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的“陰陽”:造車新勢力恐為他人做嫁衣快訊
2月20日,理想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想發布了一條微博,引發爭議。
2月20日,理想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想發布了一條微博,引發爭議。
“2023年復盤做的不好的地方。1、銷量不行。37.6萬輛銷量,其中40萬輛都是賣給二手車商的。2、NOA特別拉垮。只推送給了李想一人,而不是全量車主。3、做不到某些品牌的車,180時速追尾大貨車,可以把貨車撞到木星軌道上去,自車駕駛員毫發無損。總結完畢。知錯就改,2024年改進。”這條微博中幾乎處處在陰陽怪氣,嘲諷曾經質疑理想汽車的觀點,包括“理想沖量將車賣給二手商”、部分用戶對理想汽車NOA功能和安全性的質疑等等。
更有意思的是大貨車追尾那條,則被認為是“內涵”賽力斯旗下的問界。此前理想L7發生了一起高速追尾大貨車事故,造成一死三傷,L7除了A柱之外其他柱均斷裂。而在問界M9發布會上,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董事長余承東展示其與大貨車碰撞的測試視頻,在M9遭到擠壓時ABCD柱均未變形。“某品牌把貨車撞到木星駕駛員毫發無傷”的段子也就因此而來。
作為公眾人物、造車新勢力的領軍人物,李想此番“陰陽”有失身份,引發廣大網友不適。李想為什么要在開年“陰陽”問界?網友評論可能“真相”了:被問界打急了。
據中汽數研《2024年1月部分新能源銷量》顯示,賽力斯(問界)銷量為36838輛,同比增長654.1%,排名榜單第四,超過了理想的31165輛。而榜單前三名則分別為比亞迪(約20.14萬輛)、吉利(約6.58萬輛)以及五菱(約4.1萬輛)。同時,理想、小鵬等新勢力頭部車企,1月銷量均出現了環比下降,降幅分別達到了約37%和60%。
李想曾自己也曾發微博稱“問界M7直接把理想ONE打殘了”,顯得坦誠又謙遜。而12月問界新M7和M9上市后的強勢銷量,讓李想失去了從容。
焦慮的并非只有李想,近日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也表示:“2024年是中國汽車品牌進入‘血海’競爭的第一年,也就是淘汰賽的第一年。”
可能,造車新勢力們的焦慮期才剛剛開始。
造車新勢力背腹受敵, 優勢不再
理想的2023年其實過得并不差。
數據顯示,2023年造車新勢力銷量數字排名和銷量輛從高至低分別為:廣汽埃安(48萬輛)、理想(37.6萬輛)、蔚來(16萬輛)、零跑(14.4萬輛)、小鵬(14.1萬輛)、哪吒(12.7萬輛)、極氪(11.8萬輛)、問界(9.4萬輛)以及嵐圖(5.5萬輛)。
上述品牌中,除了哪吒同比2022年銷量減少16%,其他品牌均實現了同比增長,幅度最小24%、最大182%,而理想就是后者。另外,去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理想汽車凈利潤28.13億元,毛利率更是達到22%,成為新勢力中的佼佼者。
然而,出色的成績并不能打消理想的焦慮。新能源汽車市場大環境日益內卷,理想則腹背受敵,面臨著問界、小米等新新勢力和傳統車企的夾擊。
新勢力方面,背靠廣汽的埃安,有技術,有工廠,有供應鏈優勢。賽力斯與華為合作設計的問界,搭載華為全棧科技,吸引了一大批華為用戶,自帶流量。同時,問界新M7/M9突出大空間和高級內飾,直接跨過了理想的“護城河”。還有即將上市的小米汽車,打出了“人車家全生態”的概念,作為營銷高手的雷軍更是用價格懸念吊足了消費者的胃口。
傳統車企的競爭力更是不可小覷。數據顯示,2023年比亞迪新能源車全球銷量達302.4萬輛,同比增長62%,力壓特斯拉繼續保持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第一的地位。吉利也不甘示弱,今年1月新能源銷量同比增長了591%。
理想汽車的不俗成績來自于其相對差異化的定位——即只做大尺寸SUV;面向家庭用戶痛點設計的大空間、舒適座椅、影音娛樂功能以及錦上添花的增程功能,在市場中一度稀缺。但現在,科技巨頭和傳統車企都瞄準了這個細分市場,如果打起價格戰,底子薄的理想可能難以招架。
事實上,價格戰問題已經初現端倪。1月,理想L7/L8/L9全系列推出優惠活動,不同車型降價3.3萬至3.8萬元,顯然是針對新上市的問界新M7和M9。然而,該優惠活動引起大量車主不滿,尤其是在去年12月購買理想的車主。部分車主在網上投訴,稱理想銷售稱12月優惠最大,遂改變了原本2月購買的計劃,結果遭到“背刺”。
理想汽車社區App中,可以看到不少車主抱怨,并且質疑理想的“保價協議”,有車主經過多次溝通仍未獲退差價。“我們不打價格戰,我們要做價值戰。”李想顯然食言了。
造車新勢力們恐為人作嫁衣?
回顧2023年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造車新勢力們的關鍵詞是“爆雷”和“內耗”。
威馬、天際、愛馳紛紛破產或停產,高合汽車則在春節后正式宣布停產6個月。裁員10%的蔚來艱難地拿到了新一輪的投資,勉強續命,目前銷量仍不足以實現盈利;小鵬汽車啟動組織架構改革,2023年第三季度凈虧損38.87億元,毛利率低至-2.67%。
繼續融資、燒錢研發和營銷、賣車回血,是造車新勢力們共同的創業模式。然而市場空間有限,競爭對手眾多又各有絕活,新勢力們已經開始內耗,掙扎在生存線邊緣。活得相對好一點的理想,決定乘勝追擊,在2024年內開滿800家店,進一步到下沉市場搶占先機。
只是,市場瞬息萬變,競爭對手也在發展,不可控的變量實在太多。這不禁讓人聯想到2013年的互聯網電視大戰。
彼時,小米、樂視、微鯨、暴風、風行等等新勢力品牌擁入市場,與傳統電視廠商廝殺,一度強勢;但在砸錢賺吆喝、概念炒完之后,樂視們的結局大家也都知曉,市場最終回歸理性。11年后,當初的一眾互聯網電視品牌中只有小米真正站穩腳跟。消費者現在選購電視,回歸畫質至上,擁有核心技術的三星、海信、TCL們,重新瓜分整個市場,互聯網品牌們最終被淹沒在時代洪流中。
現在的新能源汽車市場,與當年互聯網電視的發展何其相似:炒新概念、找代工廠生產,只待市場內卷到一地雞毛之后,作鳥獸散。不難發現,當一個傳統產業進入轉型期,新勢力往往扎堆出現,貢獻靈感、開辟新賽道;但當短暫的紅利期過后,新勢力由于其糟糕的商業模式、缺乏核心技術和持續的資金,最終還是會被無情地淘汰。
目前,傳統車企已經摸清了新勢力們的優勢,包括自動駕駛、優化車機和生態,開始加大投入追趕新勢力;另外,在混動結構、動力布局、電機技術方面,有著豐富造車經驗的傳統車企更是具備天然的“機械素質”優勢,新勢力們卻需要依賴代工廠。當汽車全部都標配大屏時,只能說新勢力不再“新”,消費者終將回歸駕駛體驗和安全性。
李想曾經在內部信中表示,2025年還將推出一款超級旗艦車型、5款增程和5款純電車型,專注細分化的家庭用戶市場,未來目標還是非常清晰的。但同樣可以預見的是,理想和李想都需要繼續面對用戶對其駕駛性能、安全性和價格方面的質疑。用產品說話,從“新勢力”逐漸成長為新能源時代的專業車企,可能是最好的回應。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