
但與蘋果不同的是,小米往往是通過推出具有極致性價比的產品來改變市場。這也使得小米汽車的售價成為被普遍關注的焦點,在不少年輕人眼中,小米不僅帶來了他們的第一臺手機,還即將帶來他們的第一輛汽車。
然而,自小米宣布造車以來,小米汽車所面臨的質疑聲就從未間斷。尤其在2023年12月28日小米汽車SU7正式公布之后,互聯網對小米的爭議達到了頂峰,從“撞臉”到“高價”,再到對其產能和核心技術的疑慮,都不斷地考驗小米汽車的應變能力和市場信心。
除了來自用戶“每日催更”的壓力,車企老前輩也沒有放任小米繼續出風頭。近日,新能源老牌車企比亞迪宣布對旗下部分新能源汽車進行降價,這無疑給市場帶來了一陣震撼。
秦PLUS榮耀版官宣上市,相比老款車型,新車秦PLUS DM-i榮耀版官降2萬元,共有5款車型,官方指導價為7.98萬元-12.58萬元。7字打頭的售價不但將卷翻市場,還標志著比亞迪正式進入“電比油低”的時代。
對小米來說,一方面價格尚未明確,口碑難以維持;另一方面,新能源市場的內卷競爭已經全面展開,如今的小米汽車不知不覺已處于輿論的風口浪尖。
2023年的12月28日,為了“小米汽車技術發布會”雷軍足足站了3個小時,而當晚雷軍個人公眾號發布的總結文章中,更是使用了40個“最”形容小米汽車的豐富配置與優異性能,用雷軍的話來說,他想引發人們對智能電動汽車的思考。
盡管雷軍的每一個“最”字背后,都代表著小米汽車團隊在技術研發上的努力與突破,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場發布會的反響似乎已經偏離了軌道,對于幾近失控的價格討論,本該突出的技術指標反而更多被忽視了,因此有人才戲稱“小米汽車技術發布會白開了”。
在發布會結束后,網絡上關于小米汽車的討論確實迅速升溫。但出乎意料的是,大家熱議的焦點并不是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技術,而是小米汽車SU7的售價。對于大多數消費者來說,價格才是決定他們是否購買的關鍵因素,可在這場發布會上,雷軍并沒有公布SU7的具體售價,這無疑讓期待已久的消費者們感到失望。
經過小米以往的發布會的“神級”文案,用戶已經很難對其宣傳的各種參數買賬了, 當年“雷氏對比法”至今仍被網友熱議。該梗最早出自小米筆記本Air的宣傳文案“比一元錢硬幣還要薄”,很多人看到這句話一定很難想到,小米指的不是硬幣的厚度,而是硬幣豎立起來的高度。
所以雷軍一定要跟用戶討論技術的話,小米汽車這場發布會說服力如何還有待商榷。
而且在競爭激烈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環境下,大部分消費者都認為續航、性能、安全性等多方面兼顧是車企的責任,并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情,何況小米一直以“和用戶交朋友,做用戶心中最酷的公司”為愿景,其親切、近距離的企業形象在用戶眼中也已經根深蒂固,所以小米更理所應當要滿足用戶這些基本需求。
雖然雷軍在發布會上提及了眾多的技術創新,但在這些創新尚未真正轉化為消費者能夠切實體驗到的產品優勢之前,它們對于消費者來說,只不過是游離于核心需求之外空洞概念。
雷軍如此熱切地想跟消費者聊技術、聊對智能汽車的思考,也不是沒有原因。
駕駛或乘車可以說是人們除了工作、居家之外第三個生活場景,而讓用戶理解智能汽車,就像在功能機時代普及iPhone與安卓一樣重要。作為車企,誰先掌握消費者的人、車、家之間生態聯系,誰就基本掌握了智能汽車的未來。
根據TechInsights的最新研究指出,2023年第四季度小米手機全球市場出貨量為 4070 萬部,市場份額為 12.8%,僅次于蘋果與三星。小米在手機和智能家居領域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這使得其進軍“人車家生態圈”的門檻大幅降低。
從其他車企的動作也能看出,構建用戶生態并不是噱頭而是一種共識。
去年9月,吉利集團成立的湖北星紀公司正式宣布持有魅族科技 79.09% 的控股權,并取得對魅族科技的單獨控制。魅族創始人黃章與吉利創始人李書福都現身了簽約儀式,值得一提的是,對于小米造手機之前“偷師”魅族一事,黃章本人是一直耿耿于懷的。
在2023年9月的“NIOIN 2023蔚來創新科技日”上,蔚來汽車發布了首款手機NIO Phone。這款手機搭載了高通驍龍8 Gen2處理器、6.81英寸三星曲面屏以及基于安卓自研的操作系統,起售價6499元,即日開始發貨。
雖然特斯拉的CEO馬斯克認為在未來智能手機將被腦機接口所淘汰,但也曾在2022年發文稱:如果谷歌和蘋果選擇在應用商店下架其公司社交軟件,那么將自研一款可替代的智能手機。此后便不斷有特斯拉Phone的相關設計、渲染圖傳出。
華為雖然沒有直接造車,但也早已通過解決方案集成、生態化布局、零部件供應等多方式入局汽車行業,星紀魅族集團董事長兼CEO沈子瑜也表示沒有手機軟件賦能的汽車廠商都將逐漸掉隊。
小米汽車深諳此道,并明白自己在生態構建方面的獨特優勢。發布會召開前后幾天,雷軍就發布11篇提及“人車家全生態”、“智能空間”的原創微博,只不過一向以宣傳手段高超著稱的小米,此次反響只能說平平。
再看那場發布會,盡管雷軍花費三個小時展示各項技術成果,但并沒有如他所愿引發人們對智能電動汽車的思考。或許雷軍應該更早地意識到,公眾對小米汽車價格的極高關注度足以讓他們忽略發布會的其他細節。
從這個角度看,這場發布會似乎并未達到預期的效果。
我們認為,之所以開“技術發布會”,恐怕是延續小米初代手機打法,將種子人群聚焦于“技術宅”、“極客”,試圖用“黑科技”滲透傳播。但小米或許忽略了科技愛好者與汽車消費者的區別。
隨著小米汽車SU7的全面路測展開,有媒體報道稱,基于保險費用等信息推測出來的價格為36.14萬元,小米汽車的最終售價可能在25萬至37萬元之間。這一信息再次引發了市場對小米汽車最終售價的廣泛猜測。但小米公關部負責人王化也又做出了回應,表示保險費用透露的售價沒有參考價值。
隨著互聯網對小米汽車售價的各種猜測、預測層出不窮,小米方面也不斷地否定,不斷地辟謠,大部分用戶對小米汽車價格的期待變成了一種平淡、疲憊的狀態了。此前雷軍已經堅決否定了9.9萬、14.9萬、19.9萬的價格,并呼吁大家尊重科技,這使期待低價的用戶頗感失望。
互聯網對小米不公布售價的動機猜測有許多,無論小米是為了營銷制造懸念、還是測算成本觀察市場,但眼下價格問題已經將小米架在了火堆上,持續越久傷害越大。我們在之前的文章《小米的饑餓營銷已經失控了》中也提過“小米汽車的饑餓營銷、懸念營銷倘若是小米有意為之,那么其負面效應已經逐漸顯示出來了,小米終將在公布價格時迎來一波輿論反噬?!?/p>
盡管前文強調了小米在“人車家生態”領域所擁有的獨特優勢,但不可否認的是,小米手機的用戶群體與雷總所描繪的“50萬元內沒有對手”、“尊重科技”的理想客戶在購買力上并不完全契合。
簡而言之,有能力購買SU7的消費者未必是小米手機的用戶,而使用小米手機的用戶則未必具備購買SU7的經濟實力。
而數據顯示我國20萬元內車型銷售量普遍占汽車銷售整體的70%以上,如果為了“尊重科技”提高售價,必然會導致失去用戶量的基礎優勢,那再優秀的生態構建也無能為力。
汽車市場的競爭是全方位的。從技術研發、產品設計、生產制造到市場營銷和售后服務,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激烈的競爭。對于小米汽車而言,作為后來者進入這個市場,需要面對的競爭對手不僅僅是傳統的汽車制造商,還包括一些已經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據一定份額的新勢力們。
近幾個月內,雷軍不斷在微博以發起投票的形式做“調研”,希望通過增進與網友的互動來保持小米汽車的熱度,雖然不確定這些網友的反饋能否落實在小米SU7或者后續的產品之上,但看得出來他想讓用戶認為小米在聽取他們的意見。
今年2月3日雷軍官宣,為了自己能把更多精力放在汽車業務上,小米總裁盧偉冰將兼任小米品牌總經理,今后的小米手機發布會,包括年度旗艦小米14 Ultra都將由盧偉冰主講。
許多網友紛紛表示期待,之前十年智能手機的白熱化競爭將在汽車領域重現。屆時,雷軍與余承東兩位行業巨頭將再次上演激烈的交鋒。
而小米汽車還沒正式發布就面臨諸多難題,如果雷軍再不全身心投入,可能會很大程度影響自己的造車計劃,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雷軍必須要拿出點什么回應他先前說過的“小米汽車,首戰即決戰?!?/p>
然而可以預見的是,如果小米汽車在正式上市時堅持高價策略而不做出任何妥協,并且未能展示出令人矚目的產品優勢,那么其之前所積累的市場熱度很可能會因為負面評價的增多而急劇下降,這種頹勢甚至可能影響小米集團包括手機在內的大部分業務。
我們認為,小米汽車在定價問題上的持久猶豫,實際上暗示了SU7車型的價格猜想空間可能還很大。
其實無論是消費者、米粉還是小米公司,大家都期待一個雷總站在發布會臺上不斷“說服高管”,最終一個令人心動的價格從天而降的畫面。屆時,SU7長期以來所積累的關注度將成倍地轉化為積極的市場反響和口碑,而雷軍的個人魅力和形象也將因此再度升華,達到一個新的巔峰。
當年小米通過互聯網和性價比終結了山寨機時代,而如今雷軍是否能再次改變新能源造車風潮我們還不得而知,但據央視新聞報道稱,過去6年,小米集團研發投入年復合增長率達到38.4%,預計2023年全年總研發投入將超過人民幣200億元,未來五年研發投入將超過1000億元。
這巨額的投入足以說明雷軍和小米這次沒有退路了。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