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醫控股再赴港IPO:AI醫療屬性遭質疑,累虧超268億快訊
近日,港交所官網顯示,微醫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微醫控股”)提交上市申請,擬主板掛牌上市,招銀國際為其獨家保薦人。
近日,港交所官網顯示,微醫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微醫控股”)提交上市申請,擬主板掛牌上市,招銀國際為其獨家保薦人。此前,公司曾于2021年4月遞表港交所,但最終未能成功。盡管自稱是中國AI醫療健康解決方案的最大提供商,但微醫控股的IPO之路卻充滿了挑戰與質疑。
首先,微醫控股的AI醫療屬性含金量備受爭議。盡管公司聲稱已構建起涵蓋醫療服務、醫藥服務、健康管理和醫療費用智能控制等多種業務的AI應用體系,但仔細審視其業務構成,不難發現AI醫療服務的毛利占比極低。報告期內,公司AI醫療服務毛利分別為600.1萬元、882.4萬元、2255.7萬元、1994.1萬元。而在線問診、線下醫療服務、企業會員及其他服務等數字醫療平臺業務毛利分別為1.87億元、2.04億元、1.9億元、0.96億元。由此可見,即使將企業定位于AI醫療,但其本質與諸多已上市數字醫療企業并無差別。
與此同時,公司的研發費用卻逐年走低,顯示出其在AI技術研發上的投入不足。2021年-2023年以及2024年上半年,微醫控股研發開支分別為3.1億元、2.13億元、1.22億元、0.41億元,各期研發費用均遠低于同期銷售費用及一般及行政開支。這種“重營銷、輕研發”的策略,讓人不禁對其AI醫療屬性的真實性產生懷疑。
更為嚴重的是,微醫控股的財務狀況令人擔憂。自2018年起,公司便持續虧損,年虧損額均在數十億元以上。2021年-2023年以及2024年上半年,微醫控股期內虧損額分別為25.71億元、37.76億元、14.78億元和4.34億元。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累計虧損已高達268.59億元。盡管在2024年上半年,公司虧損額有所收窄,但這主要得益于其推出的健共體模式取得初步成效,而非核心業務的盈利能力提升。此外,公司的毛利率也持續走低,顯示出其整體盈利能力堪憂。在現金流方面,公司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已所剩無幾,難以維持正常營運。這種財務狀況無疑給其IPO之路增添了巨大的不確定性。
截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有2.47億元,按歷史數據計算,已無法維持公司正常營運一年。同時,截至2024年10月31日,公司剔除優先股發行產生的贖回負債后的流動負債尚有25.8億元,其中未償還貸款3.65億元,公司現金流已捉襟見肘。
除了財務狀況外,微醫控股的業務模式也備受質疑。公司雖然強調自身的AI醫療屬性,但其專有AI大模型卻是基于第三方提供的大型基礎模型所建立,無法控制基礎模型的架構、參數及更新。這種對第三方技術的依賴,使得公司在技術壁壘上難以形成優勢。同時,公司的健共體模式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背后卻暗藏三重風險:一是可能因未能產生預算盈余而面臨巨額虧損;二是容易產生道德風險,影響醫療服務質量;三是作為創新模式,未來能否在其他地區復制存在不確定性。
此外,微醫控股還面臨著政策風險。隨著生成式AI技術的快速發展,政府部門已逐步加快對相關技術的立法。由于該等法律法規仍相對較新,其解釋與執行仍將持續變化。這使得微醫控股在業務營運上可能受到不利影響。例如,此前已有文件明確指出,醫師接診前需進行實名認證,確保由本人接診,其他人員、人工智能軟件等不得冒用、替代醫師本人接診。這一規定無疑對微醫控股的AI醫療服務構成了限制。
更為令人費解的是,盡管連年虧損、現金流持續失血,微醫控股卻仍在2020年、2021年派發大額股息,派息額分別為20億元、9.24億元,而由于現金儲備吃緊,截至目前于2020年已宣派股息中尚有1850萬元待支付。這種“拆東墻補西墻”的做法無疑進一步加劇了公司的資金壓力。而在大額派息掏空公司資金后,公司又欲上市募資以解燃眉之急。這種行為的合理性無疑值得深究。
綜上所述,微醫控股的IPO之路充滿了挑戰與不確定性。其AI醫療屬性的含金量備受爭議、財務狀況堪憂、業務模式存在風險以及面臨政策風險等多重因素都使得其IPO之路坎坷不平。在投資者日益理性的今天,微醫控股能否成功上市并贏得市場的認可,仍需拭目以待。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