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與理想,既生瑜何生亮?汽車
3分鐘大定20萬臺,1小時大定突破28.9萬臺,今年車圈最重磅的“大殺器”小米YU7終于落地,成績堪稱恐怖,也遠超去年的SU7。
3分鐘大定20萬臺,1小時大定突破28.9萬臺,今年車圈最重磅的“大殺器”小米YU7終于落地,成績堪稱恐怖,也遠超去年的SU7。
從市場關注度來說,YU7不如小米的首款車型SU7;從產品力來看,全系標配英偉達Thor芯片和激光雷達、端到端輔助駕駛、800V平臺+5.2C快充的YU7,的確稱得上優秀,但還遠沒到“領先一代”的夸張程度。
事實就是如此,再去探究YU7為啥為什么賣這么多沒有太大意義,只能說小米再次證明了自己強大的營銷和生態能力,同時也再一次證明了國人對SUV車型的“偏愛”。
對于所有新能源車企來說,昨晚可能都是一個難眠之夜。盡管大家都知道YU7會賣爆,但沒想過會“爆”得如此瘋狂。尤其是對于20-35萬純電SUV賽道的對手們來說,這幾乎是一場單方面的“大屠殺”。
沒錯,是幾乎所有新能源車企,下到比亞迪,上到問界,在接下來都必然會面臨小米YU7的“無差別攻擊”。眾人現在需要思考的問題是,接下來自己該怎么玩,機會又在哪里?
而最受傷的車企,或許是理想。
去年MEGA的失利,已經大幅拖緩了理想純電化腳步。當理想重整旗鼓做足準備,希望在今年打一個漂亮的翻身仗時,小米YU7又橫空出世,讓i8和i6的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
提前開始的“暗戰”
在YU7的預熱階段,“暗潮”就已然開始涌動。
6月23日,雷軍在微博發文,進一步解釋了造YU7的初衷, 表示不僅要“豪華運動性能”,也要兼具“豪華舒適性”。
也許從大眾的語境來看,雷軍這條微博僅是在為即將上市的YU7做個宣傳而已。但如果從車圈的角度來看,其指向性就非常明顯了。
最典型的例子是“彩電冰箱大沙發”。作為最早整合并帶火這個概念的車企,理想正是通過舒適座椅、超大屏幕、車載冰箱來建立起自身在家庭場景的用戶認知,即“移動的家”。可以說,“彩電冰箱大沙發”已經成為了理想汽車的一大特色標簽。
值得細品的還有很多,“6座SUV”、“夠用的大空間”,乃至于“方盒子SUV”,都很容易讓熟悉汽車行業的人一眼聯想到理想——前兩者同樣是理想汽車的特色標簽,而外觀脫胎于MEGA的i8,方正感明顯,從某種角度也的確可以稱為“方盒子”。
在汽車賽道中浸淫時間不短的雷軍,不可能不懂得這些道理,盡管并未指名道姓,但小米就差把理想的“身份證號報出來了”。
那么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小米決定將產品的覆蓋范圍擴展到家庭用戶這一理想的核心“腹地”,從而為YU7帶來更多增量規模。
發布會上的表現也證明了這一點,雷軍不僅特別提到YU7“兼顧家用”,還多次講到了針對兒童、女性駕駛員、寵物的設計和巧思,這些正是定位家庭的車型所高頻提到的宣傳點。
相較于SU7,YU7上明顯體現出小米的幾個變化趨勢:一是希望覆蓋的群體更廣,不再局限于性能發燒友;二是重心從“駕駛感受”向“乘坐感受”有一定傾斜,比如專門開發的“暈車模式”。
簡單來說,YU7充分詮釋了小米汽車的“既要又要”,既要突出高性能和操控感的特質,也要覆蓋舒適性,甚至還專門拉攏了一下蘋果用戶。用雷軍的話來說,這是一款“運動、舒適和豪華兼得的車”。
小米和理想此前關系相當融洽。去年的SU7發布會,“蔚小理”掌門均到場支持,雷軍也在會上對三人表示感謝,稱“他們過去三年給了自己很多建議,讓自己少踩了很多坑”。李想也在微博透露,在MEGA遭遇輿情危機時,雷軍團隊曾主動幫忙解決問題,為此李想還專門贈送一臺L6給雷軍表示感謝,但被雷軍婉拒并堅持要自己掏錢購買。
生意場上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對手。此前小米與理想一團和氣,是因為并沒有直接的競爭,如今理想的“基本盤”遭到威脅,李想也不愿坐以待斃。
李想曾轉發了雷軍這條微博,“借力打力”宣傳了一波即將上市的i8,同時也不留痕跡地強調了一下YU7的“運動取向”和理想汽車的“家庭取向”。何小鵬和李斌也很快“跟上節奏”,各自發微博“祝賀YU7大賣”,并借著這波流量,宣傳了一下自家馬上要上市的G7和樂道L90。
如果再加上理想i6,“蔚小理”和小米將在今年下半年首次在同一賽道上直接進行比拼,從此前的“各管各的一畝三分地”,到如今的產品定位與市場重疊度大幅提升,屆時的競爭也許會格外精彩。
理想的機會在哪里?
小米YU7的這個成績,理想說不難受是不可能的。
小米進入汽車領域之初,外界曾廣泛認為其與小鵬將成為最大對手:同樣的技術極客理念,同樣的年輕化潮流標簽。當時可能誰也沒想到,小米會這么快與理想成為對手。
從小米汽車的布局來看,更多是在復制特斯拉的成功路徑。SU7和YU7想要實現如同Model 3和Model Y一樣“兩款車打天下”的成績,其用戶群體必然不可能完全局限于自家粉絲和年輕群體。
小米在汽車市場采取了和手機市場不太相似的策略。盡管小米手機以及loT產品都是憑借性價比起家,但吃夠了“廉價”苦頭的小米,已經在沖擊高端化的道路上交出了不少學費,從頭開始的汽車業務,顯然不想再“解”一次相同的難題。
因此從小米的車型定位來看,基本直接放棄了低端市場,包括“不計成本不計代價”的SU7 Ultra,均是為了“卡位”中高端——小米希望從一開始就建立起自身的豪華標簽,而非平民化和性價比。
這樣的戰略路線,注定了其與理想正面碰撞是早晚的事情。對于理想來說,如今需要擔心的已經不僅僅是i6和i8的首秀成績,L系列增程車型的“基本盤”,甚至也可能被小米YU7分走不少用戶。
小米未來或許還將進一步擴大“戰區”。坊間傳聞,小米汽車已開始新平臺開發工作,該平臺將采用增程式混動的動力總成,且產品規劃為SUV車型,直接對標理想L系列,售價或許會比理想更低。
理想并非完全沒有機會。首先是理想在家庭用戶市場的統治力還依然穩固,盡管小米YU7已經開始有意識地去拉動家庭群體,也必定會分走理想的不少“蛋糕”,但其“性能”標簽還是太過顯眼,一時半會無法對理想形成毀滅性打擊。
在穩固“移動的家”這一護城河的基礎上,理想i6與i8如果可以在性能和駕控上有一定突破,未必與YU7沒有一戰之力。
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小米的產能在短期內還是個致命短板。目前SU7的訂單交付周期還長達半年以上,YU7又進一步把壓力拉滿。小米一期工廠經過多次擴產,目前實際月產能也僅提到3萬輛左右。而二期工廠預計最快在7、8月份才正式投產,15萬輛的年產能計劃顯然也不夠解決問題,今年的交付問題仍舊是小米的最大阻力。
當然,小米的產能一定會逐步提升起來,隨著小米剛剛在北京亦莊拿地,緊鑼密鼓地籌建三期工廠,未來這一短板將徹底被補足。
也就是說,小米因為產能問題而留給競爭對手的“空檔期”,可能最多只有一年,之后將不再有這種機會。
如同當年的智能手機市場一樣,如今的新能源汽車更新迭代速度極快,一年的時間足以改變很多事。此前新勢力們因為產能問題影響新品后繼發力,甚至是被直接拖垮的案例并不少,盡管小米并不太需要擔心后者問題。但漫長的等待期內,相當比例的用戶會去試駕其他產品,這對于理想來說是一個利好點,能否抓住機會將YU7的準車主轉化為自己的用戶,就要看理想接下來的見招拆招和應變能力了。
換句話說,先發制人的小米YU7有優勢也有劣勢,即小米已經“明牌”,而理想還有更多操作和改變的空間。
此外,汽車賽道是一場長期戰役,目前看來小米的生態協同和營銷能力是最鋒利的武器,但技術和產業鏈的成熟度,相較深耕已久的理想還有一定差距。長期來看,競爭最終還要落到供應鏈管理、技術研發、組織能力、執行效率等基本功的比拼上。
理想已經多次證明了自身的前瞻性和韌性,也多次用實際表現改變了行業的慣有認知。“順風局”誰都能玩好,“逆風翻盤”才是對一家企業實力真正的考驗,現在壓力給到理想,李想接下來又會如何出牌呢?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