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號豪車”smart轉型SUV,用戶吐槽:車越做越大,“小車靈魂”流失汽車
smart 轉型 SUV 后,尺寸與定價膨脹,導致原有用戶流失,疊加競品擠壓和價格策略搖擺,2025 年 6 月市場份額降至 0.3%,銷量困境凸顯smart 品牌定位的矛盾。
smart 轉型 SUV 后,尺寸與定價膨脹,導致原有用戶流失,疊加競品擠壓和價格策略搖擺,2025 年 6 月市場份額降至 0.3%,銷量困境凸顯smart 品牌定位的矛盾。
陷入銷量困境
提到“精品小車”,總是很難繞開smart。
1994年,奔馳與Swatch集團合資成立了奔馳微型汽車公司。四年后,smart品牌應運而生。
燃油車時代,借助奔馳的品牌力,smart在其主打的A00級微型車市場中走出了獨特的新奢路線,被稱為“最小號豪車”。其首款車型smart citycoupe(后稱fortwo)正式量產上市。隨后的20年間,smart fortwo因其獨特的超微型車身和空間利用率極高的車內環境,風靡全球,成為許多人的時代記憶。
然而,當轉入電動化以后,純電的smart似乎很難打動消費者了。
2024年smart全球累計銷量為12.97萬輛,同比增長7%。其中,smart在中國銷量為33427輛,同比下滑19.37%,未能完成5萬輛年銷量目標。
為了挽回銷量,smart在2024年4月降價后,于2025年再次啟動“限時一口價”政策,精靈#1和精靈#3的售價分別下調至14.99萬和16.49萬起,精靈#5一口價最低22.29萬元起。同時選配限時全免,但這些促銷政策并未對銷量產生明顯的提升。
據相關報道,最新數據顯示,smart6月單月銷量為3993輛,被比亞迪、吉利等品牌擠壓。
緊湊型車市場競爭最激烈
smart所處的緊湊型車市場競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尤其是在新能源SUV領域,面臨來自自主品牌、合資品牌及新勢力的多重擠壓。
2025年上半年,緊湊型新能源SUV市場前10名中自主品牌占據8席,比亞迪元PLUS、小鵬G6、零跑B10等車型銷量均突破萬輛。
其中,比亞迪元PLUS憑借“技術平權”策略,全系標配高階智駕系統,價格下探至11.58萬元起,直接沖擊smart主力車型精靈#1。零跑B10更以9.98萬元起售,標配激光雷達與600公里續航,6月銷量達14312輛,成為10萬級市場“黑馬”。
smart主力車型精靈#1、#3售價15萬-25萬元,與比亞迪元PLUS(11.58萬起)、零跑B10(9.98萬起)等車型重疊,但在配置上不占優勢。發售價29.99萬元的精靈#5超長續航版續航660公里,而售價12.98萬元的零跑B10頂配版續航就能達到600公里。
車越做越大,小車才是靈魂?
smart始終強調:別把smart看小了。從一系列動作也不難看出,smart正努力撕掉“小眾”標簽,試圖在主流市場站穩腳跟。然而,現實遠比想象殘酷。
2024年底上市的精靈#5顛覆了smart以往的“人設”,其車身進一步膨脹,車長達到了4.7米,寬1.92米,軸距2.9米,妥妥的一臺中型SUV,體型甚至比奔馳GLB還要大。
不僅尺寸大了,精靈#5的整備質量也比四驅的漢蘭達還要重,“大聰明”變成了“大大大聰明”。
隨之膨脹的還有定價,最便宜的標準版限時價格為22.99萬,最貴的是叢林之境限量版,價格為36.80萬。
有消費者表示:“買smart就是圖小巧好停車,現在車身膨脹得像普通SUV,價格還高出競品數萬元”。
然而,放棄“城市微型車”的核心優勢,轉向緊湊型SUV(如精靈#5車長4.7米),也導致原有的用戶群體流失,同時未能吸引家庭用戶。
價格策略的搖擺進一步導致了smart轉型失敗。2024年4月,smart對精靈#1和#3分別降價2.41萬、4.5萬元,試圖以“15萬級”價格吸引消費者,但降價后兩款車型價格區間重疊,導致內部競爭。
隨著競爭加劇,尾部品牌生存空間被進一步壓縮,smart 若無法在 2025 年內推出 12 萬 - 15 萬元級主力車型,市場份額可能跌破 0.5%。2025年對于smart而言注定是充滿挑戰的一年。
本文源自金融界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