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貸升華:通其變,天下善教金融

在這場全行業的撤退中,我最欣賞麥子金服旗下的名校貸。因為它深刻體現了「通其變,天下無弊法;執其方,天下無善教」的思維。
文︱李安嶙
6月28日,銀監會官網發布文件,要求「從事校園貸業務的網貸機構一律暫停新發校園網貸業務標的,制定明確的退出整改計劃」。
隨著名校貸、趣分期等一系列過去的行業領頭羊尋求新思路,熙熙攘攘的校園貸市場正在迎來變異、重生與升華。正如隋代名書《中說·周公篇》所言:通其變,天下無弊法;執其方,天下無善教。
零和博弈
2004-2009年間,銀行業曾大躍進式開拓校園信用卡市場,帶來了「三高現象」:高注銷率(70%左右)、高睡眠率(曾高達80%)和高壞賬率(持續高于普通信用卡2個百分點左右)。
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隨著互聯網金融興起的校園貸款,試圖走通銀行業過去的歧路。但不料,行業形態10年可以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10年對于人性的進化而言,太過狹促。
我們高估了部分大學生的社會意識,也高估了部分金融從業者的職業道德。校園貸在人性的零和博弈中遭遇滑鐵盧。裸條、欠貸、催帳事件給行業敲響警鐘。
之所以我要用人性的「零和博弈」來形容這場亂象,是因為部分學生一開始就抱著不打算還錢的心態「肉償」,而一些黑中介則是抓準了高利貸企圖榨干貸款學生。雙方之間的博弈直接導致了行業的悲劇。
戰略撤退
過去在評價校園貸轉型事件時,一直用「敦刻爾克大撤退」這樣的案例,來做比方——軍事史上有一句名言,撤退最能體現一支軍隊的素質。撤退過程中恰恰能看出一支軍隊的戰略是否清晰,組織是否嚴密。歷史上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正是盟軍反攻的起點。
市場也是如此,一個產品、一家企業的撤退中往往可以看見這個戰略轉型的路徑是否清晰。尤其是在撤退之后的進攻方向,更能體現出企業的整體素養。
麥子金服旗下的名校貸,在今年4月宣布7月下線校園貸業務,正式轉型校園公益;分期樂是自定義為「電商平臺」;愛學貸更名愛又米,面向畢業后的白領人群。
這種轉型之中,有些企業決絕毫不回頭,有些企業則是曖昧不清。繼續從事白領借貸業務可以看成是業務延續,這是最常見也最好理解的轉身。但某些轉型電商的平臺似乎,僅僅只是用商品分期付款換殼,業態沒有本質變化。
名校貸的做法可能是其中最干脆利落的。6月30日,發布公告確認不再向大學生發放貸款,更名、換Logo,一切都按照4月份的諾言一步步履行。要知道最高峰時,名校貸的校園貸產品營收,曾在麥子金服總體營收中占比高達70%。
根據盈燦咨詢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6月23日,全國共有62家互聯網金融平臺開展校園貸業務,已有59家校園貸平臺選擇退出校園貸市場。其中37家平臺選擇關閉業務,占總數的63%;有22家平臺選擇放棄校園貸業務轉戰其他業務,占比為37%。
通變善教
在這場全行業的撤退中,我最欣賞麥子金服旗下的名校貸。因為它深刻體現了「通其變,天下無弊法;執其方,天下無善教」的思維。
這句話的意思是,通曉事物變化而靈活應對,天下就不存在有弊端的法制;拘泥于陳規舊制而死板教條,天下就不會有好的教化。
通其變,天下善教。從校園貸轉型校園公益,這是名校貸最巧妙的做法。
名校貸作為曾經的從業者,通過對校園貸的了解,宣導和培訓反欺詐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普及金融常識。這一系列做法起到的作用都比簡單、粗暴的貸款更能起到教育作用,也更能幫到學生。
這場「通變」反倒起到了更好的「善教」作用。我想說,這才是真正的行業升華。因為在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放棄信用的大有人在,零和博弈的誕生背景恰恰在此。
有信貸行業從業者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說我國的性教育是個笑話,那么金融消費觀念教育就是個冷笑話。社會在前進,雖然說拜金主義,但是,卻從來沒有人告訴過對方后果。學生對自身的還款能力的評估,把握幾乎為零。」
我真正惋惜的是那些,因為沒能把握自身駕馭貸款利益,最終含恨的無辜年輕人。這些非主觀的違約、黑中介的傷害,是真正需要去告訴年輕人的。我想,去教育青年一代正確的消費觀,去完善制度、法規、規則,在一疏、一教上下功夫。這恐怕才是社會、行業真正需要去做的。
通變善教,校園貸升華成公益項目的意義,大抵如此。
李安嶙,互聯網觀察者,著名專欄作者,以稀缺的觀點與高層對話聞名。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