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七年仍陷泥潭,大眾安徽新能源“夢碎”汽車
盡管大眾與本土科技企業合作頻繁,但技術整合與用戶體驗優化需要時間,而安徽大眾已沒有試錯資本。
編輯導語:盡管大眾與本土科技企業合作頻繁,但技術整合與用戶體驗優化需要時間,而安徽大眾已沒有試錯資本。
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而在這場混戰中,大眾在華的第三個合資公司——大眾安徽卻以一種近乎“擺爛”的姿態在行業內不溫不火。近期,其母公司江淮汽車的一紙財報徹底撕開了這家合資企業的遮羞布:2024年江淮汽車營業收入為421.16億元,同比減少6.2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虧損為17.84億元,同比下滑1277.59%,由盈轉虧。
早在1月份,江淮汽車就在業績預虧預告中表示,2024年業績預虧的主要原因:一是2024年公司聯營企業大眾安徽經營業績出現虧損,導致報告期內公司確認對大眾安徽的投資收益為-13.5億元左右,占虧損總額的75%以上。
更令人諷刺的是,這家成立7年有余且手握大眾集團技術資源與政策紅利的合資企業,旗下僅有的一款車型ID.與眾2024年全年銷量僅千余輛,進入2025年后銷量更是無從查詢。
大眾安徽的銷量、虧損困局
盡管大眾集團聲稱“虧損在預期中”,但市場顯然無法接受這一解釋——作為大眾在華唯一絕對控股的合資企業,大眾安徽不僅未能成為江淮的利潤奶牛,反而成為吞噬其現金流的“黑洞”。
更值得玩味的是,大眾集團在財報中強調中國是其新能源轉型最成功的市場,ID.系列全球銷量突破55萬輛,但細看之下,這一光環與大眾安徽毫無關聯。數據顯示,南北大眾的ID.系列合計年銷26萬輛,而大眾安徽的ID.與眾全年銷量僅為千輛。這種“集團高歌猛進,合資邊緣化”的反差,暴露了大眾安徽從戰略到執行的全面潰敗。
首先是產品層面,大眾安徽自2020年變更股權更名完成后,時隔4年首款產品——ID.與眾才正式推出,該車定位“高端純電轎跑SUV”,售價20.99萬-24.99萬元。雖然ID.與眾基于大眾MEB平臺改造,但智能駕駛系統未搭載激光雷達,車機交互體驗落后于本土競品;設計上雖強調“金色鑲邊”的豪華感,卻被吐槽“用力過猛,缺乏高級感”。
自2024年7月份ID.與眾上市后,該車在市場一直為曾引起水花,處于不溫不火狀態,前期消費者對于“國內首個金標大眾”仍抱有期待,但“名不副實”的產品力也逐步讓市場將其邊緣化。即便是在2024年11月份,該車采取了降價策略,仍未能對銷量起到提振效果。
其次,在大眾安徽的渠道也一直備受詬病。截至2024年底,其零售網絡僅覆蓋20余個城市,且新一線城市門店稀缺,消費者普遍反映“買車難、售后無門”。相比之下,南北大眾的ID.系列已形成全國性銷售網絡,售后服務體系成熟,這也為雙方拉開差距奠定了基礎。
戰略失誤下的“敗局”
大眾安徽的困境,本質上是大眾集團轉型戰略失誤的縮影。
當南北大眾早在2021年推出ID.系列搶占國內新能源市場時,大眾安徽卻因合資股比談判、管理層更迭等問題拖延至2024年才發布首款車型。如今,中國新能源市場已進入“智能化內卷”階段,大眾安徽的“慢半拍”成為致命傷。
與此同時,國內本土化品牌的“乘勝追擊”也進一步積壓了大眾安徽的生存空間。當前國內車企幾乎都在20萬-30萬元價格帶布局密集,與之相比,ID.與眾既無性價比優勢,又缺乏技術護城河,淪為“炮灰”。
面對首款車型的“初戰告敗”,大眾安徽的決定將后續車型,由原本的 MEB 平臺純電架構,切換至與小鵬汽車合作的 CEA 架構。但這其中存在的問題是,CEA 架構的硬件是由大眾科技(VCTC)主導開發,小鵬汽車主要為域控制器等硬件,而CEA 架構下的軟件匹配,包括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等都需要另外開發,這項工作主要由大眾科技(VCTC)、Cariad 中國和酷睿程(Carizon)三方共同完成。
三方之間復雜的溝通方式,使得研發的溝通更復雜了,三個開發主體還需要進一步磨合。這進一步限制了大眾安徽新產品的進度。與此同時,根據知情人士透露,,大眾安徽的決策流程漫長且復雜,表面上是由該公司自己決策,但實際上德國大眾,乃至總部位于北京的大眾中國,都會在各個方面影響到大眾安徽。
這也導致了其發展策略和產品的滯后。落后就要挨打,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按照大眾安徽計劃,按照規劃,2026 年開始大眾安徽會推出基于 CEA 架構的產品,售價預計下沉至 14 萬到 18 萬元,與 ID. 與眾拉開了差距,這也是大眾安徽高管口中,那個更重要的時間節點。
但毋庸置疑的是接下來的新能源市場競爭將更趨慘烈,小米、鴻蒙智行、乃至傳統車企推出的子品牌進入市場玩家持續涌入,安徽大眾的“后發優勢”已被消耗殆盡;另一邊,南北大眾的ID.系列經過4年的發展已經在國內新能源市場逐步站穩了腳跟,大眾安徽在2026年再大規模投放新產品無疑會形成“兄弟相殘”的局面。
最后,盡管大眾與本土科技企業合作頻繁,但技術整合與用戶體驗優化需要時間,而安徽大眾已沒有試錯資本。江淮在其中要面對的或許是如何及時止損,;而對大眾而言,如何收拾這一“面子工程”,將是其轉型路上必須面對的難題。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