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之王”變“踩雷之王” 招商銀行的理財產品怎么了?快訊
招商銀行的理財產品又火了,但這次是因為暴雷火的。
海聞社訊 招商銀行的理財產品又火了,但這次是因為暴雷火的。
此前杭州徐女士投100萬只收回1萬元的事件,鬧得沸沸揚揚,海聞君此前也對此做過相關報道,但遭到了瘋狂投訴。不到一周的時間,相關方鍥而不舍地投訴了7次,當然這些投訴經過微信審判后都失敗了。畢竟確有其事的事情,又不是瞎編,還不讓說了?
圖源:公眾號后臺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招商近年來第一次理財產品踩雷了。
自2018年4月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和外匯局發布《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后,招商銀行已經多次踩雷。
比如,比較出名的MPS踩雷事件。
2016年,光大資本聯合暴風集團設立的浸鑫基金斥資48.08億元收購了歐洲體育版權運營公司MPS共計65%的股權,但兩年后MPS因拖欠債務于2018年10月被倫敦高等法院裁定破產解散。
招商財富作為浸鑫基金的最大股東,出資高達28億元,持有53.82%的股權。2023年9月,招商銀行才與光大資本達成和解,獲得26.4億元的補償。
此外,2021年8月,2021年11月,招商銀行又先后踩雷大業信托·君睿15號項目集合資金信托計劃與外貿信托—富榮166號恒大成都天府半島項目集合資金信托計劃,這兩個信托項目都是房地產行業的投資項目。
招商銀行為何會頻繁踩到這些雷?要知道,招商銀行早年被譽為“零售之王”,靠綜合理財服務出名的,應該行業內比較專業的才對。
2014年年末,招商銀行的非利息凈收入占比就已經達到32.47%,到了今年上半年,這個數字上升到了39.61%。據了解,代銷金融產品、資產管理手續費和傭金、托管業務傭金是招商銀行非利息收入的壓艙石,在去年,招商銀行1244.54億元非利息凈收入中,這部分收入就超過了30%。
2018年資管新規實施后,基金子公司的資產管理業務因管控趨嚴,但零售之王確是這個時候彎道超車的,2022年,招商財富成為了國內資產管理規模最大的基金子公司,平均管理規模達2949.99億元,占行業比例達13.67%。然而,招商財富的問題是,他沒辦法直接持有私募牌照。
其一般通過與非招行系統的私募管理人組建合伙企業推出私募產品,或者使用招商銀行系統的關聯方私募管理人作為執行事務合伙人,亦或者間接參與一個嵌套式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牌照,在最近的這起事件中,徐女士購買的產品就是第一種情況,合伙推出私募產品。但無論何種方法,不直接參與并不能讓招行在事件中隱身,質量控制問題依然需要警醒。
值得一提的是,招商銀行近年還因為這些理財問題頻頻被罰,光2021年5月被罰的27項中,就有8項與理財業務有關。到最近,今年6月,招商銀行和旗下子公司招銀理財還因為理財業務未能有效穿透識別底層資產,信息披露不規范,損害了投資者的知情權,收到國家金融監管管理總局發出的兩張罰單,共計罰款1200萬元。
理財產品應該首要任務應該是理財,而不是“零售”,如果無法做好產品篩選與安全控制,必然會逐漸喪失投資者的信任,不要讓“零售之王”真的變成“暴雷之王”。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