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商業化 選To B還是選To C?快訊
李開復認為最終勝出的大模型To C應用不只是需要有技術優勢,大模型對于To B業務的改造,零一萬物、智譜AI、百川智能、月之暗面等大模型創業公司也是To B和To C并行。
【TechWeb】6月20日消息,從2022年底ChatGPT出世至今,全球大模型廠商們卷參數、卷性能、卷排名,打造了“百模大戰”的聲勢,而成功把英偉達拱上市值第一名的寶座。
錢不能只讓英偉達一家掙吶,大模型廠商們紛紛將重心轉向場景落地和商業化探索,也就是如何讓大模型創造社會價值進而讓企業獲得收益和回報。
大模型企業在進行商業化時,是選To B方向還是選To C方向呢?這個問題是需要首先想清楚的大方向。
先看看各位大佬怎么說
近期,國內外AI圈的不少大佬,包括百度CEO李彥宏、零一萬物CEO李開復、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AIR)院長張亞勤院士都談到了這個話題。
在近日的“亞布力成長計劃-走進百度”活動上,李彥宏談到:“大模型對于To B業務的改造,會是非常深刻和徹底的,比互聯網對于To B的影響力要大一個數量級。”
他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大模型在B端的影響會越來越顯著,“今天,大模型在B端的影響已經大于C端了。”
在第六屆“北京智源大會”上,李開復也花了大量篇幅來談論大模型產業化場景To C和To B的優劣。
李開復認為,“在中國To C 短期更有機會,國外To C和To B兩者都有機會”。
李開復也認為,大模型在To B方向上帶來更大價值。這一點上,和李彥宏觀點一致。
但是李開復認為,大模型To B這個領域有幾個挑戰:
第一個挑戰是大公司、傳統公司不是很敢采取顛覆式技術,大公司會習慣每年增長5%預算,做和去年一樣的事情;
第二個挑戰在中國比較嚴重,許多大公司沒有認識到軟件的價值,為軟件付費的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現在有許多大模型公司在競標時越競越低,做到最后做一單賠一單,都沒有利潤。
言外之意,是在中國做To B很難賺到錢,競標壓價太嚴重。這就能理解他為何認為“在中國To C 短期更有機會”。
李開復對于大模型公司大打價格戰的態度,向來是不太認同的。在此前阿里、騰訊、字節、百度紛紛降價大模型API調用費用時他就有過對“價格戰”的擔憂,“如果大家寧可賠光通輸也不讓你贏,那我們就走外國市場。”
大模型做To B不容易,做To C就簡單了嗎?
李開復認為在To C方面,“技術帶來的領先窗口非常短暫,一旦巨頭看到你驗證了PMF,他們會有很多方法超越你。”
也就是作為大模型創業公司,同樣需要面對移動時代創業者需要回答的問題:如果騰訊也做,你怎么辦?
因此,李開復認為最終勝出的大模型To C應用不只是需要有技術優勢,還需要在時間窗口內打造持續優勢,比如品牌優勢,比如社交鏈,比如用戶數據,讓用戶不能離開你這個平臺。
零一萬物的To C產品也是現在海外推出、采用付費訂閱模式,比在國內推出的萬知要早一年。
也是在北京智源大會上,張亞勤認為,在應用和服務層面,To B的周期相對較長,而To C的應用產品則可以迅速推出,這與過去的PC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路徑基本一致。
各廠實際情況如何?
其實做To C還是To B這個問題,對于已經擁有成熟業務的科技企業來說,并沒有太多糾結,它們最直接的商業化手段就是用AI來加持自己已有的成熟業務。
例如,微軟就是將OpenAI的能力集成到自己現有業務中,打造出各種copilot,來服務他的客戶。從微軟角度看,大模型是落在To B還是To C路線上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用來加強現有業務服務對客戶的吸引力和粘性。。
但,單看OpenAI的發展,它完全是憑借ToC產品ChatGPT火爆而聲名鵲起、身價倍增。同時,OpenAI也提供GPT-4o等大模型的API給企業和開發者,這一部分又是ToB的服務。
OpenAI這種在To C端通過收取ChatGPT的會員費和在ToB端通過“公共云+API”的方式收取大模型API調用費用的商業模式,已經成為目前大模型企業間最主流商業模式。

百度的文心一言、文心一格等ToC產品也是收取會員費,同時,百度又通過云上千帆大模型平臺,向企業提供文心等大模型的API調用。阿里、字節跳動、騰訊也是To B和To C并行,不同之處只是在C端采用免費策略。
零一萬物、智譜AI、百川智能、月之暗面等大模型創業公司也是To B和To C并行。

圖源:月之暗面
另外,昆侖萬維雖然也是to B和To C并行,但是它To B的生意做法和上面這幾家不同。昆侖萬維的態度是不賣API,也就是并不直接通過收取大模型API調用費用的模式。它是直接向B端客戶提供產品化、功能化的大模型應用。模型和產品融合是趨勢,這樣的商業化市場會更大、更有價值。
從以上各家實際的操作來看,在大模型商業化道路選擇上都采用了ToC和ToB同時押寶的策略。
既做模型也做應用的打法是合乎邏輯的。
一方面,有C端產品,可以不斷收集用戶的反饋、積累模型的應用實踐,大模型研發者才能深刻認知自己對模型的需求、以及如何迭代模型。如果只是向外部開放API,很難形成用戶反饋閉環。
另一方面,C端產品如果成功獲得高口碑,對ToB端的業務將大有裨益。參考ChatGPT對OpenAI的意義。
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企業采用率已達15%,市場規模約為14.4萬億元。
IDC發布的《全球人工智能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支出指南》指出,生成式AI在中國市場的發展尤為迅速,預計到2027年投資規模將超過130億美元,五年復合增長率達到86.2%。
《中國AIGC應用全景報告》給出的AIGC應用商業化進程的三個階段分別是:第一階段2024年到2027年主要為產品落地階段,第二階段2028年到2029年進入商業模式發展成熟階段,第三階段即2030年以后,進入規模化盈利階段。
截止今年4月底,國內共計推出了 305 個大模型。李開復預計在大模型競爭接近終局的時候,中美兩個國家能夠存活的大模型公司可能也就30個。
OpenAI CEO山姆·奧爾特曼在近日瑞士舉行的2024年人工智能向善全球峰會(AI for Good Global Summit)上則預計,盡管將有成千上萬的大語言模型被開發出來,但其中只有少數,如10個、20個會獲得大量的使用和最密集的資源投入。
從上述分析報告來看,生成式AI雖然被認為市場前景廣闊、市場規模增速迅猛,但是到能實現規模化盈利,還有至少5年時間要奮斗。這期間,無論在To B還是To C路線上,大模型廠商們都將面臨激烈競爭和洗牌,不管哪條路,活下來才有路!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