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位亞運會乳企贊助,伊利能制勝體育營銷嗎?互聯網+

亞運會營銷混戰,乳企為何也愛參加?
文 | 螳螂觀察
作者 | 青月
10月8日,杭州亞運會正式落下帷幕。
這屆亞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奪得201枚金牌、111枚銀牌、71枚銅牌,共383枚獎牌。金牌數超越2010年廣州亞運會的199枚,創歷史新高。賽場上閃耀著的中華體育精神激勵著全民參與亞運,升華成一場人文的交流。
亞運會的精彩不只是場上運動健兒的競技,賽場外那些獨具慧眼的贊助商也在和亞運會一起,實現體育與商業的共贏。
截至9月22日,杭州亞運會官方贊助企業達到176家,杭州亞運會、亞殘運會市場開發協議總收入累計達44億元。無論是贊助企業數量還是贊助金額都是亞運會歷史最佳。體育IP的聲量和商業價值,都肉眼可見地有了明顯地提升。
關于體育賽事,必然有乳企的身影。回顧今年杭州亞運會,乳品巨頭伊利成為官方乳制品的獨家供應商,同時簽約了諸多新生代運動員組成“伊利夢之隊”,圍繞體育賽事營銷動作頻頻。
為什么伊利等乳企要強化體育賽事營銷?背后能反映出怎樣的行業競爭格局變化?
強化體育賽事營銷,乳企想要“國民度”
品牌熱衷冠名賽事營銷,對于它們來說,是一個連接全世界每個地區、每個國家消費者的重要機會。具體來看,有兩個核心的底層邏輯:
一是龐大的流量。
比如亞運會覆蓋人口超過40億,它能夠聚集各地觀眾去看見每一個品牌。更進一步看,這一階段的品牌還具有強烈的排他性,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只有某一品類的一個品牌在不斷影響這40億人,沒有別的品牌參與,因此更加容易讓用戶記住。
二是強大的背書。
高端大型的體育賽事對品牌來說具有天然優勢,如果品牌得到認可,那么在消費者或者在客戶、渠道看來,就間接代表了品牌背后企業的實力。品牌通過一次性的投入,就能提高品牌熱度和消費者粘性。長期來說,是降低了品牌的營銷和渠道成本。
在流量和背書的基礎上,對于伊利等乳企來說,就可以做更多發揮。
通過和體育賽事的精神相契合,從而讓品牌做更深層的精神表達,以此來豐滿自己的品牌形象,最終實現品牌的長期建設,贏得更多消費者認同。
比如,此次杭州亞運會有著“綠色”和“全民化”兩個精神理念,圍繞亞運進行營銷的動作,伊利也有“綠色”和“全民化”兩條明顯的主線。
伊利旗下子品牌金典,攜手天貓超市,在杭州地標西湖邊推出“有機低碳亞運行”。這等于是動員更多消費者深度參與到體育賽事“全民化”之中,幫助大眾更好地理解亞運會和“綠色”理念。
除此之外,乳企在體育賽事營銷上能圍繞產品發揮很多創意,也成為了行業趨勢。
比如這次亞運會,伊利液態奶推出八款定制裝產品,涵蓋了金典、安慕希、植選、優酸乳、伊利純奶等品牌的單品,每款單品都會有自己獨特的形象。
其中,金典超濾牛奶亞運定制裝,在瓶身上將亞運logo中扇形元素與運動圖標相結合;安慕希則是借由“電競入壓”,順勢結合游戲角色的形象,推出了電競亞運定制裝。
這本質是乳企能夠借助體育賽事龐大的流量,進一步推出“聯名款”產品,為品牌帶來增量。消費者獲得了“聯名款”產品,會自發地傳播,奔走相告。當亞運會的內容在社交平臺上發酵,“聯名款”產品能成為一種社交貨幣,最終給品牌拉來新的消費者。
體育賽事營銷除了可以幫助實現品牌的長期建設,還實質上促進商品的短期銷售,為業務的增長做輔助。
去年冬奧會結束后不久,伊利披露了2022年1-2月銷售業績,實現營業總收入215億元左右,同比增長15%以上;利潤總額33億元左右,同比增速超過20%以上。
所以,通過體育賽事可以擴大品牌的影響力,乳企們借用體育賽事的“國民度”俘獲了各大消費圈層與不同消費群體的喜愛,以期望能反哺到業績的成長之中。
“牛奶”進入存量競爭,行業格局又將如何變?
關于體育賽事營銷,相信大家很容易聯想到“可樂”。
可口可樂起初贊助世界杯的效益相對有限,但長年累月的合作中,可口可樂為世界杯打的廣告終于開始反哺品牌——世界杯影響力不斷擴大、參與球隊不斷增加、觀賽人數不斷變多,可口可樂獲得的銷售轉化也更驚人。
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在冠名賽事營銷上的熱情絲毫不亞于伊利、蒙牛等一眾乳企。1970年美國人做過實驗,只有不到10%的人能喝出兩種可樂的區別。這意味著,品牌是維系購買的橋梁,而營銷正是塑造品牌最重要的一種方式。
尤其是“可樂”和“牛奶”兩個行業,本身都已經走到了存量市場競爭、依靠結構升級開拓增量的階段。這也是為什么乳企在體育營銷上的創意越來越多,都在考慮破圈提高國民度,維持自己現有市場份額的同時盡量去覆蓋更多消費者。
乳企不斷強化體育賽事營銷的現象,是行業競爭格局發生變化的一種體現。
回顧競爭格局,如同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伊利與蒙牛被認為是中國乳業的雙寡頭。2021年,伊利和蒙牛分別以25.8%、22.8%的市占率位列行業前兩位,行業CR2為48.6%,留給各區域乳企發揮的想象空間已經十分有限。
銀河證券研報曾提到,未來當CR4超過50%時,可以期待由雙寡頭向單一寡頭的轉變,行業龍頭未來有望形成市場占有率接近40%的穩固龍頭地位及高壁壘水平。
對比伊利和蒙牛,今年上半年,伊利營收661.97億元,同比增長4.41%;蒙牛營收511.19億元,同比增長7.12%。兩家的營收規模比較接近,也都保持穩定。
但兩家利潤之間的差距卻在拉大。今年上半年,伊利股份的歸母凈利潤63.05億元,同比增長2.81%;蒙牛乳業的歸母凈利潤30.20億元,同比減少19.48%。
這背后是伊利在品類結構升級方面表現更優。
液態奶方面,蒙牛這邊有300億大單品高端白奶特侖蘇、百億大單品基礎白奶和近百億常溫酸奶純甄。伊利這邊手握3個200億大單品,分別是基礎純牛奶、高端常溫奶金典、常溫酸牛奶安慕希,同時還有一個百億單品常溫舒化奶。相比之下,蒙牛更依賴特侖蘇,伊利則更為均衡。
在這樣的情況下,蒙牛液態奶業務營收占比超八成,整體營收也過度依賴液態奶業務,而伊利的液態奶業務占總營收的比例則不到65%。
再具體看第二增長曲線,今年上半年,伊利的奶粉及奶制品貢獻收入達到了135.21億元,同比增長12.01%。而同期蒙牛的奶粉業務營收卻只有18.94億,直接拉開了百億元的營收差距。
同樣作為高毛利乳制品的冰淇淋這邊,伊利上半年冷飲業務(主要生產冰淇淋、雪糕)營業收入91.58億元,同比增長25.54%。同時期,蒙牛冰淇淋業務收入43.1億元,同比增10.4%。
可以看到,在乳制品陷入存量競爭的背景下,品類結構升級占優為伊利帶來增量。
今年上半年,28家上市乳企實現營收1956.93億元,其中伊利和蒙牛兩家乳企共計營收1173.16億元,占28家乳企總營收的59.95%。行業資源在持續向寡頭集中,而向伊利所傾斜得的無疑更多。
所以,乳企新的行業競爭格局正在悄然形成,而變化的關鍵點則是在于乳企是否能抓住新的增量。在這個過程中,乳企不斷強化的體育賽事營銷,成為營銷層面里不可或缺的一環。圍繞體育賽事不斷挖掘營銷新創意,給消費者留下一個根深蒂固的品牌形象,又成為了關鍵。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螳螂觀察 Focusing on新消費新商業新增長,這是消費產業*傳統消費品牌升級NO.220深度解讀
此內容為【螳螂觀察】原創,
僅代表個人觀點,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核實版權歸屬,不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與我們聯系。
?泛財經新媒體。
?微信十萬+曝文《“維密秀”被誰殺死了?》等的創作者;
?重點關注:新商業(含直播、短視頻等大文娛)、新營銷、新消費(含新零售)、上市公司、新金融(含金融科技)、區塊鏈等領域。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