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中去中心化到底有多重要區塊鏈
去中心化有沒有可能失敗?比如20年后我們還是沒有去中心化,會是什么原因?區塊鏈中去中心化到底有多重要?
區塊鏈中去中心化到底有多重要?去中心化有沒有可能失敗?
比如20年后我們還是沒有去中心化,會是什么原因?區塊鏈中去中心化到底有多重要?
有沒有可能失敗?教授覺得,不同的地方是,錢和技術綁在一起。有技術的地方也有錢,錢和技術捆綁,如此所產生的激勵是非常非常的強大。
如果你想發送一條信息讓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只要在這條信息上附上一筆錢作為激勵,這樣人們就有動力去接收甚至是主動搜索這條信息了。
區塊鏈是一個強大的傳播向量,可以把信息帶到任何你想讓它去的地方。這也是為什么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有說,區塊鏈應該有很多的應用案例出來。
因為,最終錢還是會流向實際的應用場景。
錢流動的終點是應用,或者應用資源的分配。
有一個可能失敗的地方,應該來源于現有的利益集團的阻力。他們不會那么輕易把之前的權力和利益釋放出來的,他們肯定會對這項技術進行干擾和阻礙。
如果你是一個國王、是一個獨裁者、是監管者、是政府,你肯定不會喜歡區塊鏈正在發生的一切。
區塊鏈是為普通人賦能,不是為國王與權貴賦能。
任何既得利益者、任何擁有特權的人、在任何領域擁有優先使用某些資源的人,這些人都在朝著一個基于市場的、按貢獻值進行獎勵分配的系統走。
所以,如果你覺得因為你的學歷、你的出身、你的人脈、你的家庭,或者是其他某種原因,可以讓你一直永遠占據著既得利益者的特權位置,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因為區塊鏈會改變這一切。
我覺得監管者和立法者接下來可能會有一段非常漫長難熬的時間。
那么,怎么突破既得利益者的阻礙呢?
比較樂觀的一點是:創新發生的速度往往是非常快速的,快到我們所有人都沒辦法反應過來。
至于區塊鏈中去中心化到底有多重要?
第一個:讓你有辦法可以控制自己的數據和身份
很多人可能對這個事情沒有感受,但是我們生活在一個被全面監視的社會里,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事情。
國家安全局在監視者你、微信在監視著你,支付寶在監視者你,百度、Google在監視著你、Facebook在監視著你,它們不止掌握著你的身份信息,它們還把你鎖在自己的產品里。
你如果要更換其他產品使用,這個切換成本是非常大的,大到你幾乎沒辦法離開,你甚至都沒辦法找到其他的可替換方式。
微信和QQ不只是社交軟件,百度和Google不止是最大的搜索引,Facebook不止是最大的社交網絡,其它很多的創業公司做出了不同的產品想要和這些巨頭競爭,但是,它們很難獲得新的用戶,沒有新的用戶就沒有數據,更加沒辦法競爭,也因此百度、微信、支付寶、 Google、Facebook等就把用戶牢牢鎖在了自己的產品里。
所以教授認為,掌握自己的身份和數據是我們邁向個人自由的一大步。
這點的重要性已經上升到了人類自由的級別上。
第二:抗審查
那些生活在各個國家的人,他們之中有的國家的貨幣可能貶值到一文不值,國家規定他們能說什么而不能說什么,抗審查對他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像Youtube和Twitter把中東地區的政府監管全面打倒了,Youtube和Twitter也把美國人民的政府監管全面打倒了。
我們在左派川普和右派伯尼·桑德斯身上看到的,美國大眾起義打敗美國精英的選舉結果,這個結果很明顯,這件事在以前的美國政治史上是永遠不會發生的,沒有社交媒體的助推或者眾籌,我們不可能看到這樣的美國大選。
而且教授認為,從現在開始,我們再也不會看到美國大選選出一個精英總統。
我們再也不會看到下一個布什、下一個克林頓,從今往后,都只會是川普和伯尼·桑德斯。
因為現在所有的美國大選,本質上都只關乎這個人在社交媒體上是否流行。
美國政治已經是一場完全由社交媒體在導演的節目而已。
它是去中心化的。
在這個例子里,去中心化把賽場變成了另一個地方,它讓更多元化的聲音可以被聽到,它同時也是一種抗審查的機制。
第三:開放式的開發環境
這三個原因其實都在說一個問題:開放
互聯網跟之前出現的其他計算機網絡有什么區別?
為什么最后是互聯網勝出了?
很簡單,因為只有它是完全開放的。
開放數據,為什么很重要?
因為如果沒有開放數據,我們就回到了以前的時代。
只有某一個國王允許你創新你才能進行創新,只有某一個大公司告訴你能夠做什么樣的產品你才能做什么樣的產品。
沒有允許就不能創新。
但所有偉大的創新,本質上都是從一小撮年輕人肆無忌憚的打破規則開始的。
而所有掌權的老人都是不喜歡這些年輕人的。
老人不喜歡年輕人到處打破規則,所以他們會壓制年輕人。
俗話說:科學每發生一場葬禮就進步一次,這絕對是正確的。
科技也是每發生一場葬禮就進步一次。商業每發生一場葬禮就進步一次。就像整個人類每發生一場葬禮就進步一次。之前掌權的老人們必須死去,然后我們才能產生一個新的系統。
這一切要發生,年輕人就必須擁有嘗試各種東西、嘗試各種創新的機會,在一個不需要批準的自由環境里。它必須是一個去中心化的開放系統。
所以我們應該把一切都去中心化。
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會不受限制。在某些特定的領域,你永遠會受限于某些自然的網絡效應。
什么東西是最需要去中心化的?
教授認為還是:錢
錢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錢必須去中心化。
這也是比特幣一開始出現的原因;然后,身份信息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必須去中心化的東西。數據也是一個很關鍵的部分,比如像filecoin。
但是這些更像是一種元數據,它們是非常基礎的組成部分。
如果從應用層面來看,教授會希望看到更多社交媒體去中心化。
比現在的微信,微博 twitter等再更進一步,去中心化。
當然,這純粹是從人性角度來說的,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這不一定是個好主意,我可能不會去投資這樣的產品。
但是從人性的角度出發,我不希望我的孩子用QQ 、微信、 Twitter或者Facebook。
我不希望他們囚禁在這些巨頭公司的牢籠里。
QQ、微信、Twitter和Facebook是“信息”的壟斷者。它們非常長命。
我們創造出了它們,只有等到一個新的計算平臺轉移浪潮來臨,才有可能把這些長命的壟斷者替換掉。
區塊鏈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轉換的機會。
社交網絡是挺重要的。
如果你做了一個去中心化的Twttter,去中心化的微博,不見得一定會有用戶去用,因為這些產品有很重的網絡效應。
但在某一些國家和地區里,總會有一小戳的人,他們會擔憂自己能說什么、不能說什么,或者在現在的Twitter不允許他們談論某些話題,否則他們可能會因此丟掉性命,我不知道,但總有一些原因會產生一些應用場景。
技術出現的并不一定是好的東西。
在互聯網剛出來的時候,上面也有很多不光彩的內容。
這是技術必經的一個階段,然后積極的東西可能才會出現。
在應用層面上,可能你做一個去中心化版的PG&E也不錯,一個去中心化的天然氣和電力的網絡網格系統。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擁有一部分的電力,不用通過電力公司進行壟斷的話不是很好嗎?
能源的使用歷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人類的發展歷史。
作為人類,我們從大自然環境里獲取越來越多的能源,供自己使用。
人類是能源的消耗者。
所以,如果我們能創造一個去中心化的能源網絡,讓這個網絡通過機器和算法以更合理的方式分配能源,那整個人類群體肯定會利用能源產生更多的創新。
現在有移動,電信,聯通這些通訊公司,如果我們每個人能在家里插上一個Wi-Fi傳輸器,然后把信號廣播到天空去,然后我們可以通過wifi幣來獲得收益,不是也很棒嗎。這樣你可以不受運營商設定的帶寬限制。
可能在某些國家或地區,還會產生去中心化的匿名網絡。
總之,在應用層,總會出現某個新的東西來顛覆我們的認知的。
這甚至都不是個替代游戲。
重點不在于你要如何替代掉現有的服務、產品和公司。
肯定是完全想不到的、全新的東西的出現。
未來肯定會有一天,地球上的任何一個人,都可以自由無阻礙地觸達到另一個人。
當然,這對我們現有的社會結構來說會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微博、twitter和facebook的出現,已經讓很大一群人都快發瘋了,因為以前的人們很難適應社交媒體。
以前你在一個小村落里生活,你每天能接觸到的人、全村可能就兩百人,但現在在微博和twitter上,70億人生活遇到的問題會突然一下子全部曝光在你面前。
你要面對70億人的煩惱,這會讓很多人發瘋受不了的。
我們很多人還沒適應這種情況。
但教授覺得,我們的孩子,下一代的小朋友他們會解決這個問題,他們會適應這種新的社交媒體。
我們的孩子會用另一種我們完全無法理解、完全無法想象的方式來使用新的媒體。
就像以前父母看我們使用電腦和手機那樣。
社會跟隨技術的腳步而發展,技術總是比社會更快一步。
山頂洞人的組織方式跟現代人類的組織方式肯定是非常不一樣的。技術讓我們能夠重新組織社會的結構。
有人曾經說過:未來已經來了,只是還沒有完全分布開來。
如果你仔細觀察現在的區塊鏈團隊工作的方式,你就會發現,這已經是一種新的協作方式了。
他們大部分是開源項目,團隊遠程辦公,團隊成員身處世界各地,通過在線網絡協作,很多成員都是匿名的,有的人領工資有的人不領工資,大部分成員持有項目的代幣。
團隊內部用一種奇怪的方式來衡量彼此的貢獻,如果你不同意社區的主要觀點,你可以自己分叉出去,而不會想著重新來過、訴諸暴力或者借用其他傳統方式。
這可能就是未來社會里,人們以一種更好的、新的組織協作方式進行工作的一個縮影。
幾年前,如果你要做一個項目,你必須要找到5個工程師、5個市場、5個運營,然后讓這群人在同一個辦公室里一起工作。
現在這套玩法在區塊鏈的世界里已經完全不存在了。
教授覺得區塊鏈最好的一點是,它根本就不屬于硅谷。更不需要集中在硅谷。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