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蒸發96%,無奈降價救活!小牛電動車到底敗在哪里?快訊
“電驢界的勞斯萊斯”小牛電動車憑借著“智能化”“高端化”路線,一度成功拿捏了不少中產的心,成了很多人的夢中情車。
“電驢界的勞斯萊斯”小牛電動車憑借著“智能化”“高端化”路線,一度成功拿捏了不少中產的心,成了很多人的夢中情車。
然而,高開低走的小牛,銷量一路下滑,2023年還爆出巨虧2.7億,市值更是大幅縮水,蒸發了97%。
是被雅迪打慘了,還是被9號偷襲了?亦或是消費者不肯再交智商稅了?
網圖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銷量下滑的同時,投訴卻暴漲,事故頻發,今年315晚會還被點了名。
此情此景,不少網友紛紛感嘆:作為曾經的“電驢界愛馬仕”,小牛電動怎么就跌落神壇了呢?
2021年,是小牛生意最好的一年,銷量超越了兩輪電動車的領跑者雅迪,成為了當之無愧的榜首。
小牛創辦于2015年,推出了第一款車N1,開創了“智能鋰色”這一兩輪電動的新品類,以智能、高端給品牌立下了車設。
小牛的外觀設計總是讓人眼前一亮,很多人憑第一眼,就會喜歡上它,人稱“NIU系”風格。
網圖
當年的小牛N1可以說是十分敏銳地洞悉了用戶的需求和心理,在一眾傳統兩輪電動車里亮相,那就是萬眾焦點,鶴立雞群。
極簡而流暢的外觀,讓人驚艷的“天使眼”日行燈,還有那炫酷的外表下,澎湃而熱烈的動力,直接顛覆了大眾對兩輪電動的概念。
小牛電動車針對人群是年輕、時尚、有消費力的中產、新生代小白領,一度引爆了他們心中的炫酷機車夢。
同時,2021年的兩輪電動車生產商多采用鉛蓄電池,鉛蓄電池雖然價格便宜但較為笨重。與之相比,鋰電池則具有“小個子、大動力”的優勢,體積更小、蓄電能力更強。
鋰電池被小牛打造成了自己的一大亮點,也吸引了相當一部分用戶為之買單。
2021年更是升級到了第7代AI動力鋰電系統,把電力系統和智能緊密掛鉤,給人以先進、高端的感覺。?
網圖
除了外觀、材質和電池動力上走高端路線之外,小牛的智能化也是用戶追捧的熱點。
2021年,小牛號稱開啟了NIU2.0的智能化時代,升級的網絡模組,除了之前的電子鑰匙、無線定位技術外,更是首次將手機投屏等技術應用在小牛的儀表上。
小牛電動的CIO胡依林稱:“把冰冷的科技,轉化為有溫度的體驗,一切為了騎行。”
當年小牛推出了標桿產品MQi2S,并升級了UQiS、UQi等經典車型,同時推出了小牛電動滑板車,還創造了“微出行”新概念。
“從‘芯’開始,更懂用戶”,是小牛的宣傳語。
據小牛2021年的全年財報顯示,全年總銷售103.8萬輛,營收37億元,同比增長達51.6%,凈利潤2.3億。
網圖
“我們對2022年及未來的業績增長充滿信心。”小牛的CEO李彥對小牛未來的發展有著堅定的信念。
而管理層之所以有這樣堅定的信念,是因為其有一個比較牛的靈魂人物:李一男。
李一男,是個超級學霸、科技鬼才,在上個世紀90年代,正在上研二的他,就因出色的科研能力就職了華為。
27歲時就成為了華為的副總裁,還曾一度被傳為任正非內定的接班人,因為他不只在科研上有著出色的表現,更是在銷售工作中也獨擋一面。
后來,李一男離開華為單干了,憑著原來積累的聲譽和人脈,他很快就拿到了融資款,創立了小牛。
李一男本身是搞科研的,工作中又積累了很多營銷方面的經驗和認知,所以在打造小牛時,他從研發設計到營銷推廣全程把控。
網圖
“智能”高端”就是他給小牛的定位,也是他能發揮自己特長的優勢。
小牛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取得“上市”“大幅度占領市場”“吸引高端消費者”等好成績,李一男功不可沒。
然而,一般情況下,優點往往也正是缺點的另一面,。
正如聰明的人往往沒有耐心,有耐心的人總會缺乏激情一樣,小牛依賴李一男的優勢得以快速發展,也會因為李一男的錯誤而遭遇滑鐵盧。
除了“科研天才”等正面標簽外,華為的很多同事還給了他一個“處世弱者”的標簽。
2017年9月,李一男因在之前任職的金沙江創投工作中,涉嫌內幕交易,被判了2年6個月的有期徒刑。
網圖
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在他服刑期間,小牛由管理層控制,堅定地執行他的既定策略,形勢一片大好。
而在他出獄后,卻因受到他的“三心二意”影響,沒有繼續鞏固優勢,反而轉移了大量的財力、人力去開發新能源汽車賽道,企圖將兩輪發展成四輪。
結果,四輪的路并不好走,設計的起飛者 “自游家NV”沒有如期在2022年上半年交付,爛了尾。
四輪不成,兩輪也下滑嚴重,這才有了文章開頭的巨虧2.7億的2023年。
隨著小牛靈魂人物的分心,研發投入也受到嚴重的影響,讓小牛面臨了九號的超越,雅迪、愛瑪的同質化。
本來以智能化為傲的小牛,在APP定位、NFC等智能化技術上,是處于兩輪電動車的領先地位,屬于“人無我有”的優勢。
但隨著2022年,研發投入降到1.76億,2023年降到1.5億后,這種優勢就不復存在了。
雅迪、愛瑪等走大眾化路線的品牌在智能技術上,完全照搬了小牛,定位、智能屏、手機聯動等都有了。
網圖
而九號做為和小牛同等定位的品牌,在2022年研發上投入了高達5.83億,實現了車型更新快,技術領先的目標。
不知道是什么給了小牛的勇氣,在這種不利的局面下,2023年小牛依舊推出了高檔路線的電動摩托,有價無市的3萬高端款,主打一個賣不動。
據中商情報網的數據顯示,中國的電動車市場還有很大的潛力,但兩輪電動車并非一個強技術的行業,用戶最關心的還是性價比的問題。
1千到3千的中低端兩輪電動車才是主力產品,小牛的定價顯然不是太符合市場需求。
雅迪擁有多年積累的用戶基礎,在技術跟上的前提下,還是處于5千元以下電驢的銷售榜首。
網圖
而之前小牛曾一度占據了5千元以上電驢的冠軍地位,但九號的奮起直追,成功的超越了小牛。
去年電驢的銷售旺季第三季度的銷售數據顯示,九號的銷量(61萬輛)是小牛(23萬輛)的近3倍。
四輪沒能成功交付,兩輪又被后來者拍在了沙灘上,小牛的日子實在是不好過。
創辦3年就成功在美股上市的小牛,曾經是業內的傳奇,市值一度超越了努力十幾年才得以上市的雅迪,巔峰時市值高達41億美元。
然而,2022年市值就跌至了5.2億美元,市值蒸發超過200億人民幣,如今更是只剩下了1.36億美元,縮水了97%。
高開低走的小牛,從被中產追捧到被諷是“智商稅”,僅用了短短2年時間。
那么,小牛到底值不值它要的價呢?
小牛價格高的一個原因是鋰電池,因為同樣續航能力的電池相比,鋰電池的體積要小很多,這也給了小牛擁有外觀設計優勢的空間。
但是,近年來鋰電池因原材料上漲,成本也上漲超過10倍以上。
這使得小牛不得不在原本就不低的定價上繼續漲價,而這和市場消費降級的大趨勢逆向而行,豈能不受市場棒喝?
同時,因為鋰電池有自燃的短板,也讓小牛在央視的315晚會上被點了名,事故車輛經鑒定為“熱失控”。
網圖
這樣就造成了原本的優勢亮點,成了缺陷污點,鋰電池的宣傳也成了消費者眼中的智商稅。
還有本來很吸引人的智能賣點:定位、手機聯動等,也因為雅迪、艾瑪等大眾品牌的跟進,變得不再稀有、也不值錢了,自然也成了智商稅的有力證據。
幾年前,小牛是有領先優勢,但近幾年研發上的不給力,以及車型和技術的更新慢,使得小牛在各方面都不能與高端價位相匹配,落實了小牛是智商稅的名頭。
雖說小牛的主力消費者年輕的白領、中產,但不是人傻錢多的冤大頭,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是要拋棄小牛了。
更何況現在的兩輪電動車市場,要性價比高的,有雅迪,而且雅迪在智能化和外觀上更新也很快。
要走高端路線,還有新崛起的九號,同樣的新穎設計和更加的智能化,讓九號在銷量上超過了小牛。
網圖
要收智商稅,首先就要有信息差,起碼做到“人無我有”,而現在的小牛則沒有這個優勢了。
不僅如此,在過去的一年中,小牛還7次出現在了監督部門的不合格名單上,用戶投訴量不斷攀升。
行駛中突然斷電、實際續航不達標、售后服務差等,都是投訴的重災區。
曾經發生過多起電池故障引起的自燃事故,這都讓小牛的聲譽大跌。
一沒有領先的技術,二沒有過硬的質量,三沒有貼心的服務,還有什么能支持小牛去收智商稅呢?
主力陣地兩輪電動車的失守,讓小牛也沒有精力再去搞四輪了,緊急回防兩輪陣地。
網圖
CEO李彥在面對記者采訪時說:“不做四輪,聚焦兩輪,今年要新增1000家門店。”
從滿滿的黑科技、新智能,外觀設計亮眼,到如今價格虛高卻無人買單的巨虧,小牛的壓力越來越大,與雅迪、愛瑪“奪食”更是難上加難。
更何況,當下兩輪電動車市場內卷白熱化,小牛電動車要想走出下滑困境,光有野心是遠遠不夠的。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