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價再創新低,市值“腰斬”,又陷入無邊界戰爭,美團如何自處?快訊
自美團披露2023年第三季度財報后,就一直身處市場輿論風暴中,二級市場的投資者們也紛紛用實際行動投下了對美團不被看好的“下行票”。
自美團披露2023年第三季度財報后,就一直身處市場輿論風暴中,二級市場的投資者們也紛紛用實際行動投下了對美團不被看好的“下行票”。根據股價走勢,美團自財報公布后就一直處于下行之勢。
12月13日盤中,美團的股價曾一度報80.90港元/股,創一年內(52周)新低。相比之下,美團于2023年1月5日曾報195.60港元/股,8月1日曾報150.00港元/股,相對下跌58.64%,已然“腰斬”。
按12月15日的收盤價84.95港元/股計算,美團的總市值約為5304.28億港元,相對蒸發約6908.99億港元。僅就財報發布(11月28日)以來,美團的市值也相對減少超千億港元(約1127億港元)。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最新財報數據,美團今年第三季度實現總營收764.67億元,同比增長22.1%;經調整凈利潤57.27億元,同比增長62.4%。
照理說營收和凈利增速均實現兩位數增長,美團交出的這份成績單也算可觀,而且在財報后的電話會上,美團CEO王興還表示,正考慮推進一筆價值10億美元的回購計劃。
但現實是殘酷的,這一切顯然都沒有支撐起美團的股價,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割裂現象?
一、腹背受敵,美團核心業務如何突圍?
眾所周知,美團建立起最深的護城河是以包括餐飲外賣與閃購、到店、酒店旅游等為核心的本地商業業務,經過美團十幾年的開疆辟土和普及心智下,護城河越拓越寬,實力也毋庸置疑。
有報告顯示,2022年,美團在外賣領域的市場份額逼近70%,營收是餓了么的3倍,也以1個億DAU的絕對優勢,領先于1700萬左右DAU的餓了么。
這種優勢也讓美團核心業務業績得以穩步發展,今年三季度,美團核心本地商業收入同比增長24.5%至576.91億元;經營利潤達到100.96億元,同比增長8.3%。
還有一大亮點是在餐飲外賣業務上,美團依然保持了強勁增長勢頭,單日訂單量峰值達7800萬單,創歷史新高并比三年前翻了一番。
既然支撐起美團向前穩固發展的核心業務能在當下經濟處于下行周期且消費疲軟的大環境下,還能保持較好增速,那么為何美團卻不受二級市場投資者青睞呢?
貝多財經深度分析下,認為核心原因在于其到店業務所代表的本地生活賽道正在被大廠圍攻,腹背受敵,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事實上,美團所在的本地生活服務領域,早已被新舊玩家所盯上。以抖音為例,2019年,抖音就通過在本地生活板塊上線三四千家酒店優惠券等團購活動來直接從美團口中奪食。隨后的兩年時間中,抖音更是馬不停蹄的組建了本地生活商業化團隊鉚足勁布局相關業務,以“0抽傭”、低抽傭模式吸引商家入駐,再將大量優惠折扣反饋給用戶端,實現兩手抓穩住流量,該戰略于抖音而言可謂屢試不爽。
官方數據顯示,抖音本地生活業務在2022年的GMV達到770億,今年GMV目標為1500億。此外,2023年,抖音本地實際核銷的GTV預估在1000億-1500億,體量為美團的1/4,抖音電商GMV大約也是阿里的1/4-1/5。
不僅如此,在抖音背后,拼多多、快手、小紅書等平臺也正在加速入場本地生活,美團的千萬億級蛋糕將不可避免地被大規模瓜分。比如,拼多多已上線本地生活入口,主要售賣由商家提供的美食相關的特惠餐飲券,以及代下單服務等。
而小紅書則是上線“官方探店合作中心”并推出“100家探店計劃”,利用分傭模式打通了探店博主和商家的變現閉環??焓忠怖米陨矶桃曨l和直播不斷加碼本地生活,將本地生活業務獨立為一級部門進行長遠謀劃發展。
亦或是受此影響下,在此次業績發布會上,美團CFO陳少暉在展望四季度時表達了擔憂并表示,“預計餐食外賣業務營收的同比增速將低于第三季度,閃購業務營收的同比增速(與三季度相比)將持平,但兩個業務的客單價都會出現下降”。
可見,越來越多的競爭者都在爭相布局,顯然會不斷蠶食掉美團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一家獨大市場份額。
那么,面臨各大巨頭圍剿下,美團又該如何突圍呢?
二、以“兩手抓”開打攻守戰,美團成效如何?
當然,美團也沒有坐以待斃,而是積極應對挑戰,其核心腹地被侵占,只有硬著頭皮往上沖,才能守住陣地,于是美團內外兩手抓進行反擊。
在對外進攻上,美團“照葫蘆畫瓢”,學習抖音重內容模式,在APP里開發了短視頻和直播業務,銷售外賣商品券,想要借此與抖音相抗衡,最終目的是留住用戶。
而在對內投入上,美團則表現得較為激進,毫不吝嗇的選擇了砸錢補貼和營銷路徑。財報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美團的銷售及營銷開支由去年同期的108.86億元增長55.3%至169.05億元,占收入比重由17.4%增長至22.1%。
但是從目前成效來看,美團這些動作在市場上并沒有激起太大水花。
首先,從用戶消費習慣來看。消費者去美團平臺就是為了點外賣和領取到店優惠進行消費,而不會花費大量時間去看直播和短視頻。也就是說,美團作為生活服務類平臺,用戶更在意的是消費優惠體驗,而非內容電商。
其次,從運營模式來看。美團上線短視頻和直播最核心還是在于為主營本地業務所服務,并非像抖音那樣從短視頻+直播這種種草內容形式,搭配創新算法模型,通過前期低抽傭和賦能流量,將用戶需求精準導向商家,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商家都愿意入駐抖音。
最后,美團的工具屬性其實已經深入人心,基本上到店、酒旅、外賣這三大業務不用再消耗營銷成本。但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快速突圍,三季度急劇增長的營銷成本反而還加重了自身資金負擔,直接導致了美團核心本地商業分部的經營溢利由2023年第二季度的111億元減少至2023年第三季度的人民幣101億元,經營利潤率由去年同期20.1%同比減少2.6個百分點至17.5%。
三、新業務持續虧損,美團新故事還好講嗎?
為了全面布局做大做強本地生活服務生態,美團已經拓展了包含美團優選、美團買菜、快驢進貨(餐飲供應鏈)、網約車、共享單車、充電寶、餐飲管理系統等新業務。
但現在看來,作為多個市場的“后入局者”,美團挺進的很多新業務,一直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夾縫中生存。比如買菜業務有拼多多的多多買菜,充電寶業務有怪獸充電寶、街電充電寶等,其他業務也是如此。
本以為能在市場環境向上發展的機遇下,美團在消費市場開拓的新業務能夠快速鋪展開來,然而近幾年整個大的消費市場環境愈發疲軟,再疊加各品牌間的競爭過于激烈,從而導致美團開辟的新業務規模做大、資產模式做重的同時,也不免陷入大而不強的境地。
也就是說,即便美團的市場份額很高、營收規模也在增加,但新業務就是不賺錢,一直在拖后腿。據統計,近三年美團新業務每年都在虧損,總計虧損高達約776.49億元,而今年三季度則又虧損掉51.12億元。
具體到拆分業務來看,在2017年網約車風口正盛之時,美團推出打車服務,幾經砸錢投入運營,今年2月份美團打車日單量在100萬單左右,其中自營訂單占比約40%,而滴滴出行日訂單量超千萬,兩者不在一個等級。如今美團打車在內部宣布放棄自營打車業務,全面轉向聚合模式。
再比如,2020年,線下充電寶產品在“三電一怪獸”四大品牌培養之后,市場空間不斷被釋放,于是美團再度發力共享充電寶業務。然而在一年之后,美團共享充電寶業務不斷收縮,負責人高程離職,部門諸多BD轉崗至美團優選,美團充電寶逐漸拋棄自營點位,交由代理商接盤運營。
歸根結底,美團始終沒有能夠打造整個業務協同生態圈,以新老業務互動的多元化模式覆蓋全流程來反哺于主營業務,無論是共享單車、網約車、充電寶等新業務,大都各自為營,沒有與其主業外賣餐飲、酒旅、團購等形成一整條閉環鏈路和有效協同,很難產生聚集效應。
管理層也坦言,第四季度,美團將面臨來自新產業收入增長的更大壓力,共享出行、縮減規模和優質收入交換的影響依然存在。
早些年,憑借著覆蓋范圍最廣、配送履約能力最強的騎手團隊與線下配送能力,以及經過數年時間在本地生活市場完成對用戶的普及認知的優勢加持下,美團迎來了爆發期,收獲了一大波紅利。
但商業市場總是變化莫測,在核心業務面對競爭對手絞殺及新業務還未盈利的困局下,美團需要做的還有很多,我們也期待其還能再講出不一樣的“好故事”。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