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蒸發9成,小牛電動被年輕人拋棄了?快訊
3月18日,小牛電動發布了最新財報,營收和利潤都雙雙下滑。
3月18日,小牛電動發布了最新財報,營收和利潤都雙雙下滑。
財報顯示,2023年全年,其營收為26.518億元,同比下降16.3%;
全年凈虧損為2.718億元,相比上一年的凈虧損4950萬元,虧損幅度顯著擴大,累計銷量為70.98萬輛,同比下滑約14.65%;
加盟店數量也從2022年底的3100家減少到了2856家。小牛電動在資本市場的表現更是不盡如人意。截至2024年4月2日,小牛電動總市值僅剩下1.36億美元,相較巔峰時期的41億美元,縮水了96.7%!
小牛電動如今的頹勢多少讓人有些唏噓不已,想當年,頭頂“兩輪特斯拉”“電動車界愛馬仕”光環的它是何其風光,令多少同行艷羨不已。
作為兩輪電動車市場的新秀品牌,小牛電動從出道就展現了自己的王者之姿,靠著智能化、高端化的定位,為電動車行業注入新風,短短四年時間就成功登陸納斯達克。
要知道,比它更早進軍兩輪車電動車市場的雅迪和愛瑪,分別花了20年和22年才得到資本市場的認可,股價更是一路攀升,總市值一度達到了41億美元的高峰。
從2021年到2022年,小牛電動或許可以將其業績下滑歸結為疫情,但當疫情的影響逐漸褪去,行業景氣度緩慢回升之際,小牛電動發展失速的最后一張遮羞布也被無情扯下。
畢竟同賽道里的雅迪、愛瑪、臺鈴等企業,在過去一年里都拿出了相對亮眼的成績,雅迪去年賣了1400萬輛,愛瑪賣了1100萬輛,臺鈴賣了800萬輛。
所以,小牛電動或許是時候認真審視一下自身存在的問題了。
小牛電動之所以越來越賣不動,和它的高端化路線有著緊密關系。
眾所周知,出道就瞄準高端市場的小牛電動拋棄了傳統的鉛酸電池,選擇了續航能力更強、成本也更加高昂的鋰電池。
而近年來,鋰電池的主要原材料碳酸鋰價格一路走高,尤其在疫情期間,其價格甚至從2021年年初的5萬元/噸上漲至2022年3月的50萬元/噸,使得小牛電動的造車成本不斷抬升,為了保住公司毛利,小牛電動選擇漲價。
2022年3月21日,小牛電動官宣調價,旗下全線商品上調金額在200-1000 元之間不等,這一行為,直接導致了銷量的大幅下滑,在疫情帶來的整體消費環境疲軟之下,價格成為消費者更看重的要素。
目前,電池級碳酸鋰價格雖下降了不少,但是相較于該價格與2021年初的價格,依然上漲2倍有余。
雖然小牛電動從去年開始也大搞特搞降價銷售,但從結果來看,對業績的修復力十分有限。
另一方面,小牛電動主打的高端智能化不再高端,讓它的高價失去了關鍵支撐力。
初入市場時,小牛電動靠著APP定位、NFC開鎖等高科技手段,成功塑造了自己“智能化”“高端化”標簽,迅速奠定了自己行業智能化先行者的地位,建立了品牌心智,在市場大殺四方。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智能化技術浪潮不斷向行業滲透,那些曾讓小牛電動引以為傲的獨家功能和體驗,早已不再神秘,逐漸成為眾多行業品牌高端車系的標配。
而在此過程中,小牛電動卻沒能鍛造出足夠深厚的技術護城河,再加之在價格力上的明顯不足,競爭優勢進一步下滑,被友商趕超也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
再者,小牛電動戰略重心的搖擺也給對手提供了可乘之機。
2021年前,智能電動兩輪車是小牛電動的絕對統治區,而伴隨九號的正式入局和一步步發展壯大,這個情況慢慢發生了變化。
不得不承認,九號確實是有幾分硬實力的,上市短短一年,國內的銷量就干到了10萬+,是當時國內最快達成這一成績的二輪電動車品牌。
到了2021年,九號的銷量飆升到42萬輛,同比增長近300%,而同期小牛電動的銷量是60.2萬輛,兩者的差距進一步縮小。
而當時的小牛似乎還沒有意識到這個競爭對手可怕的增長實力,在最應該沉下心來鞏固自己先發優勢的關鍵時期,卻偏偏鬼迷心竅,眼饞起了四輪電動車的生意。
2021年底,小牛電動發布新能源品牌牛創新能源科技(NIUTRON),亮相了首款自游家NV車型,一股腦熱就沖進了新能源汽車市場。
后來故事的發展大家也看到了,這場瘋狂的實驗很快潦草收場,由于交付困難,小牛電動不得不向前期預定的用戶退還了意向訂金,一年后,小牛電動的造車夢就徹底夢碎。
也正是因為小牛電動的這一次“分心”,讓九號成功彎道超車,等到小牛電動回過神來拖著疲憊的身軀再聚焦回二輪市場,才猛然發現九號已經跑到自己前頭去了。
數據顯示,2022年,九號以全球整車總銷量831593輛,(其中國內710540輛,海外121053輛)的成績,成功取代小牛電動拿下國內市場智能二輪電動車銷量第一。
除此之外,九號在5000元及以上的價格段位優勢顯著,線上線下均保持領先,在市場Top10的熱門車型中,九號占了8款。
進入到2023年,九號又進一步把差距拉大,2023年,上半年,九號電動銷量為54.03萬臺,同比增長76%,同期小牛電動的銷量則只有26.59萬輛;
第三季度,九號電動實現銷量61萬臺,同期小牛國內銷量只有23萬輛。
更為致命的是,高定價的小牛電動產品質量也頻頻亮起紅燈。
統計數據顯示,從2023年5月至今,小牛電動車相關產品7次上榜各地市場監督部門公布的電動自行車抽檢不合格名單,其中“充電器與蓄電池(蓄電池防篡改)”項目的抽檢不合格率頻次最高。
在黑貓投訴平臺上,也有超2000條消費者對小牛電動車的投訴,主要集中在行駛中斷電、實際續航里程與宣傳不符、售后服務令人不滿意等問題。
賣著高價,卻不能提供跟高價匹配的質量,如此的小牛電動,又怎能讓消費者安心買得下去呢?
但即便在高端市場坐久了冷板凳,業績持續萎靡,小牛電動似乎還是鐵了心的要把這條路走到底。
在前不久的2024年的新車發布會上,小牛電動又推出了電動摩托車NX、電動自行車NXT以及電動越野摩托車X3三款車型,其中電動摩托車NX Hyper版統一售價為29980元;
電動自行車NXT售價從6299元到12499元;X3的統一售價為24980元。在消費整體疲軟
眼下的小牛電動正在經歷一場生死劫,高端市場這塊蛋糕雖誘人,但真要吃下,光有野心是遠遠不夠的。
作者:七霖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