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停車難如“登天”? 用戶一元訴訟哈啰討公道快訊
共享單車解決了“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難題,成了城市街頭巷尾的新寵。然而,隨之而來的停車問題卻成了讓人頭疼的“老大難”。
共享單車解決了“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難題,成了城市街頭巷尾的新寵。然而,隨之而來的停車問題卻成了讓人頭疼的“老大難”。近日,一位用戶因為共享單車停車難的問題,竟然將共享單車哈啰告上了法庭,并且僅僅索賠一元錢,這一舉動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出品丨網經社
作者丨十九
審稿丨云馬
一、共享單車P點成謎 停車變“捉迷藏”?
陳先生近期在北京海淀區的共享單車使用經歷可謂是一波三折。2月9日上午,他掃碼騎上哈啰單車,短短十分鐘后抵達目的地,本以為能輕松停好車,卻沒想到遭遇了“停車難”的尷尬局面。
陳先生將單車停放在劃線范圍內,準備關鎖時,哈啰平臺卻提示“你不在停車P點,無法還車”。他嘗試刷新定位、前往附近P點,均未能解決問題。由于時間緊迫,陳先生只好選擇支付1元調度費進行停車。
然而,四天后,類似的情況再次上演。陳先生在海淀區復興路附近騎行哈啰單車時,又遇到了鎖車難的問題。平臺不斷提示挪車,距離P點的數值也在不斷變化,卻始終未能成功還車,再次被扣除調度費。這次短短600米的騎行,停車卻耗費了20多分鐘,讓陳先生倍感無奈。
對于這樣的經歷,陳先生感到十分困惑:“P點到底在哪?為什么劃線區停有別的共享單車,我的卻停不了?”他認為,自己已經付費購買了哈啰單車的租賃服務,但經營者卻未能提供正常的還車服務,這已構成違約。而企業不是通過軟件設置便捷申訴渠道等方式采取補救措施,而是通過收取調度費的方式解決問題,這不僅浪費了消費者的時間,還造成了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有媒體報道稱,許多共享單車用戶明明將車輛停放在白線劃定區域內,軟件卻顯示車輛不在P點,以至于用戶不得不根據提示反復挪車,最終因停車時間長被收取額外費用,有些用戶則不得不支付調度費了事。相關報道引發熱議,網友紛紛表示存在相同經歷,更有人直言平臺故意借調度之名變相漲價。
二、億級騎行數據下的行業隱疾 共享單車亂象亟待解決
根據北京市交通委發布的數據,2023年北京全市互聯網租賃自行車騎行量達到了驚人的10.88億人次,日均騎行量近300萬人次,同比2022年增加了12.79%。這一數字的攀升,不僅體現了共享單車在市民出行中的普及程度,也反映出市民對于綠色、便捷出行方式的青睞。然而,在騎行量持續增長的背景下,共享單車行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問題。
業內專家指出,這種困境背后,既有技術限制又與部分停放區規劃不當有關。共享單車所用的衛星定位和還車導航不精準、個別停車位信號弱、用戶手機定位有偏差等綜合因素,加上受成本限制,企業投放車輛的定位精度有限,并且單車停放的調度也需要持續投入資金和人力進行運營維護,導致用車高峰期共享單車質量參差不齊從而“停不好”。
陳先生的遭遇便是這些問題的一個縮影。它實際上揭示了共享單車行業深層次的問題和現象。這一事件不僅牽涉到消費者的權益,更關乎共享單車企業的社會責任、行業規范以及技術革新等多個核心方面。
從服務質量和用戶體驗的角度來看,陳先生的經歷凸顯了共享單車企業在這些方面的不足。作為服務提供者,共享單車企業有責任確保用戶能夠便捷、高效地使用單車,并享受到良好的服務體驗。然而,定位不準、P點設置不合理等問題頻繁出現,反映出企業在技術和服務方面存在明顯的短板。這不僅影響了消費者的正常使用,還損害了企業的形象和信譽。
這一也暴露了共享單車行業在規范和管理方面的缺失。隨著市場的快速發展和競爭的加劇,一些企業為了追求市場份額和利潤,往往忽視了規范和管理的重要性。這導致了一系列亂象的出現,如亂停亂放、惡意破壞等,給城市管理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同時,這些問題也嚴重影響了消費者的使用體驗和行業的健康發展。
此外,陳先生的遭遇還引發了我們對共享單車行業技術革新的思考。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共享單車行業也應該與時俱進,通過技術創新來提升服務質量和用戶體驗。例如,優化定位技術、完善P點設置,降低用戶停車的難度和成本;開發智能調度系統,提高車輛的利用率和運營效率等。這些技術創新不僅能夠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還能夠推動行業的持續發展和進步。
三、服務滯后 價格卻持續攀升 共享單車成“價格刺客”
服務沒跟上,價格還在漲?近兩年,“共享單車又雙叒叕漲價了”的話題不時在網上引發討論。隨著行業進入成熟穩定期,企業便不再燒錢補貼用戶,而是開始向用戶側“收割”。
在今年清明假期期間,美團的確對其共享單車業務在上海市、廣州市的價格進行了調整,起步價從原來的1.5元/15分鐘,漲至1.8元/15分鐘。有網友反映,除美團單車以外,哈啰單車也在節假日期間上調了部分城市的價格。
在廣州,哈啰單車也推出了較平日漲價的節假日計費規則:起步價前15分鐘1.8元,時長費1元/15分鐘,漲幅與美團一致。然而,哈啰單車在北京和上海仍保持著全年統一的計費標準:起步價前15分鐘1.5元,時長費1元/15分鐘。
對此,美團工作人員回應稱:節假日人力成本、運維成本普遍上漲。共享騎行是重資產投入,算上折舊和人力費用,如不在部分城市進行價格動態調整,則很難維持運營。
此前,共享單車套餐騎行卡集體漲價,美團單車發布公告稱,由于硬件和運維成本的增加,2022年8月10日23時起,7天、30天、90天三檔騎行卡無折扣價分別調整為15元、35元、90元;而此前這三檔騎行卡無折扣價分別為10元、25元、60元,也就是說,這三檔無折扣價騎行卡分別漲價5元、10元、30元。“美團單車宣布漲價”也因此登上微博熱搜。
(網經社注:圖片采集自微博)
而一輛自行車200多元,以目前的共享單車促銷套餐,騎一年多也差不多這個價格。針對美團單車漲價,網友們紛紛留言吐槽,“比公交還貴,這么熱的天我還騎車?”、“開始漲價了,補貼結束了”、“我還是自己買輛吧”。甚至有熱心網友算了一筆賬,對比公交出行,騎16分鐘共享單車花費2.5元,比2元錢的公交還要貴。
網經社通過與此前評測數據對比發現,除了美團單車,哈啰單車也對價格進行了上調,7天、30天、90天三檔騎行卡原價從10元、25元、75元分別調整為15元、35元、90元;而滴滴青桔目前暫時未對價格進行調整(詳見:【電商評測】三家共享單車平臺價格體系對比 青桔居首 美團單車墊底)。
共享單車企業漲價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為了彌補成本,二是為了獲取更多的利潤。共享單車的成本主要包括單車購置和維護費用、人員工資、運營費用等。在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共享單車企業為了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來提高單車數量和服務質量。此外,共享單車企業也需要通過漲價來彌補高額的成本支出。
在這個信息透明、消費者日益理性的時代,共享單車企業不能僅憑市場份額和騎行量的增長來掩蓋服務質量的不足和價格的上漲。服務沒跟上,價格還在漲,這樣的現象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也影響了行業的健康發展。共享單車企業需要深刻反思,從提升服務質量、優化用戶體驗、加強技術創新和規范行業管理等多個方面入手,切實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