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長安 還能剛多久?快訊
在很多年輕人眼里,和BBA和特斯拉比起來,長安汽車或許不那么起眼。
文 | AUTO芯球
作者 | April葉
在很多年輕人眼里,和BBA和特斯拉比起來,長安汽車或許不那么起眼。但就是這個車企在去年剛度過了它的160歲生日,論年齡,他起家比奔馳、凱迪拉克還老。論資歷它做車比特斯拉、比亞迪還早。
一、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么個現象啊。近幾年汽車的款式是層出不窮,整個車圈就像一個大雜燴,十年前在街上看到車起碼還能認出七八輛自己認識的。現在呢?長著咱都不認識的模樣。
誰讓汽車圈越來越卷呢?各大廠商為了不被對手卷入車底,要么卷自己、卷續航、卷配置卷價格、要么卷友商。什么站你家車頂、舉報友商壟斷,在你家展臺旁邊發冰淇淋,有什么科技就用什么狠活。
而在車圈都忙著內卷互掀老底的時候,小鵬請來林志穎做代言人。讓大家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孫子兵法。這一系列操作下來廣大吃瓜群眾過足了瓜癮,但國內的汽車廠商們,誰能說扒了對方的老底,自己就能變好呢?
你看長安和吉利,當時撕得不可開交,最后依舊重歸于好,還簽署了戰略合作。要說長安這個牌子,也是個神奇的品牌。長安汽車在我國已經有160多年歷史,它的發展背后,是我國汽車工業百年發展史。
長安汽車的前身是上海洋炮局,作為我國近代史上第一家工業企業。它是在李鴻章授命下和英國人合資于1862年創辦。一年后上海洋炮局遷往蘇州更名蘇州洋炮局。也是在同年福特汽車創始人亨利·福特在大洋彼岸誕生。
但直到1957年長安才開始踏足汽車領域。當時國內正熱火朝天搞生產,恨不得一天等于20年。在這樣的背景下,剛改名為國營長安機器制造廠的長安,開始了轟轟烈烈的造車之路。
高層在1991年視察上海大眾時,曾說“如果不是改革開放,我們生產的汽車還會用錘子敲敲打打。”而長安的第一輛車正是用錘子敲出來的。
當時廠里的工作人員在沒有任何經驗情況下,以手頭僅有的一輛CJ-5吉普車為參照物,用仿造+改造的方式一錘子一榔頭,終于在1958年“敲打”出了國內第一批可量產的吉普車,命名為“長江牌46型越野吉普車”。
一年后,20輛長江牌普吉車,出現在國慶十年大閱兵上。據說“長江牌”這名字,借鑒了“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這句詩。以長江為名,展示長安“不懼艱險前途廣闊”一往無前的志向。
當然這確實是一輛“一往無前”的車,因為它沒有倒檔只能往前開。不過那時候,它還沒有飛入尋常百姓家。20世紀80年代,為了適應改開后的新形勢,長安順勢而為,開始從軍工轉向民用。
但和其他企業一樣要轉型,必須經歷陣痛。長安轉型的第一個陣痛,就是沒能找到轉型的參考車。直到1981年長安職工在廣州參加廣交會時,看到了鈴木微型卡車。長安便決定學習鈴木做微型車。
但馬上第二個陣痛就來了,當時廠里很多職工并不理解微車項目。很多中下層普通工人甚至覺得這是吃飽了撐得沒事干。為了說服員工,長安只能請來時任重慶計委副主任陳之惠給大伙做思想工作。
長安以為有了人和就能順利造車了。但很快第三個陣痛又來了。廠里的技師和工人們在拆解了兩臺鈴木微卡零件之后,發現以長安當時的技術很難仿造。眼看轉型就要失敗長安做了改變命運的決定——和鈴木合作。
但很快,傲慢且小家子氣的鈴木,成了長安轉型的第四個陣痛。鈴木對長安拋出的合作橄欖枝一開始嗤之以鼻,在長安不斷的洽談下鈴木才答應。不過前提是長安必須先獨立組裝2臺樣車,成功就合作,失敗就滾蛋。
二、
鈴木想讓長安知難而退,因為在那時鈴木車用的零件,很多國內都沒有。但明顯它低估了長安的實力。沒有的零件,長安一邊自己加工,一邊派人跑全國各地去搜尋能用的。而一些更復雜的零件,長安用了祖傳的方法——一錘子一錘子敲出來。
同時期的大洋彼岸,馬斯克正靠著自己設計的太空游戲軟件,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國內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剛考入位于中南礦冶學院(中南大學),攻讀冶金物理化學系。
功夫不負有心人。1984年長安終于將兩臺樣車獨立組裝了出來,成功拿到了鈴木授權,開始了它的第一次創業。那年年底第一批長安牌微型載重汽車正式下線,也把我國汽車工業拉進了微車時代。
雖然鈴木答應長安會幫它做大做強,但事實卻是這只是鈴木畫的一張餅。因為除重慶長安外,鈴木又將它家奧拓車的生產版權,授權給了湖南江南、吉林江北和西安秦川,加上它自身,腳踏5條船的鈴木,根本不能給長安全部支持。
多年后,西安奧拓改產福萊爾賣身電池大王比亞迪,江南江北奧拓奄奄一息,活下來的只有長安奧拓。但當時這情況也讓長安認識到,不能把合資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它開始向福特、馬自達等其他汽車品牌尋求合作。
長安一度成為合資品牌最多的車企,其中最成功的當屬和福特的合作。巔峰時期,長安福特對集團的利潤貢獻一度接近90%。2016年銷量更是達到95.7萬輛,長安福特也被稱為長安的“現金奶牛”。
比起其他品牌合資車,長安合資車價格并不貴。長安鈴木甚至只要4-7萬合資+低價,一推出便廣受市場歡迎。這也讓長安的營收,從不足23億狂飆到超350億,一舉超過當時中國汽車三大集團之一的東風,躋身為國內四大車企。
在長安風風火火搞合資的時候,其他老牌車企。如吉利、長城等,卻開始走上自主品牌道路。雖然早在2003年,和福特合資的時候,長安也開始了從商用車轉向自主品牌乘用車領域的“第二次創業”。但當時在合資車的光環下,長安自主乘用車并沒有得到太多關注。
一直以來,靠合資車和自主品牌兩條腿走路的長安。或許自己也想不到,曾因合資車而被忽視的自主品牌乘用車,有一天能逆襲成參天大樹。而“現金奶牛”合資車,很快就威風掃地變成了“現金碎鈔機”。2017年850次的投訴記錄,讓它“榮登”消費者協會“黑榜榜首”。
也是在這一年,自主品牌車迎來黃金年代。吉利全年賣出120多萬輛,成為當年自主品牌銷冠。長安自主品牌乘用車銷量也達到了106萬。合資車長安福特卻意外爆冷,只賣了80多萬輛。長安鈴木更,慘全年銷量只有8萬多輛。
三、
這并不讓人驚奇,國產汽車的崛起,合資企業“躺著賺錢”的時代必將過去。從2015年到2017年,中國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占比,就已經連續三年增長。而長安自主品牌乘用車在2016年就成為了當年的自主品牌車銷冠。
其實早在2009年,長安汽車就以142.5萬輛的自主產銷量,成為國內首家產銷過百萬輛的車企。2015年隨著第100萬輛乘用車下線,長安自主品牌乘用車,年度銷量突破100萬大關。由此長安創下了我國汽車工業史上首個”雙百萬“記錄。
而在長安之前,只有上汽大眾、一汽大眾、上汽通用和北京現代這四家合資品牌,創造過產銷雙百的神話。但沒有一家像長安這樣快,連最快的北京現代也用了11年時間。而長安從2006年首款乘用車奔奔上市,到2015年產銷破百萬,僅用了9年時間。
“城頭變幻大王旗,各領風騷三百年”,當我們把視野擴到國內整個汽車工業,合資品牌在下探、自主品牌在突圍,兩者從涇渭分明到短兵相接,而國內車企彎道超車的重任,就落到了新能源車上。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長安也明白危機之中蘊藏轉機,在新能源車領域,長安不僅推出了“深藍汽車”,還和華為、寧德時代合作,推出了針對高端市場的阿維塔。
但做油車數一數二的長安,做電車卻還差一口氣。深藍被質疑“油改電”,最后只能靠降價維持銷量。定位高端市場的阿維塔,也陷入了“賣不動”的尷尬局面。
或許這和開頭說的,長安被看作是低端車有關。雖然長安自主品牌占比達到80%,但大部分仍是低端車,競爭力不強。
雖然長安已開始布局高端市場,在智能化和新能源領域分別提出了“北斗天樞”和“香格里拉”計劃,但真正讓消費者買賬的,還得回歸到自主研發實力。
雖然現在還不能確定,新能源車能否在長安汽車的功勞簿上再添一筆。但有自主品牌成功在先,加上百年車企深厚的研發底子,未來汽車行業的勝負也未可知。
從1862年至今,經歷了洋務運動、抗日戰爭的長安,成長于新中國,起飛于改革開放一代代長安人的努力造就了今日百年長安。我國汽車工業,也正是有一代代人的專研和付出,才有了今日汽車大國風范。在邁向汽車強國的路上,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給國產汽車以信心和支持。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