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爾佳,賺錢“不佳”快訊
10月23日,哈爾濱敷爾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敷爾佳”)公布了2023年第三季度報告。
10月23日,哈爾濱敷爾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敷爾佳”)公布了2023年第三季度報告。
報告顯示,前三季度,敷爾佳營業收入13.39億元,同比增長1.86%。凈利潤5.36億元,同比減少17.33%;第三季度,敷爾佳營業收入4.71億元,同比減少5.47%。凈利潤1.83億元,同比減少37.26%。
截圖源自敷爾佳三季度報告
截至收盤,敷爾佳股票下跌3.95%,報40.10元/股,總市值160億元。上市不足3月,其市值相較最高點的320億,已蒸發50%。
有“醫用敷料第一股”之譽的敷爾佳,似正在走下“神壇”。
光環漸褪
凈利潤大幅下滑37%
從成立到上市,敷爾佳僅花了6年時間。
2019年5月,李佳琦在直播間喊出“爛臉的女生給我囤上100張敷爾佳”。當晚,敷爾佳白膜一晚售出25萬片,由此走向“爆火”。
此后,敷爾佳在兩年內三闖IPO,終于敲開A股大門,并于今年8月1日如愿登陸深交所,發行價高達55.68元/股,并在上市首日創下最高80.04元/股。
上市前后,隨著招股書的披露,一系列光環始終圍繞在敷爾佳身上——如2022年,敷爾佳的毛利率高達83%,直逼茅臺;成為國內第一批獲準上市的透明質酸鈉成分的II類醫用敷料貼類產品生產企業。
但光環籠罩的同時,爭議也未曾間斷。
“148元一盒的敷爾佳面膜成本僅10元”的話題,曾在去年登上微博熱搜榜;上市后,其股價一路震蕩下行,至今仍在破發狀態;9月13日,敷爾佳公告稱其董秘辭職,也引發輿論關注。
敷爾佳股價走勢圖(截圖源自百度股市通)
普通投資者對敷爾佳的信心,也在減弱。三季報顯示,截至2023年9月30日,公司股東戶數為27337戶,相較上市首日的37080戶,減少了26%。
業界猜測,二級資本市場的遇冷,或與其上市后的業績有關。
今年8月底,敷爾佳公布了上市來的首份財報。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敷爾佳營收8.69億元,同比增長6.33%。凈利潤3.54億元,同比下滑1.09%。而到了第三季度,其盈利能力不僅未能扭轉,下滑態勢還呈繼續擴大之勢,同比減少37.26%。
事實上,在一些電商平臺,敷爾佳的表現也不盡人意。儀美尚通過飛瓜數據抖音版發現,從今年6月-9月,敷爾佳的預估GMV在抖音平臺一直徘徊在41-63位之間。
冰火兩重天
研發費用率1.1%,宣傳費用占比9成
敷爾佳三季報顯示,前三季度,公司研發費用約為1561.57萬,同比去年的1113.32萬元,大增40%;不過,看似研發費用在大幅增長,但若從研發費用率看,僅為1.17%。
與此同時,公司期內銷售費用約為3.55億元,同比去年的2.90億元,增長了約22%。從占比看,其研發費用僅為銷售費用的4.4%。
公開數據顯示,2022年,敷爾佳擁有員工480人,其中研發人員僅8人,占員工總數1.67%。今年,敷爾佳似乎正在加強研發端的投入,上半年,敷爾佳研發人員已增加至22人。
投入在增加,但敷爾佳的自主研發能力并不足。招股書顯示,2022年,敷爾佳自主研發投入占研發費用的比例為12.57%,而委托外部機構進行研發的費用占比81.55%。
另據企查查信息,截至10月23日,敷爾佳共持有有效專利23項。其中,發明授權3項,實用新型4項,外觀設計16項。與A股上市的美妝企業相比,這一數字稍顯遜色。
截圖源自企查查
對比來看,敷爾佳在營銷上可謂駕輕就熟。
自敷爾佳在李佳琦直播間爆火后,其也抓住了“流量密碼”。不僅簽約當紅藝人,如袁姍姍、趙露思等作為品牌代言人,還與眾多熱門綜藝進行合作,比如《妻子的浪漫旅行4》、《誰是寶藏歌手》等,大大提升品牌的曝光量。在小紅書、抖音和B站等社交媒體上,敷爾佳也進行廣泛“種草”,對消費者不斷進行滲透。僅在小紅書,目前與“敷爾佳”相關的筆記就有6萬多篇。
財報顯示,僅2022年,敷爾佳的宣傳費用就達到3.54億元,占銷售費用的比重高達90.77%。上市后,敷爾佳也依然將“火力”壓在了營銷端,這從其募集資金的用途可略窺一斑。
據招股書,敷爾佳上市擬募集資金18.9億元,其中擬投入“品牌營銷推廣項目”的資金為8.86億元,占比近半。而擬投入“研發及質量檢測中心建設項目”為5698.53萬元,占比3%。
轉型“妝字號”
敷爾佳亟需“新故事”
公開信息顯示,敷爾佳的在售產品,主要以醫療器械類敷料產品和功能性護膚品為主。而這兩類,也正是國內專業護膚市場的兩大“主角”。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2026年,中國專業皮膚護理產品中,醫療器械類敷料產品市場規模將達253.8億元。
截圖源自敷爾佳官方微博
根據敷爾佳2023年半年報,敷爾佳旗下已擁有多個年銷過億元的單品,其中就包括“械字號”的醫用透明質酸鈉修復貼等產品。
由于“械字號”產品需取得醫療器械類生產許可證,其生產門檻相對“妝字號”要更高,因而在銷售端相對更具優勢。不過,曾助力敷爾佳登上“醫用敷料第一股”的“械字號”產品,現下前景也并不樂觀。
2020年1月,國家藥監局發文稱,根據《醫療器械通用名稱命名規則》要求,不得存在“械字號面膜”的概念,醫療器械產品也不能以“面膜”作為其名稱,以敷爾佳為代表的品牌面臨第一輪重創。
今年7月,國藥監局公布《2023年第二次醫療器械產品分類界定結果匯總》,該文件提出,透明質酸鈉貼、透明質酸鈉凝膠等部分醫用敷料常見成分均列入“建議不作為醫療器械管理的產品”,而是否用于創面是其分類的重要判斷依據。
隨著醫療器械產品的經營監管趨嚴,類似敷爾佳這樣以“械字號”的生產企業,也將面臨新的挑戰。似乎意識到這一點,敷爾佳也正在不斷加大“妝字號”產品的生產,向美妝企業轉型。
公開信息顯示,2021年,敷爾佳還屬于醫療器械業務。2022年,敷爾佳化妝品類功能性護膚品的銷售收入占比已經達51.05%,首次超過醫療器械類占比,實際上已屬于化妝品制造行業。
然而,在高度內卷的化妝品行業,敷爾佳能否成功講述第二增長曲線的“新故事”,還猶未可知。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