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農業:通證不能自圓其說,應用無法水到渠成區塊鏈
“在我們的區塊鏈正式上線之前,在我們農業社群的數據真正做起來之前,所有的設想都是空想。”
農業發展至今,作為我國第一產業的地位從未動搖。鑒于其環節多、鏈條長,發展至今依然存在諸多痛點,農業產業也一直是被新興技術改造的重點領域。當區塊鏈成為新興技術領域的熱詞,關于“區塊鏈 農業”的討論就從未停止。
但是,區塊鏈本身多節點、“分布式”的技術特點,導致了其需要在參與方眾多、產業循環更為通暢的環境中生存。
因此,對于業內很多產業資源不足、需要依靠“兼職”銷售拓客的“單打獨斗”型創業企業而言,在當前市場認知度不高、產業環境趨冷、技術走向應用尚需驗證的發展階段下,僅以底層鏈販賣的單一業務為切口,必然導致企業的生存發展狀態十分艱難。
在此背景下,資源豐富且有多元基礎業務做“造血”支撐的企業似乎更有優勢,廣西新農人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就是其中典型。
據公司董事長陳德基介紹,新農人是一家農業領域的“社群型”公司,公司以社群為陣地,通過“農情周五”線下沙龍、用于服務推廣的自媒體,以及建設農業創新企業孵化器三項“社群運營”手段串聯起整個社群,共同構成了整個新農人平臺的服務體系。
“沙龍的主題很多,就像大魚池里面的小魚池,每一個池子里都有志同道合的人。他們會因為一個生意相互‘勾搭’,并且吸引更多的合作者參與進來”,陳德基說。
在五年的發展過程中,新農人通過運營社群發掘商業熱點,并根據社群成員的具體需求提供配套的撮合、推廣和孵化服務,迄今為止已經有過諸多成功的農業項目經驗。
如今,陳德基聯合廣西英拓網絡股份有限公司順勢引入了新的社群運營工具——區塊鏈。
看鏈是鏈
英拓網絡作為基礎應用公司提供底層鏈,而新農人作為農業領域社群服務平臺提供天然的落地場景,二者的區塊鏈合作是技術照進應用的典型范本。現階段,底層鏈尚在研發測試中,但陳德基已然對“區塊鏈 農業”有了較為清晰的服務構想。
首先是溯源。陳德基稱:“各地政府部門和相關權威機構在溯源系統方面早已進行過很多嘗試,但是市場反饋證明,溯源終端無人問津。”
民眾不信任當下的認證體系,比如有機食品認證。在原有體系背書力下降的情況下,我們希望通過區塊鏈能解決這個問題。”
陳德基的理想很簡單,通過區塊鏈將農業體系內整個生產過程上鏈,關鍵步驟相關方、參與方記錄,最終通過區塊鏈給農產品的質量背書,使其產生品牌溢價。
事實上,農業品牌的建設形成是農產企業開拓銷售渠道的重要因素,也是新農人服務的主要發力點之一。
而針對“區塊鏈 溯源”市場認知程度不高的問題,陳德基則表現出了對區塊鏈分布式記賬很強的技術信任,這似乎與新農人的社群基礎有關。
陳德基表示,在新農人平臺,區塊鏈溯源鏈條里,包含生產、銷售、服務型的相關產業參與方都能“上鏈”,新農人覆蓋五、六千家農業企業的社群有這樣的稟賦作為支撐。
“區塊鏈要應用,首先就是擺脫封閉系統,而社群就是很好的場景,它包含上、下游基于農業的企業,我們又有自己搭建的鏈條,至于信與不信,你自己看。這個要是再不信,就沒有可信的了。”
農業產業脈絡外延深廣,也是廣西當地根系發達的主要產業。相比于應用于農業溯源,區塊鏈與農業供應鏈金融的結合是一個更為貼切且富有想象空間的應用方向。
陳德基介紹,金融服務的缺失一直是農業產業提高利潤、發展壯大的核心痛點。一方面,上游農業生產幾乎不涉及重大資產,只有租賃的土地和農藥、種子等農資,這直接導致金融機構無法充分估價,“只要你的果子還在樹上沒有摘下來,這就不是資產,銀行就不給錢。”
另一方面,國內的資金成本高昂,在整個農業體系的流轉當中,10%的資金消耗基本是逃不掉的。“假設流轉需要3個億,一個系統里的基礎損耗就有3000萬。”
按照陳德基的設想,如果可以發行對應真實資產的Token(通證),企業就可以利用Token增信,以及通過預付賬款等方式取得資金支持。
“比如一個下游電商平臺向其上游生產企業支付價值500萬的Token,以金融支持換取產品折扣并承諾包銷產品,相當于提供一筆無息周轉的資金。如此一來,兩家相當于形成了一個不用抵押的信任關系,在不用建基地的情況下就有了質量保證的產品供應。”
看鏈不是鏈
基于區塊鏈技術設立有效的激勵機制,不僅可以讓農業企業在產業鏈中實現高效的交易合作,對于新農人平臺本身而言也是一個頗有潛力的生態想象空間。
“生態的故事是合作伙伴講給我們的”,陳德基說。
新農人的社群根基得天獨厚,不同類型的服務產品在相對封閉的社群中形成了一個農業企業服務生態的雛形。在這種條件下,如果可以通過發行積分性質的token在社群中兌換相應服務,或許可以構建出一個邏輯自洽的自運營組織。
但是,這個愿景的實現,在陳德基看來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區塊鏈至今沒有走向應用的重要原因在于,大家并沒有找到一個足夠有價值的商業模式借鑒,說白了,到底怎么利用區塊鏈掙錢”,陳德基認為,區塊鏈模式不成熟的原因之一,是缺乏足夠龐大、成熟的生態系統。
“大家都說只要積累了海量的數據就是錢,這是美好的愿望,理論上也成立。但是海量是多大?多少數據才能體現價值?”
因此,新農人對當下流行的“消費即挖礦”持保留意見。“我們還不夠成熟,服務的產品和成員數量都不夠多。在尚且狹窄生澀的服務系統里添加激勵機制,我們沒有想清楚怎么服務。”
目前,新農人走的依舊是傳統互聯網思維里典型的流量變現路徑,引入區塊鏈的目的僅僅是為了吸引更多企業加入平臺,在此基礎上探討更多盈利模式。
“比如農業有10萬家企業注冊記賬,這樣的數據或許就有價值了。比如增信價值,傳統金融機構會愿意上鏈查詢企業信息作為放貸參照,但是這套模式如果參與者少了,意義還是不大。”
除此之外,業界對Token的合規性始終存疑,這與幣圈的畸形發展和一度趨嚴的監管態度有關。
據廣西當地一家區塊鏈研究機構的負責人介紹,現在落地的支持政策很有限,當地企業至今都處于自行摸索的階段。而廣西當地的銀監會、主流銀行和金融機構對區塊鏈的認知程度也不夠。
“懂的人本來就不多,還有一些直接就否定掉了,而這種誤解也和區域行業內空氣幣項目泛濫脫不了關系”。
該負責人稱,此前一度誕生出一大批“發幣圈錢”的項目,“以至于現在好東西來了也會變形”。即使當前廣西已經在籌備設立區塊鏈產業專項基金,但是具體細節仍然需要嘗試和驗證的過程。事實上,甄別項目對政府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也正是因為現下行業和產業環境均不明朗,新農人單純作為農業企業服務社群平臺的定位至今沒有動搖。
據陳德基稱,在“區塊鏈 農業”中走得安全輕便的新農人暫時不存在融資困境,鑒于區塊鏈的成本負擔并不高,公司也不會對會員企業收取“上鏈”費,也從未想過對區塊鏈的實際業務效果負責。
“在我們的區塊鏈正式上線之前,在我們農業社群的數據真正做起來之前,所有的設想都是空想”,陳德基說,“一件事情做了之后才知道有沒有可能。”
看鏈還是鏈
陳德基認為,區塊鏈有了合理的通證系統設計,可以更好的彰顯其完整的價值屬性,否則區塊鏈的落地應用很難水到渠成。
從全球經濟視角來看,陳德基提出,當前國內有基數龐大的虛擬資產群體,密切關注虛擬資產市場,一方面是科學監管、防止金融違法行為的重要舉措,另一方面,此舉也是我國參與國際數字貨幣相關研究、推動全球經濟領域創新進程的戰略選擇。
具體下沉到農業領域,新農人會員企業資金需求得不到滿足是無可爭辯的事實;但是現階段新農人的金融服務能力有限,僅限于做基礎對接服務,無法真正解決會員企業的資金需求。
而根據新農人賦能會員企業的功能定位,只有幫助企業搭建金融通路,實現會員可持續發展,才能讓平臺的價值持續,擁有源源不斷的造血能力。
為此,新農人初步計劃利用區塊鏈吸引10萬家農業企業上鏈,共同探討區塊鏈在農業供應鏈金融中的價值。在有一定基礎的前提下,研究如何進行激勵機制的設計。
談及“有幣區塊鏈”的未來,陳德基認為,央行牽頭發行真實的數字貨幣或將是一個信號。
“配套的法律法規應勢而生,屆時,至區塊鏈的大規模應用才會誕生”,陳德基說。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